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輕巧的明代珠玉耳飾

明代的耳飾大多崇尚輕巧,既用耳墜又用耳環。這一時期很流行茄子形、葫蘆形和燈籠形的耳環。它通常以一根粗約0.3釐米的金絲彎成鉤狀,在金絲的一端穿上大珠在下,小珠在上,兩珠之上再覆上一片金制圓蓋的墜飾,看上去很像一個葫蘆。在南燻殿舊藏《歷代帝后圖》中,明太祖皇后、明太宗皇后都戴有此類耳飾。

《歷代帝后圖》穿耳戴耳墜的明代皇后明金鑲玉葫蘆形耳環

在明人《天水冰山錄》中,記載着皇上籍沒奸臣嚴嵩的家財,其葫蘆形耳環耳墜就有三十多對,其中多次提到“金折絲葫蘆耳環”“金迭絲葫蘆耳環”等。這類耳環的實物,在各地明墓中屢有發現,如遼寧鞍山倪家臺崔勝夫婦墓、甘肅蘭州上西圓彭澤夫婦墓、江蘇南京徐鋪夫婦墓、廣州梅花村戴縉夫婦墓及四川成都市郊的明墓等,可見其使用的地域之廣。在不同的地區,這種耳飾有的竟完全相同。而戴這類耳飾的婦女,她們在當時多爲一品命婦,可知這種耳飾在當時是代表官階品級的一種標誌。

金累絲葫蘆形耳墜

還有一種串珠狀耳飾也很受歡迎。珠飾一顆或多顆不等。在江蘇揚州明墓就出有一對穿珠金耳環。江蘇無錫陶店橋出土的一對耳環則在一根金絲的彎鉤上,串有一尊拱手立在蓮花座上的玉雕佛像,其上方還嵌有四顆珍珠。

嵌寶水晶葉形金耳環 明代 無錫博物院
連珠耳墜 明代 江蘇揚州明墓出土
金鑲紅寶石綴珍珠耳墜 明代 承訓堂藏金
招財童子金耳環 明代 無錫博物院

戴耳環的女子形象在《孟蜀宮妓圖》中也有詳細地描繪。畫中四位女子,正面的兩女子衣飾華麗,而背面的兩名女子應是宮中的侍女,其中一名手持托盤,她的耳朵上就戴有這類耳飾。雖然是背面,長長的耳鉤穿耳而過,挑向髮髻,真實生動。

戴耳環的侍女 《孟蜀宮妓圖》局部

除耳環外還有耳墜,耳墜是在耳環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它的上部是一個圓環,環下綴一組墜飾,故名。在《天水冰山錄》中記載嚴嵩被查抄的衣物中,就有各種耳飾267對,其中就包括耳墜與耳環兩種形式。如耳環有“金珠串樓臺人物耳環”“金水晶仙人耳環”“金點翠珠寶耳環”等;耳墜則有“金累絲燈籠耳墜”“金玉壽字耳墜”“金折絲樓閣耳墜”等。在明定陵出土的十件耳墜中,以孝靖皇后的一隻玉兔耳墜堪稱瑰寶。在一金環下系一隻搗藥玉兔站在三顆由紅寶石鑲嵌的美麗星星上,星星的周圍裝飾着金制的雲頭。這件耳墜把首飾與故事和趣味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一些明墓和藏家的手中,亦有特別精美的耳墜飾物。

金鑲寶珠梅花耳環 玉墜長3.4釐米,寬2釐米金耳墜 寶石墜長3釐米,寬21釐米 北京豐臺區明李文貴墓出土
金環鑲寶玉兔耳墜 北京明定陵孝靖皇后墓出土

明末清初,衆多的漢族婦女都喜愛一種十分小巧的耳飾,俗稱“丁香兒”。李漁的《閒情偶寄》中“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明代馮夢龍在《醒世恆言》第八回中稱耳環“乃女子平常日時所戴,愛輕巧的也少不得戴對丁香兒。那極貧小戶人家,沒有金的銀的,就是銅錫的,也要買對兒戴着”。《金瓶梅》第四十二回,描寫王六兒“耳邊戴着丁香兒”,六十八回寫吳銀兒“耳邊戴着丁香兒,上穿白綾對衿襖兒”。可見,丁香兒這種輕巧的耳飾在當時是很受女子寵愛的。楊晉《山水人物圖卷》中的梳松鬢扁髻的婦女,她的耳畔所戴的就是丁香兒。

金丁香兒 總長2.6釐米 直徑1.5釐米 北京豐臺明李文貴幕出士


域見藝術博物館
Yujian Fine Art Museum
是以珠飾藝術和珠寶史爲主題的專業博物館
爲專業的世界性珠飾史實體博物館
館內涵蓋從距今100000年的舊石器時代
至近現代世界範圍內的珠飾藝術品珍品5000餘組
涉及樣品數量超過2000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