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超300萬億全球第一,為何卻沒有也很難出現通脹?

近些年來,爲支持經濟發展,中國貨幣發行量一直以較高速度增長,廣義貨幣M2增速在10%左右,使我國M2不斷上升。根據央行的數據,5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爲301.85萬億,約爲41萬億美元。2023年中國GDP增量爲126.1萬億元,M2是GDP的238%。

美國2024年4月的M2餘額爲20.87萬億美元,2023年美國GDP爲27.37萬億美元,M2是GDP的76%。

歐盟2024年3月末的M2餘額爲16.17萬億美元,2023年歐盟GDP爲18. 34萬億美元,M2是GDP的88%。

2024年3月末,日本M2餘額爲8.3萬億美元,2023年日本GDP爲4.21萬億美元,M2是GDP的197%。

美國、歐盟、日本M2餘額的總和約爲45萬億,中國的M2約爲美國的2倍,幾乎相當於美國、歐盟、日本M2的總和, 毫無疑問是全球第一。



有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就貨幣發行多了,必然導致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這一點在歐美國家體現得特別明顯,近年來美歐發生通貨膨脹,主要原因就是在疫情時期爲刺激經濟、幫助居民渡過難關,大量增發貨幣導致的。

如美國2019年M2才16萬億美元,2020年就增加到了19萬億美元,2021達到21萬億美元,兩年之內增發貨幣5萬億美元,所以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2022年通脹指數最高時超過了9%。

所以美聯儲爲控制通脹從2022年3月開始連續加息,減少貨幣供應,使美國的M2和物價開始下降,5月美國核心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降到了2.6%。

根據貨幣超發必然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的原理,許多人包括一些專家都認爲,中國發行這麼多貨幣,肯定會出現通貨膨脹,將來物價和房價都會上漲。這是一些人認爲中國房價不會出現大跌,甚至會繼續上漲的一個主要根據,因爲貨幣在不斷增加,水漲船高,物價和房價肯定會上漲。

但現實的情況是,中國M2不斷增長,發行到貨幣越來越多,但房價、股價反而出現了大跌,不僅沒有出現通脹,反而出現了通縮。

今年5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3%, 1月­­—5月CPI平均同比上漲0.1%。5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1.4%。2023年8月至2024年4月,PPI同比降幅均保持在2.5%至3%之間,自2022年10月以來PPI已經連續20個月同比負增長。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常現象?許多人想不明白,有人認爲這是政府有意控制物價的結果,有人認爲這只是暫時現象,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很快就會出現。比如現在有的地方開始漲水價、電價、氣價了嗎,要不了多久這種物價上漲就會出現。

許多人包括一些經濟學金融學的專家教授之所以對這種想象不理解,認爲中國很快會從通縮變爲通脹,還是對貨幣與通脹因果關係的實質和機理沒弄清楚。

貨幣超發會導致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貨幣減少會導致物價下跌和通貨緊縮,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發行的貨幣必須全部流入到實體經濟之中;二是商品和服務供應的總量是基本不變的。

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流通量增加了,物價就會上漲、通貨膨脹;貨幣流通量減少了,就會出現物價下跌、通貨緊縮。

而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是,這兩個前提條件都不存在。

雖然M2不斷增加,但這些超發的貨幣並沒有流通到實體經濟領域,沒有被企業和居民用去投資和消費。近些年來新增發的貨幣和貸款,除了約40%用於借新還舊還債之外,其他的60%主要貸給了政府和國企,供他們用於投資和還債。而政府、國企新增的基建投資中,最後主要流入了與工程相關的官員、企業主的手裏,作爲民衆工資收入的部分也就5%左右。

而有錢的官員、企業主從新增投資項目中獲得的錢既不會用於消費(他們的消費早已飽和),也不會用於投資(現在投資回報太低、風險太大),他們多半會拿去還債、存款或買理財產品賺利息。所以最多有5%的新增貸款會作爲工資收入被職工用於生活消費,能進入實體經濟。

這就是現在央行一再說的新增貸款在金融系統空轉的現象,這個問題也沒法解決。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各行各業都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所以大家都打價格戰,即使投放到實體經濟的貨幣增加了,也無法帶動價格的上升,因爲在中國目前的生態下,誰漲價誰幾年可能失去市場。

並且現在由於經濟不景氣,投資回報低、風險大,加上負債多,企業、居民這兩大主要市場主體都不願借錢投資或消費,反而提前還款來減少債務負擔,企業、居民的貸款下降,使銀行的錢貸不出去。今年前五個月企業、居民的貸款都出現了明顯下降,M2的增速也下降了,5月的同比增長降到了7%。

更嚴重的是,狹義貨幣M1還同比下降了4.2%,也就是在實體經濟中實際流通的貨幣減少了,大家都減少投資消費了,物價怎麼能起來?怎麼不通貨緊縮?

這就是爲何中國貨幣發行量不斷增加,但始終沒有出現通貨膨脹,反而出現通貨緊縮的原因。這就是爲何M2不斷增多,樓市、股市沒有一點起色,反而不斷下跌的原因。

那以後這種情況會改變嗎?中國會發生通貨膨脹嗎?如果還是延續現在的政策,那麼不能增發多少貨幣,都無法擺脫通貨緊縮的狀況,除非像臨近解放時期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那樣無限制大幅印鈔,突然將M2成倍增加,纔可能導致貨幣大幅貶值、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而這種情況是在面臨絕境的情況下的自殺性政策,在我國是不可能出現的。

我國M2的雖然在不斷增長,但也是根據穩定經濟需要而逐步增長的,不會突發大幅增長。更可能的趨勢是今後M2的增速會逐漸下降,因爲企業、居民都不願貸款了,政府、國企本身債務不少,貸款的增加也不會太大,M2想大幅增加也很難。

只有一種政策轉變能讓中國改變目前的通縮狀況出現通脹,那就是政府給民衆發錢讓居民增加消費,這樣經濟領域流通的貨幣就會迅速增加,從而會導致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

就像美國政府在疫情期間給民衆發錢導致了通貨膨脹很快上升一樣,物價從2%上升到了9%。美國政府在疫情兩年間給每個居民發錢約8000美元,也就是總共發了3萬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超過20萬億元。如此巨量錢進入到消費領域,物價不上漲是不可能的。並且真是如此巨量的消費補貼,使美國經濟超級強勁,在利息超過5%的情況下,也保持着工資收入、就業率強勁的狀況,而不衰退。

但我國政府長期以來習慣了靠增加投資、減少消費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政策,要像美國那樣轉變政策,印鈔給民衆發錢消費,很難!


(日本房產泡沫破滅後,m2的持續增長與房價下跌形成了鮮明對比)

像我國目前這樣不斷超發貨幣卻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並非孤立,日本就是最著名的例子。日本在1991年股市、樓市泡沫破裂之後,就出現了企業、居民還債修復資產負債表,投資、消費下降,儘管政府不斷增發貨幣、降低利息,甚至存款到負利率的地步,但社會30年陷入通貨緊縮中起不來,直到今年CPI才超過了2%,樓市、股市才終於恢復到了30年前的高度,被認爲是日本經濟走出了30年停滯的困境。

中國目前的狀況與日本非常相似,必須採取非常措施,才能避免重蹈日本經濟長期通縮、停滯增長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