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考試充滿企業元素,問題出在哪裡?| 新京報快評

情境化命題也不能脫離公衆常識認知
有網友爆料,江蘇常州一考試試卷出現較多某科技企業元素。圖/社交平臺截圖

 | 王言虎

近日,有網友指出江蘇常州初中地理結業會考試卷出現較多某科技企業元素,引發輿論熱議。

6月27日,常州市教育局方面回應稱,新課改背景下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提倡和鼓勵講述中國故事,相關企業是代表之一。整張試卷以這家企業爲主情境,考查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每個元素也對應着一個地理學科知識點考點。

從網友爆料來看,該地理試卷涉及這家企業多個元素,的確瀰漫着一股濃濃的廣告氣息。這不僅有違人們對傳統考題風格的認知,也不禁讓人懷疑:命題者與相關企業是否存在什麼特殊關係?

常州市教育局相關人員回應,“整張試卷以xx(該企業名稱)爲主情境”。這裏的“情境”,可能是我們理解這張試卷的關鍵詞。

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裏明確提到:增強情境創設的真實性、典型性和適切性,提高試題情境設計水平。由此可見,情境化命題早就是上級教育部門提倡的命題思路,這可以視爲地方考試部門組織命題的“指揮棒”之一。

檢索發現,“雙減”背景下,很多地方已經將情境化命題付諸實踐,倡導學生與具體真實世界相連接,培養學生以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情境化命題已經成爲一種大趨勢。

與常州這張試卷類似,曾經一些出現企業品牌的試卷,也同樣遭到了過度商業化質疑。輿論擔憂的是:商業元素的介入,是否會干擾義務教育活動的純粹性?企業品牌進入考題,會不會涉及商業利益輸送?

對於命題涉嫌商業廣告的指控,此前有考試部門做出堅決否認,表示命題與企業無關。可能他們也很委屈:這種出題方式,不過是順應了教育規律,從生活視角出發,培養他們感知經驗世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網友不答應,出題者很委屈,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情境化命題,纔是好命題?這類命題如何既能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又不讓校外因素過度干擾義務教育純粹性?把握不好這些邊界,類似的質疑與擔憂恐怕不會消失。

關於情境化命題,教育部的命題工作意見,並沒有給出明確標準與定義。一些研究者雖然也發表過不少探討文章,但也不足以成爲地方考試部門的剛性標準與客觀指引。這種上層設計的模糊,可能正是一些情境化命題動輒引發爭議的原因。

其實,即便沒有統一標準,這個問題也並非無解。所謂情境化命題,核心是情境,以及學生對情境的理解能力,具體的機構或組織並非關鍵。從常識來看,只要這道考題的場景設計足夠科學完整,能夠觸發學生的解題興趣與探索思維,就達到了情境化命題的目的。

2019年,有網民反映上海楊浦區中考二模卷含大量某外賣平臺內容,因此被懷疑廣告植入。楊浦區迅速解釋澄清,表示將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建議,比如,在設置社會場景式命題時,一般不涉及具體企業、機構組織,更加重視公衆感知等。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命題,顯然也並不會降低考題的“情境化”成色。

回到常州此次命題事件,我們願意善意地認爲,這次命題與相關企業、商業植入沒有關係。正如當地教育局回應的,以這家企業作爲情境,是爲了用這個代表性的民族品牌,提倡和鼓勵講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力量。這樣的初衷值得鼓勵。但是,在考題與現實之間,在出題者主觀意圖與公衆經驗感知之間,如何在科學標準之下最大限度地找到一個平衡,也需要出題者再思量。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王言虎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張彥君


推薦閱讀:
美國大選首場電視辯論:自戀、互嗆與算計 | 京釀館
看見李雪琴“游泳運動員”背後的公平關切 | 新京報社論
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不宜大幹快上 | 新京報快評
“邁巴赫少年”固然吸睛,但背後的努力也應被看到 | 新京報快評
平涼涉盜少年,矯正犯罪也需引導“朋友圈” | 新京報專欄

歡迎投稿: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註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