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買房,5年後會不會“富得流油”?王石近乎明示,明白了

近日,房地產市場在政府救市政策推動下波動明顯,購房議題引起熱議。有人主張把握房價低位時機果斷購買,以免日後成本上升。然而,也有人主張保持觀望,認爲當前市場不確定性較高,應等待時機再行動。

現今,爲快速提振本國經濟,諸多國家紛紛採取貨幣寬鬆政策。這一舉措旨在刺激經濟活力,促進發展,同時也需警惕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貨幣超發,會引發一系列經濟效應。一方面,它推高了大宗商品的價格,造成市場波動;另一方面,也引發了輸入性通脹,對國民經濟造成一定影響。

第三點,配圖巧妙將豬肉與房地產相提並論,實則意在暗示房價上漲的趨勢。這種隱喻的方式,既富有創意,又使得信息傳達更爲生動形象。

我們需冷靜對待房價波動,其變動源於經濟發展、政策調控、人口遷徙等多重因素。購房決策應全面考慮,不可輕信片面之詞。普通購房者更應結合個人經濟狀況、購房需求及風險承受能力,做出明智抉擇。

供過於求是影響房價波動的核心因素,這一現象的本質源於房地產市場的供需平衡機制。當供應量超出需求量時,房價往往受到下行壓力。

我國房價在過去二十多年中飛速攀升,屢創新高,令人深信其漲勢不止。然而,房價飆升的動因不止於此,建築成本的攀升與住房需求的激增,共同鑄就了房價上漲的雙重動力。

197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僅3.6平方米,城市住房缺口巨大。自1998年住宅商品化改革以來,居民對住房的需求急劇增加,房價快速上漲,市場供需失衡情況明顯。

1998年房改極大釋放了住房需求,助推房地產行業騰飛。隨後,城市住宅如春草般繁茂,城市版圖持續擴張。然而,城鎮化進程中,進城人口衆多,住房需求始終旺盛。因此,儘管行業迅速發展,住房短缺問題猶存,房價亦在供需失衡中飆升,且受炒房者影響,漲幅遠超民衆收入增長。

時光飛逝,我國房地產行業已歷經二十餘載。當前,住房短缺問題已得到顯著改善。據統計,城鎮家庭住房擁有率超96.86%,戶均房產達1.5套,人均住房面積更是突破40平米大關。

在樓市調控持續收緊的局勢下,住房過剩問題逐漸顯現。部分投資者因房價悲觀預期,轉向拋售房產。3月二手房掛牌量環比激增86%,成交卻下滑。北京等多城掛牌量超10萬套,重慶更突破20萬套,市場壓力重重。

如今,不少人對房價持悲觀態度,紛紛選擇拋售房產。這一趨勢使得二手房市場供需失衡,價格大幅回落,對新房市場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近日,我得知從事房地產中介的朋友表示,現在購房者對新房興趣降低,卻偏愛二手房。原因何在?儘管二手房中介費約佔房價2%,比新房佣金低,但交易流程複雜,耗時兩三個月,房產中介仍傾向推薦新房。

開發商爲促銷新房,提供了豐厚佣金,吸引房產中介熱情推薦。但購房者如今更傾向於二手房,尤其在多個城市,二手房價已低於新房。因房價看跌,拋售者衆多,二手房供應激增,不乏全新未入住房源。

過去,新房因價格親民備受青睞,但常伴虛假宣傳、質量瑕疵、交房延誤等隱患。如今二手房市場則呈現新氣象,房源充裕競爭加劇,業主競相降價求售,房價持續走低,甚至有業主願分擔中介費吸引買家。

故而,對於存在質量瑕疵、交房延期以及爛尾隱患的新房預售,即便開發商提價,購房者亦可能選擇觀望。二手房市場漸佔上風,開發商或許需重新考量銷售策略,以適應市場變遷。

剖析房價漲跌之因,供需平衡與資金流動成關鍵,建築成本上升並非總是推高房價的直接動力。預測城市房價走勢,單憑建築成本遠遠不夠,更需結合城市潛力和市場供需綜合考量。

在探討房價走勢時,我們應運用全面深入的視角,綜合考量多方因素,從而得出更爲精準全面的結論。避免被單一指標所誤導,方能更好地把握房價動態,爲投資決策提供堅實支撐。

房價走勢的核心在於供需平衡與資金流動。缺乏資金,房價難以持續上漲;而若無購房需求,房價亦難以爲繼。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影響着市場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