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985教授,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最高獎得主無一不是在當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爲祖國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是真正的國家脊樑。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李德仁院士獲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作爲遙感領域的開拓者,李德仁是全國僅有的34位“雙院士”中的一位,他引領了我國傳統測繪到信息化測繪遙感的根本性變革,推動了我國由遙感大國,向遙感強國的跨越式發展;面對對地觀測領域的“卡脖子”難題,他加速追趕國際先進水平。他始終站在學科前沿,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直面科研真問題,永不停歇思索與創新。




  

9年從博士到“雙院士”

李德仁對測繪的興趣,從中學時期就開始了。


高中時,受在課外興趣小組得到的測量學啓蒙,高考填報的12個志願中,第八志願填了航測與製圖。最終誤打誤撞跨進武漢測繪學院大門,從此開始了近60年的測繪生涯。


進入武漢測繪學院的李德仁,勤學好問,敢於質疑,給老師出的試卷、蘇聯專家編的教科書挑錯,正因如此,引起了“中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之父”王之卓的注意。本科畢業後,王之卓鼓勵他報考自己的研究生,3門考試科目,李德仁兩門滿分、一門99分。但恰逢年代動盪,因莫須有的問題,他被取消了讀研的資格。


1978年國家恢復招收研究生,王之卓破格錄取李德仁做自己的研究生,這一年,李德仁已經39歲。1981年,他以全優成績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隨後赴德國進修,成爲中國第一位派到聯邦德國學習航測的學者。


李德仁與恩師王之卓先生

在波恩大學求學的半年內,他針對西方學者發現和消除粗差的傾向性方法,推導出比丹麥法更具優勢的新方法,被國際測量學界稱爲“李德仁方法”。


1983年,他進入斯圖加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僅用兩年半就完成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學業,同時解決了誤差可區分性這一世界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至今,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論去矯正自己的航測平差系統。


中國李德仁的名字在整個國際航測界迴盪。


1985年學成後,李德仁婉拒了歐美科研院所拋出的橄欖枝,在完成答辯後立刻回國,短休幾日便走上了武漢測繪學院的講臺。在他心裏,一直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科學是要爲祖國服務的”。


1986年李德仁破格晉升爲教授,1991年、1994年先後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爲“雙院士”時,距離他博士畢業僅有9年。


1985年,武漢測繪學院更名爲武漢測繪科技大學,1997年李德仁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直到2000年與武漢大學合併。




  

6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在李德仁看來“有跨越纔有創新,僅僅跟在人家後面做重複的研究,便總在後面”。


回國後,他接到了一個重要而艱鉅的測繪任務——爲中國和某鄰國邊界測圖。李德仁提出“把GPS放到飛機上”,運用“GPS空中三角測量”技術,他完成了邊界測圖任務,此後又先後完成了我國海南島、虎跳峽多地的航測測圖。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通過機載GPS系統,減少了人工野外測量工作,也是追趕國際航空測量先進水平的一段奮鬥歷程。


面對世紀之交我國衛星、航空、地面系統等多方面存在差距的現狀,李德仁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高分辨率衛星,要有自己的測繪衛星“。


2002年,李德仁作爲牽頭人向國家提出“建設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這一建議得到肯定,在2005年正式立項,並被列入我國16個國家重大專項之一。歷時15年“高分專項”建設成績斐然,基本上滿足了經濟發展、國防建設與大衆民生的重大需求,使我國的衛星遙感及其應用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2020年,相關研究“天空地遙感數據高精度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李德仁院士在頒獎現場


“這項成果是我們在元器件受限的情況下,用中國人的智慧,用我們的數學和過程控制的方法,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李德仁自豪地說。


從衛星數據85%依賴國外進口,到實現85%的自給率,再到向其他國家出口,我國的測繪遙感科技,一步步從落後,走到了世界前列,建立起了真正的“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


在自主自立這一原動力的驅使下,李德仁還帶領團隊,將國產衛星遙感影像定位精度從300米提高到0.5米以內;研製了我國天-空-地3S集成的測繪遙感系統;建立了自主可控的國產地理信息技術體系;6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從基礎理論到重大技術創新,讓中國測繪遙感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作爲攝影測量、遙感和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領軍人物,李德仁也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2022年6月,他獲頒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布洛克金獎,成爲我國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只要對國家有利,李德仁都會積極去做。從青藏鐵路測量到汶川抗震救災,從北京奧運安保到數字敦煌工程,再到爲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持……李德仁及其團隊的身影無處不在,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真諦,以此他榮獲了“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稱號。




  

蒼穹之上,擦亮“東方慧眼”

李德仁院士在測繪遙感之路上的披荊斬棘,也是武漢大學測繪學科發展的縮影。在從傳統的光學測繪遙感,到高光譜和雷達遙感,武漢大學測繪遙感學科體系在李德仁和他的老師、同仁、學生幾代人努力下不斷壯大,在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武漢大學遙感技術學科已連續7年蟬聯全球第一。


近年來,李德仁及其帶領的武大測繪團隊繼續向前,針對我國衛星遙感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不穩定、應用少”等諸多問題,李德仁提出將各類衛星組網,實現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隨後,我國開啓“珞珈”系列科研衛星任務,建設“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項目。


珞珈三號01星研製團隊合影


目前,由武漢大學牽頭研製的“珞珈“系列衛星,作爲“先遣隊”已經出發。“珞珈一號01星”在2018年成功升空,“珞珈二號01星”、“珞珈三號01星”在2023年成功入軌,前往太空探路。今年5月,“珞珈三號”科學試驗衛星02星搭載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未來,整個星座預計有200顆衛星在軌,“東方慧眼”將搭建起一張集定位、導航、通信、應急、搜救於一體的“太空網”,從“玩微信”到“玩衛星”,讓每個人都可以用手機調用頭頂的衛星,3至5分鐘就能看到想看的地球圖片或視頻,享受衛星帶來的紅利。


如今八十多歲高齡的李德仁院士每天依然在高負荷工作。他已培養了200多名博士,是中國教授中指導博士最多的人之一;連續20多年,堅持給大一新生講授專業基礎課,臺下座無虛席。


在採訪中,李德仁常說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要用自己的本領爲國家多做事。把自己的興趣、長處和國家的需求結合在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


在測繪遙感領域,李德仁院士用數字繪天地之大美,用科研譜生活之樂章,用精神和事業影響年輕的一代。薪火相傳、探索不止。在李德仁院士的帶領下,一代代測繪人,不斷推動中國測繪事業向着新的高度、新的精度邁進!


附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情況:




[1]科技工作者的擔當、創新與成長 ——李德仁院士專訪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7025448
[2]兩院院士李德仁:順時做“帽子”,逆時做“墊子”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474123
[3]5院院士李德仁 | 《南方測繪》:李德仁是如何煉成的?
https://mp.weixin.qq.com/s/vk10XVQL8yzgPCeNoVGw4g
[4]李德仁:中國測繪界的泰斗
https://news.whu.edu.cn/info/1003/19079.htm
[5]李德仁:巡天問地一世情
https://news.whu.edu.cn/info/1002/46154.htm

爲李院士!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