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ME J:空間結構化合成微生物互生系統中抗生素持久性的出現

Xiong, X., Othmer, H.G., and Harcombe, W.R. Emergent antibiotic persistence in a spatially structured synthetic microbial mutualism[J]. The ISME Journal. 2024, 18.
摘要:

抗生素持久性(即耐藥性)賦予了細菌亞羣在抗生素的殺滅作用下存活的能力,進而推動了抗生素抗性的演變。儘管細菌通常棲息在充滿複雜生態相互作用的微生物羣落中,但關於微生物生態如何具體影響抗生素持久性的機制,我們仍知之甚少。在此,我們針對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門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這兩種微生物,在合成的雙物種共生環境中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交叉營養與羣落空間結構的結合如何通過增強細胞間的異質性,進而導致細菌呈現出高抗生素持久性的顯著現象。通過對瓊脂表面上的哌拉西林誘導細菌死亡情況的追蹤觀察,我們發現,在交叉營養的共培養條件下,大腸桿菌形成的抗生素抗性突變細胞數量比單種培養高出多達55倍。這種顯著的持久性提升,並非單純由沙門氏菌的存在、交叉營養的存在、平均營養匱乏或自發的耐藥突變所能解釋。進一步的時間序列熒光顯微鏡觀察揭示了共生共培養中大腸桿菌在滯後期細胞間變異的顯著增加。此外,我們還發現,當一株大腸桿菌細胞所依賴的附近沙門氏菌細胞先行死亡時,這株大腸桿菌細胞卻能在抗生素的殺滅作用中存活下來。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揭示了一種由交叉營養和空間結構結合引發的高抗生素持久性表型,這是一個全新的現象。這一發現不僅強調了在抗生素治療期間考慮空間結構化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也爲我們深入理解微生物羣落的抗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理解細菌如何克服抗生素是重要任務。抗生素持久性和耐受性是細菌的重要生存策略,但研究還不夠。細菌羣體存活曲線常呈雙相,包括初始和次級死亡率。初始死亡率反映平均細胞死亡情況,其倒數即羣體耐受性次級死亡率則針對一部分能持久存活的細胞。細菌可以通過調整這兩者來提高生存率,這可能導致全球性的抗生素抗性問題。
研究抗生素持久性很難,因爲持久細胞與正常細胞基因相同,且數量稀少。這種持久性源於細胞間的表型差異,可能與蛋白質活性或基因表達差異有關。這些差異讓部分細菌能在抗生素攻擊中存活並恢復。同時,細菌在複雜生態環境中的生長方式也會影響其存活率。
微生物生態對抗生素持久性具有重要影響。細菌間的相互作用,如交叉營養,可以改變對抗生素的反應。此外,空間結構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它可以影響細菌經歷的抗生素量和細胞間的生理差異,從而影響死亡率。
我們研究了空間結構和交叉營養如何共同影響細菌的抗生素持久性。實驗顯示,在空間結構化環境中,與交叉營養的夥伴共生可以顯著提高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持久體數量。對於大腸桿菌,如果其依賴的沙門氏菌細胞先死亡,它仍可以存活。這揭示了空間結構化共生中的新生態機制。
文中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