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他還沒咋睡醒,我問了小罐茶創始人五個問題

文/六神磊磊

“杜總你爲啥會找我聊?是因爲70後愛看武俠小說嗎?”我的第一個問題。


當時是早上八點半,他昨晚上剛搞完發佈會,還有點累。


他說:不是,一點都不看。同學們當時都看武俠小說、看金庸,就我沒看。找你是因爲有朋友推薦,然後我就認真分析了,你的讀者,是塔尖。


他非常實在,還用手在空中比劃了一下:塔尖,就是最上面的,倒不一定是最最有錢的,但是是塔尖。


各位“塔尖”你們肯定好奇,怎麼會有這樣一番對話。


事情是這樣:前幾天接到一個有趣的邀約,讓我參加小罐茶的發佈會。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這個(喝不起的)品牌。


本來我要去高淳看螃蟹的,聽說這事,立刻就轉道過去了,因爲對方告訴我:可以和創始人杜國楹一對一聊聊天。


作爲一個“80後”,說實話這對我誘惑很大,杜國楹這位老兄給80後烙印太深了。他的背背佳、好記星、E人E本、8848手機轟炸了我青少年的整個時代——沒錯,上面這些品牌都是他做的。然後2012年他又做了小罐茶直到今天。


不管喜不喜歡這些品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裏還是四個字——不能不服,對吧。


見面定在了早上。頭天夜裏他剛開完發佈會,所以還有點疲憊。


趁着對方還迷糊,我問了五個自己能想到的最直接尖銳的問題。


到底有沒有技術?


問:發佈會上說,135項製茶工藝專利全部開源,還和霸王茶姬簽約了。但是肯定有人好奇:做茶葉有啥技術,傳統手藝博大精深,都做了幾千年了。小罐茶的技術是什麼,難道是包裝的技術,或者營銷的技術?


杜國楹:不太理解也是正常的。你喫早飯沒有,一起喫一點說。


光研發一項我們投入了2.8個億,打比方,我立項過的兩個東西,一個挑茶機器人,已經成功,在應用了;一個採茶機器人,就失敗了。


挑茶,就是挑出茶葉裏的雜質。人工咱們挑幾千年了,但是要讓機器挑,要標準化生產,就要新的技術。


超級工廠你看到不是有兩臺AI挑茶機器人在工作嘛,設備本身不貴,但是軟件貴,我們是和IBM合作的。


它要對所有的茶種建數據庫,不斷地訓練機器人,把雜質挑出來。比如武夷巖茶,它的碎度什麼樣?異物最容易出現什麼?是小石頭?別的固體顆粒、其他草的葉子、樹的葉子,還是大的梗塊?它能識別出,直接揪出來。


早期訓練不充分的時候,它挑的雜質裏一半是茶,訓練到現在越來越精準。


還有鮮葉水洗技術。專家認爲“有誰家洗茶的?從來不能洗”,這是多年來的傳統,就連雨天都是不做的,沒法做。採茶的時候必須太陽出來趕快去採,因爲大家一直都認爲茶葉不能碰水。


可是大家不知道茶葉葉片上有污染物,你看西湖龍井多好,但所有的葉子只要臨着馬路邊上採下來,你去洗吧,水就不說黑,至少都灰的。


我們就連續做了3年實驗,同一個地塊、同樣批次,同樣的工藝,這10斤洗,那10斤不洗,洗過水都是黑的。找專家盲評,經常所有品類做了一遍實驗,得出的結論就是洗過不但乾淨衛生,口感還沒差異,大部分甚至比沒洗的還好。


所以我們就研發了鮮葉水洗技術,鳳慶工廠那條線已經做完了。這不光是洗,洗容易,可怎麼脫水呢?你不能用高溫脫水,否則葉片會受傷,茶就變味道了,這裏頭很多小的技術細節。


有沒有哪些沒成功實現的技術?有,採茶機器人。


現在國內那麼多茶葉產區撂荒,沒有年輕人在家,全是老頭老太太,50歲以下的人都沒有。這個採茶我覺得未來……唉,擔心。而且我們中國好的茶園很多在山上,大部分靠手採,成本越來越高。所以我就想研發採茶機器人,能去複雜地形,能精確採單芽、一芽一葉……兩年後得出的結果是,做這個難度跟做無人駕駛差不多,就暫時放棄了。其他基本上都有不錯的成果。


爲什麼貴?大家喝不起。


問:那小罐茶爲什麼賣那麼貴?一罐40克,幾十塊錢,摺合幾千塊錢一斤,說好聽點是“不坑窮人”,說實話是大家喝不起,年輕人喝不起,而且現在又消費降級。


杜:所以這個事我必須解決,我要做一款老百姓的茶,就是小罐茶園。


我們去年9月份發的“小罐茶園”,就是老百姓的口糧茶,有大罐系列,也有小袋系列。


最貴的品類300元一斤,不會超過300;性價比最高的大概在100多一斤,那麼大家喝的時候不用糾結和肉疼了。


比如有一款賣得比較好的“小罐茶園”,定價159元起,有茉莉花茶、普洱茶等十種口味。在包裝設計上也會和小罐茶有區別。


小罐茶貴,它是高端商務的定位,是最核心產區的葉子。行業裏很多做審評的老師把小罐茶當標準,好比尺子,來去跟不同價位的去比,懂行的人把我們當標準用。那麼,便宜的“小罐茶園”也要做到好喝,安全,標準,這個茶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裏大家的口糧茶。


“大師作”和智商稅?


問:昨天發佈會爲以前“大師作”道歉了?請問那個到底是不是智商稅呢。


杜:道歉了。“大師”沒有錯,“大師作”錯了,所以那時社會質疑說把大師累壞了,一年炒好幾萬斤。回頭來看,我們當時只有解釋,沒有誠懇的反思,所以現在要致歉。


現在還有人罵我說,腦白金也是你做的吧,還有那啥啥也是你做的……


事實上,我們任何門店,都要求絕對不能說手工茶,而是標準化生產的。如果是手工茶,就不會把行業裏的人得罪了。行業裏是不怕你吹,不怕你搞玄學。得罪人的恰恰是你搞標準化。


我們做小罐茶,得罪了這個行業兩類人:第一,KOL,喝茶圈子裏的意見領袖,因爲做標品,剝奪了他們的優越感。好比喝紅酒,懂酒的人就要跟你講酒莊、講歷史、講年份,一堆信息。類比茶葉,這標品做出來了,都沒得講了,所以得罪了人。所以他們最愛講:中國茶如果都標準了,中國茶還有靈魂嗎?


第二、得罪了傳統渠道的同行。爲什麼他們一直抵制小罐茶呢?因爲他們以前對每一款茶大部分都擁有自己的定價權,這個龍井我賣500還是賣8000?店裏來個老闆,可能是我就報1000,來個中產,可能報500、600,就亂到這種程度。


但是小罐茶把品質標準了,價格標準了,全國上下所有貨一個品質,一個價。這就一方面剝奪了發燒友的、意見領袖的優越感,另一方面又剝奪了傳統渠道的自我定價權。所以會遭到整個全行業人攻擊。


茶葉能不能不那麼玄乎?


問:茶葉真有那麼玄乎嗎?大家經常是雲裏霧裏。反正該得罪的也得罪了,能不能給我們揭祕一下。


杜:茶葉可不能搞玄學了。現在80後90後,甚至00後,人家好多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了,喫進嘴裏的東西,你給人家搞玄學?


茶葉,它說白了就是一片樹葉子。我當初入行的時候我就想,不就是一片葉子嘛,哪能搞不清楚呢?


入行才知道爲什麼會搞不清楚。首先這裏面當然有成本原因。一畝茶園,你只採芽頭,可能只有五斤;你採一芽兩葉,能採五十斤,成本低了十倍。這就多了一個價格維度了。


有的茶又講究季節,比如綠茶就追早,第一週最貴,也許比後來貴五倍、十倍。這就是第二個維度了。


然後咱們中國人喝着喝着,講究起產地來了。龍井,要獅峯的;肉桂要牛欄坑的。於是“山頭”就出現了。十公里開外,價格可能相差十倍。


然後“年份”的概念也出現了。爲什麼要年份呢?有年份纔能有奢侈品。馬上就過期了你說能搞成奢侈品嗎?所以開始講究三年一個味、五年一個味。特別是普洱茶、白茶,追逐年份。於是又一個維度出來了。科學就慢慢向玄學轉變了。


而且維度多了,造假的就出來了。龍井一個價,西湖龍井一個價,獅峯龍井一個價,低附加值的就向高附加值的去造假。你看不知名產區的茶,沒人造假。湖北江西,很多好茶,沒人造假,外地茶不會流動過去。


造假的再加上添加色素的、亂加亂七八糟成分的、農殘控制不好的,這就是亂象由來。中國從來不缺好茶,缺的是信任,所以小罐茶開始全系列接受公證機構公證。


會不會幹一票又跑?


問:創業那麼多次,很多人會覺得小罐茶幹一票就跑。畢竟大家覺得你是“營銷大師”,背背佳、好記星給人印象太深刻了。


答:別人羨慕我是一次次的創業,但是對我來說是一次一次的夢想破碎。


茶是我一生的事業,已經做了十二年了。現在產區工廠八家,超級工廠論證了四年,設備投入了1.5個億。前些天你們那位同行(四字,名字暫匿)說老哥不能這麼幹啊,現金爲王,要放在手裏。可是我做的實業,要做一個行業的標準化的東西出來。之前批評,少“作”,多“做”,我聽進去了。



以上是一對一聊天的內容,算是滿足了我這個八零後的好奇心。


作爲一個記錄者,我的職責是拋出真問題,把對話原樣呈現出來。至於評判權,是大家的。而且我想,用嘴說話不作數,關鍵還是東西、產品,對不對。


還有一點私心話,這次小罐茶之旅,我覺得茶葉行業的人,不管小罐茶還是霸王茶姬,聽他們創始人講話,是感覺到了之前行業裏問題的,對“搞玄學”“雲山霧罩”“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做法是反思的。


而同爲傳統文化,好像傳武還很多沉浸在玄學裏面,靠一個“博大精深”外殼的做保護。不知道還要多久纔會有改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