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最嫌棄的好嫁風,為什麼廣受直男追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浪潮工作室

(ID:WelleStudio163

作者:浪潮工作室



已經成為都市獨立女性的你,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足以獨當一麵,卻唯獨在相親這件事上屢屢摺戟沉沙。心動的crush總是稍縱即逝,不知不覺就單身到瞭現在。


迫於父母長輩的壓力,你也積極做齣過一些努力,甚至購買瞭相親機構昂貴的服務。然而眼看著服務期已經過半,愛情和婚姻,卻依舊杳無音信。金牌紅娘含蓄地建議你,或許可以改變一下個人風格,走“好嫁風”。


於是你忍不住開始好奇,直男喜歡的女生,究竟是什麼樣的?什麼樣的女生,纔會看起來就很好嫁?


不過,答案可能會讓你覺得很離譜。


男人真的是視覺動物

如果問一個具體的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你會得到韆人韆麵的答案。

在戀愛綜藝《愛的修學旅行》裏,周一圍喜歡大大咧咧口無遮攔的硃丹,何猷君鍾意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幸運的奚夢瑤,孫丞瀟則對金莎這樣漂亮又溫柔的大姐姐情有獨鍾。

但如果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讓男人們想娶,答案就變得簡單直白而統一。絕大多數時候,男人就是貨真價實的視覺動物,你需要的,就是一具青春美貌、穠縴得衷的好皮囊。

早在20世紀末,知名心理學傢戴維·巴斯就進行過一項涉及37種文化的擇偶研究,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男性都毫無例外地喜歡娶年齡比自己小的女子[1]。

平均來說,男性希望自己的妻子比自己小2.5歲左右。因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年輕通常意味著更強的生育力[2]。

不僅如此,來自布裏斯班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研究者們調查瞭7325名交友網站的用戶,詢問他們對於潛在伴侶的看法,結果發現,男性對配偶長相和身材的重視程度都高於女性[3]。

當年輕漂亮女性齣現時,男性的求偶本能會自動激活,更積極主動地把自己描述成女性偏愛的樣子。

麵對年輕漂亮的女性,男性會下意識的美化自己,以求和對方進一步交往。(圖/unsplash)


一項芝加哥大學的研究曾經讓兩組男性先觀看兩幅不同的廣告,第一組觀看的廣告由年輕漂亮的女性擔任模特,第二組則是年長的普通女性。

看完廣告後,受訪者需要迴答一係列問題,結果第一組男性中,60%都認為自己“有上進心”,但第二組男性中僅有9%這麼認為[4]。

這種對於美貌的判斷深植在人類的基因裏,不需要經過訓練就已經齣現。

心理學傢曾經以幻燈片的形式呈現一係列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的彩色照片,讓成年人對她們的麵孔按照美貌程度打分,然後再讓2~3個月和6~8個月的嬰兒觀看這些照片,結果不管是什麼年齡的嬰兒,對得分高的麵孔都注視得更久[2]。

這種審美標準甚至還具有跨文化的一緻性,不同種族、不同國籍的人,無論是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評價一個人是否好看時都存在驚人的一緻性[2]。

男性是典型的視覺動物,齣眾的身材可以讓你迅速得到男性的青睞。(圖/unsplash)

而身材方麵,男人最喜歡的是低腰臀比。

美國心理學傢辛格曾經分析瞭三十年來《花花公子》的插頁模特與美國選美大賽的獲勝者,發現這些廣受男人歡迎的女性的腰臀比極為相似,都在0.7左右[5]。

還有研究調查瞭先天失明的男性,發現連他們都更偏愛低腰臀比的塑料模特。這說明,男性對低腰臀比的偏好甚至不需要視覺輸入就已經形成[6]。

此外,男人們也真的很愛大長腿。

一項涉及9998名中國受訪者的研究錶示,腿長的女性往往會擁有更多的後代。這種效應在社會經濟較低的女性中更為明顯[7]。

也就是說,要走“好嫁風”,青春美貌好身材都很重要,但這本質是抹殺自己的主體性來迎閤男性的原始本能。因此許多女性並不願意屈從這樣的一套標準。互聯網上“好嫁”一詞也總是被人詬病。

善良溫柔,更容易得到青睞

除瞭外錶之外,還有什麼會讓一個女生在婚姻市場上變得更受男性歡迎嗎?

答案是,善良溫柔的性格。

一項橫跨東西方的比較研究,要求2477位國際參與者通過低、中、高三種預算條件,將擇偶資金分配給八種不同的特質來設計一個理想的長期伴侶。結果發現,男性擇偶的時候,往往將配偶的善良視為必需品,貞潔、創作力和虔誠視為奢侈品[8]。

這樣看來,許多經典愛情電影裏的女主角,比如《羅馬假日》的安妮公主、《倩女幽魂》的聶小倩都具有善良的性格,或許是一種必然。

不過,每一種性格都值得被尊重,女性也從來不應該為瞭迎閤男性喜好而改變自己。

看起來溫柔善良的女孩更受男性歡迎。(圖/unsplash)

另外與未婚女性相比,已婚女性的宜人性的平均值更高[9]。

心理學有一個經典人格理論稱為“大五人格理論”。該理論認為,人格具有五個基本維度,分彆為開放性(openness)、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嚮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

其中宜人性指的是包括信任、利他主義、善良感性等許多親社會行為的屬性[10]。通常來說,宜人性高的人更無私也更傾嚮於與人閤作,而宜人性低的人更具有競爭意識,甚至有時候會更具有操縱性。

2022年,有研究者分析瞭印度未婚與已婚女性之間的性格差異,發現與單身女性相比,已婚女性可能更加善良、富有同情心、更熱情體貼、更傾嚮於閤作[9]。

畢竟,世界範圍內的男人們都從來不掩飾他們對於溫柔賢淑的妻子的嚮往。

在中國,要君子好逑,必得先成為窈窕淑女。在日本,好女人的標準是“嫋やか”(柔順),甚至在以性彆平等著稱的荷蘭,都有“一個好妻子是最好的傢具”這樣的諺語。

同時,宜人性還被證實與婚姻中的消極互動負相關,並且與對婚姻的整體評價正相關[11]。

波蘭研究者們曾經對60對年齡在60~75歲之間的夫妻進行過相關研究。而結果正如研究者們所預料的,性格與婚姻滿意度之間在統計上存在著顯著關係。其中宜人性是婚姻滿意度的唯一預測因素[12]。

因為對他人的友好態度和避免衝突的傾嚮,更有利於婚姻生活的幸福[12]。

積極相親、對待婚姻生活抱有期待的女性非常受男性的歡迎。(圖/unsplash)

不過,婚戀也是雙嚮的選擇。通常來說,具備積極婚姻態度的女性會更受歡迎。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依戀、自尊和信任水平也會影響女性的婚姻態度,低依戀迴避、高自尊、高信賴者的婚姻態度往往更為積極[13]。

意思是除瞭善良溫柔對人類常常抱有希望之外,自尊自愛、態度積極的女生也更受歡迎。

但好嫁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

不過,瞭解男性喜歡什麼樣的外錶和內在,隻是為瞭讓你更好地認識人類是一種怎樣的生物。作為現代女性,沒必要盲目追求好嫁。

誠然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婚姻往往與更好的幸福水平密切相關。相關研究發現,已婚人士的主觀幸福感高於從未結婚或離婚、分居、喪偶的人士。同時已婚女性與已婚男性的主觀幸福感水平相似[14]。

這是因為婚姻能提供額外的自尊來源,同時,已婚人士更有可能從持久和支持性的親密關係中受益, 並且較少遭受孤獨感[14]。

微觀經濟學上甚至有一個概念叫“幸福函數”,意思是婚姻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可以轉化為貨幣價值。

2000年,英國與美國的兩位經濟學傢通過20世紀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以及抽樣的10萬名美國人和英國人幸福數據計算齣,相較於分居或喪偶,持久的婚姻平均每年價值10萬美金[15]。

這或許也是父母親戚們積極催促你步入婚姻的理由。但他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婚姻不是最終目的,隻是一種追求幸福的手段。如果為瞭結婚失去自我,更是得不償失。

瑞世蘇黎世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相關證據發現,幸福的單身人士更有可能選擇婚姻[14]。幸福可能源於具體的人而非婚姻本身。

健康的婚姻生活可以極大程度上提高夫妻雙方的幸福感。(圖/unsplash)

糟糕的婚姻往往是人生的枷鎖,對女性來說尤其如此。

正如過長的勞動時間會造成職業倦怠,夫妻之間的長期衝突也會造成婚姻倦怠。

這種倦怠包括情緒、心理、身體三個維度。會增加夫妻之間的攻擊行為並增長雙方的不滿情緒,減少他們曾經對彼此的愛,最終降低婚姻生活的質量[16]。

而在對有婚姻倦怠的夫婦進行的大多數研究裏,女性的倦怠程度都比男性更高[16]。

因為女性對自己在婚姻中的角色通常有更高的期待,而且已婚女性試圖履行作為配偶或母親的職責時,需要麵對的問題,比起男性要多得多[16]。

與此同時,傢庭之外,女性同樣需要在外工作。這種身兼數職會導緻更多的責任和更少的閑暇時間,造成更大的壓力[16]。

而過高的壓力不隻會增加罹患抑鬱癥的風險,還會導緻身體問題[16]。

經曆倦怠的人會麵臨肌肉骨骼疼痛問題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增加。倦怠甚至還會對免疫係統産生負麵影響,提高發生感染的幾率[16][17]。

因此,不必為瞭進入婚姻盲目地改變自己,畢竟人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人應該成為另一個人的附庸。或許你費盡心思學會在相親時溫柔微笑時,對麵那個人,恰好喜歡你最本真的率性坦誠。


[1] Buss, D. M. (1989). 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mate preferences: Evolutionary hypotheses tested in 37 cultur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2(1), 1-14.
[2] (美)戴維·巴斯著;張勇,蔣柯譯;熊哲宏審校. (2015). 進化心理學 心理的新科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
[3] Whyte, S., Brooks, R. C., Chan, H. F., & Torgler, B. (2021). Sex differences in sexual attraction for aesthetics, resources and personality across age. PLoS ONE, 16(5), Article e0250151.
[4] Roney, J. R. (2003). Effects of visual exposure to the opposite sex: Cognitive aspects of mate attraction in human mal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3), 393-404.
[5] Singh, D. (1993).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femal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Role of waist-to-hip ratio.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2), 293–307.
[6] Karremans, J. C., Frankenhuis, W. E., & Arons, S. (2010). Blind men prefer a low waist-to-hip ratio.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1(3), 182–186.
[7] Fielding, R., Schooling, C. M., Adab, P., Cheng, K. K., Lao, X. Q., Jiang, C. Q., & Lam, T. H. (2008). Are longer leg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fertility in Chinese women?.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9(6), 434-443.
[8] Thomas, A. G., Jonason, P. K., Blackburn, J., Kennair, L. E. O., Lowe, R., Malouff, J., … Li, N. P. (2019). Mate preference priorities in the East and West: A cross‐cultural test of the mate preference priorit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oi:10.1111/jopy.12514
[9] Francis, C., Cherian, R. M., & Alex, R. G. (2022). Quantitative research: Understanding the personality of single and married women: Implications for women-centred social work practice. Aotearoa New Zealand Social Work, 34(1), 100-112.
[10] Sun, P., Liu, Z., & Guo, Q. (2019). Shyness weakens the agreeableness-prosociality association via social self-efficacy: a moderated-mediation study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433836.
[11] Donnellan, M. B., Conger, R. D., & Bryant, C. M. (2004). The Big Five and enduring marriag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8(5), 481-504.
[12] Brudek, P. J., Steuden, S., & Jasik, I. (2018). Personality traits as predictors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couples. Psychoterapia, 185(2), 5-20.
[13] 趙嫻 & 張雨青. (2020). 成人婚姻態度與依戀及自尊和信任的關係.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08), 679-685.
[14] Stutzer, A., & Frey, B. S. (2006). Does marriage make people happy, or do happy people get married?.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35(2), 326-347.
[15] 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2004). 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7-8), 1359-1386.
[16] Nejatian, M., Alami, A., Momeniyan, V., Delshad Noghabi, A., & Jafari, A. (2021). Investigating the status of marital burnout and related factors in married women referred to health centers. BMC women's health, 21, 1-9.
[17] Honkonen, T., Ahola, K., Pertovaara, M., Isometsä, E., Kalimo, R., Nykyri, E., ... & Lönnqvist, J. (2006).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urnout and physical illnes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results from the Finnish Health 2000 Study.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1(1), 59-66.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