在復旦中文學科畢業典禮上,這位碩士生的發言,說得很好!










來源:人文也學術
編輯:學妹

復旦2024屆中文學科畢業典禮發言

碩士畢業生代表:馬晨璐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碩士畢業生馬晨璐。非常榮幸能夠作爲代表發言。其實我深刻地知道,我是不足以代表在座的每一位畢業生的。我在這裏見到了很多色彩各異的有趣的靈魂,他們構成了中文系十分鮮活的內在,也將帶着“中文人”的身份踏上各自的旅程。今天借這個機會,我想認真回顧一下,對於我來說,中文系和“中文人”到底意味着什麼?

在中文系,我接觸最多的事情是如何做科研。能在中文系接受學術研究的啓蒙,受到系統的學術訓練,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因爲在這裏,我充分地感受到學術是嚴謹的,是求實的,更是爭鳴的,是自由的。從本科選擇漢語言專業開始,我所接受的學術訓練從傳統的方言調查一直到前沿的實驗語音學、神經語言學。在探索志趣的過程中,我得到了有關學術研究的兩個基本認知。

第一點要借用我的導師陶寰老師的一句話,“事實至高無上”。無論是在田野中還是在實驗室裏,語言學研究始終力求發現和語言系統相關的事實和規律,這是這一學科的魅力所在,也是啓發我從事學術研究的根本動力。中文系學術方向廣博,但無不以事實爲綱,或者探求典籍深處的符號真義,或者推演文本背後的精神脈絡。可以說,我們作爲中文系的研究生,是在以浪漫的情懷做求真務實的工作。

第二點是,學術研究務必求新,需要提出新問題,接受新觀點,採納新方法,擁抱新時代。很幸運能夠在有限的求學生涯中遇到很多思維開闊的老師和同輩研究者,也有方言音韻沙龍這樣的平臺讓我能夠親臨和參與深度的學術交流。我衷心地希望能夠帶着在復旦中文系養成的科研態度,在這個科學技術爆發式增長的時代,用積極的探索欲迎接變革,去探求語言事實,去觸碰認知的邊界

中文系對我的第二層含義在於,她幫助我認識自己,也爲我構建了觸碰世界的多種維度。我們剛進大學那一年的畢業季,有一位畢業生在本部3號樓的黑板上寫了這樣一句話——“不忘曾是讀書人”——一句少年意氣十足的自我勉勵。後來我才知道,這句話古籍所的陳正宏老師也說過,原話是“不忘曾經是書生”。站在這個告別的時刻,這句話更加令我動容。“讀書人”,這個標籤意味着,我們保留一種在精神世界中尋找歸屬感的權利。對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來說,畢業季可能並不是一種慶祝,而是從學校走向真實世界的一場磨鍊,無論工作還是繼續學業,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在經歷理想與現實摩擦的陣痛。我們這一屆畢業生是在一個相對艱難的時期完成學業並走向下一程的,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但無論身處的世界如何變化,“讀書人”的身份總能夠提醒我們去觀照自我,保有一份堅定從容的精神內核,從而在變動不居中找到立身之所。

除去自我的觀照,在中文系的所得還指引我走向一個更寬闊的世界。最近幾年在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相關的會議上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議題:大語言模型能和人類一樣思考嗎?作爲語言和認知系統的學習者和研究者,我當然期待在這個問題上看到更多可能性。但是,就現狀而言,人工智能還無法真正理解人類及其社會的情感和邏輯,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的學習研究所關注的核心內容。在人工智能時代這個可見的未來中,如何解析人文精神的實質將會決定我們如何看待人類和人工智能、自我和時代的關係。所以說,人文研究的道路並不是越走越窄的,我們同樣擁有下個時代的入場券,在世界的變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後,我要由衷地感謝中文系所給予我的開闊的教育,也祝願我的同輩朋友們能夠帶着中文系的所得所獲,在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中找到歸屬。祝願所有的畢業生,“無羈絆,前程遠”。


想查看課題相關文章

點擊關注


點擊圖片查看



書單(一):
後臺回覆“24獲取:
《簡明奧地利經濟學派書單》
《2017年法學年度書單(60本)》
《2017年文學年度書單(66本)》
《2017年人工智能年度書單(75本)》
《2017年圖書館學與情報學年度書單(38本)》
《田野調查你應該知道的十六本書 | 田野調查著作》

這纔是經典:各專業被引用最多的著作Top10排行榜!


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