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議大家輕易離職,除非你已經出現這種心理狀態——


點擊上方藍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設爲星標 ⭐️



端午節後第一個週末的結束,意味着2024上半年的法定節假日全部告一段落。


想想下一個小長假,已經是三個月後的中秋節。


於是,我的朋友圈裏“不想上班”的情緒開始蔓延。


有厭班情緒其實挺正常的,但其中一個公認的特別拼命工作、很有事業心的朋友,發了一條這樣的朋友圈。



其他朋友給 ta 留言,紛紛安慰 ta 今年工作不好找,想開點,劃劃水別讓自己壓力太大了,熬到年底更方便跳槽。


但 ta 卻說,“放鬆不了,現在每天睡着了夢裏都在忙工作,醒來了更是有數不清的工作要做,想想就覺得心累。現在每天是晚睡不着,早起不來,智能手錶天天報告壓力太大,要報警。”


我感到 ta 的狀態可能不是普通的勞累,而是在長期壓力和疲勞下累積出來的職業倦怠(burnout)


職業倦怠會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如果你也懷疑自己的疲勞已經超出了一般水平,而不是普通的厭班,不妨問問自己:


  • 要是尋找工作,我是不是會避免和現在相同的崗位?

  • 早上醒來,想起要工作,我會不會覺得心情直線下降,甚至不想去公司?

  • 我對工作越來越難以投入精力和感情,不像剛入職的時候?

  • 我在朋友面前頻繁抱怨自己的工作?

  • 下班後缺乏足夠的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


如果有上述的情況,那麼你可能也正面臨着職業倦怠。


今天的文章就來講講職業倦怠,以及我們可以對此做些什麼。


職業倦怠不是疾病,

卻會讓人比生病還要痛苦


職業倦怠(burnout)指的是一種由長期過度的壓力導致的情緒、精神和身體的極度疲憊的狀態,像是把自己所有的能量都消耗殆盡了的感覺。


世界衛生組織將它添加到第十一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把職業倦怠看作一種職場上的現象,但並不認爲它是一種疾病(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處在職業倦怠下的人會有以下三種明顯的感受:


  • 耗竭感:感覺精力不足或耗盡。例如總是覺得疲憊,出現頭痛、四肢酸沉等症狀。

  • 怠慢感:心理上與本人工作的距離感加深,或對本人工作感到消極或厭倦。例如對工作感到麻木,對服務對象的痛苦和需求感到冷漠、提不起耐心。

  • 工作效能感降低取得成就的能力下降,逐漸感覺自己的能力不足。例如覺得自己效率下降,總覺得自己不勝任工作等等。


我們曾在微博發起過一項小調查,瞭解KY粉絲中職業倦怠的情況。調查發現,總體而言,受訪人羣的職業倦怠程度中等偏上(平均得分3.7分,滿分5分)


在三類職業倦怠的表現中,相對最嚴重的是耗竭感(3.94分),其次是怠慢感(3.72分),程度相對較輕的是工作效能感降低(3.45分),三者之間沒有很大差距。

我們還發現,對一些從工作中汲取意義感的人們來說,職業倦怠的打擊是雙重的。


由於 ta 們感到自己的效率降低,越來越不能勝任工作, ta 們會覺得工作失去了意義,同時生活的意義隨着工作的意義一起消失了。


另外,職業倦怠不僅影響我們個人的工作、生活,還影響我們家庭生活的質量。畢竟當人們被工作榨乾後,是很難帶着好脾氣來與家人相處的,久而久之自然會引發家庭矛盾。


爲什麼我們會產生職場倦怠?


Maslach和 Leiter (1997) 綜合了不同研究,提出了“場合中的人”模型,認爲是人與工作場合之間長期存在着不適配使得人們產生了職業倦怠[1]


它涉及了工作的以下6個方面:


  • 工作負荷不適配(Workload)


除了常見的工作量超負荷以外,工作負荷的不匹配,還包括工作類型不匹配。


例如一個運營,原本只負責稿件編輯,到了新崗位上,卻還要學習數據分析,即使工作量不大,但缺乏相關技能、對工作內容的陌生,也讓ta每天焦頭爛額;


此外,當工作要求人們表現出和自己當前狀況不一致的情緒時,人們也容易感到倦怠,彷彿得一直戴上情緒面具。


  • 控制力不適配(Control)


控制力不適配,意味着個人對工作所需的資源掌控不足,或者沒有足夠的權力以 ta 們認爲最有效的方式開展工作。


它反映出責任和權力的不對等。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非常想要做好一個任務,卻缺乏資源(如人力、時間、預算等)去做好它,會感到深深的挫敗與壓力。


而且,往往是那些會被自己的責任心壓得喘不過氣的員工,最容易體驗到控制力的不適配。


“我手頭項目的合作方很強勢,每次具體方案實施時,我不但要問上司的意見,上司還要去詢問合作方的意見。於是結果的產出,不僅取決於我的技術,還得依賴上司和對方的溝通技巧,有太多我無法控制的事了,最後的成果可能他們滿意,我並不滿意。”   


——流風,遊戲行業,24歲


  • 獎勵不適配(Reward)


獎勵不適配所指的不僅僅是沒有得到充分的經濟報酬,如一個人沒有得到與 ta 的成就相稱的工資或福利;


它也包括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回報,比如努力工作,卻一直被忽視,得不到他人的認可。


此外,缺乏內在的回報,例如發自內心地感到自己做的工作毫無意義,也會給工作者帶來持續的打擊。



  • 團隊氛圍不適配(Community)


當人們在工作場所長期失去與他人的積極聯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有些工作使得人們彼此隔絕,或者使得工作上的社交變得冷冰冰的。而最令人痛苦的,是團隊成員之間存在長期和未解決的衝突。


這種衝突不斷地讓我們產生沮喪和敵意等消極情緒,並減少了在工作中獲得支持的可能性。


  • 不公感(Fairness)


公正意味着尊重,沒有被公正地對待,會讓人感到自己的價值被否定。


工作場合中的公正體現在很多方面:如薪酬是否分配合理、工作中的不端行爲能不能得到懲罰、評估和晉升是否處理得當。


有時,當職場爭端發生時,人們覺得無法爲自己說話,或者爭議雙方話語權不一致,也會讓人感到解決的方式並不公正。


缺乏公正感在兩個方面加劇了職業倦怠。


首先,被不公正對待的體驗讓人憤怒、沮喪、精疲力盡;其次,不公正感加劇了人們對工作場合的冷漠、輕慢——既然我得不到尊重,那我又何必尊重我的工作、我的公司。 


  • 價值觀不適配(Value)


人們可能感到自己不認同公司文化,或者在工作過程中,感到不得不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或是有違道德感的事。例如爲了銷售業績不得不撒謊,或是不得不宣傳歧視性的內容,等等。


一個人和工作場合之間可能存在多種不適配。KY小調查的結果顯示,大家在上述六個方面都或多或少感到不匹配,只是各有輕重。


總體而言,“控制力不適配”的程度最高,其次是“獎勵不適配”和“不公感”。


不同工作年限的受訪者,在這六個方面感到不適配的程度是不同的。


相對於工作年限短的人來說,工作年限長的人,“獎勵不適配”的程度更低、“不公感”更高。也就是說,工作10年以上的人,“獎勵不適配”的程度最低,“不公感”的程度最高。

我們可以怎麼調節職業倦怠?


這個時代有很多難以言說的痛苦,不管是哪一個原因導致的職業倦怠,其背後可能都是由人的異化帶來的。我們被巨大的空虛和焦慮所裹挾,不再感知自己是否快樂,也不知道自己爲何而痛苦。


要改善這份內在空虛感,重新找到存在的意義,我們必須要直面工作對人性的過度壓抑,對抗它,重新找到自己作爲人的完整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1. 進行生產性的工作


調整自己對工作的態度,尋求適合自己的職位,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地做事,而不是被它操控。


其實大部分工作都有重複煩人的內容,換工作不能解決問題,關鍵還是調整自己面對工作的方式態度。從被動完成任務,到主動寫規劃做優化,嘗試無人涉足的創新項目。雖然還是會累,但心裏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是作爲一個人在實現價值,而不再像一個機器去運作。


——Rust,女,28,北京


2. 讓消費重新變回“需求的滿足”,而不是“必須要消費什麼”


很多時候,簡化生活才能夠豐盈生活。我們需要聽從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讓每一次的消費成爲爲自己服務的活動,讓消費變成我們的主動選擇,不再因外界聲音嘈雜而忽略了自己的心聲。


30歲我作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調整了自己的消費觀念和方式。年紀大了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多餘的錢沒必要花,真正想要的東西就算貴一些也會買。生活變簡單了很多,質量卻提升了不少,購物重新和自己的需求關聯在一起,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掌控度和幸福感。


——三老師,30,女,江蘇


3. 嘗試一些非電子化、有創造性的娛樂方式


過於依賴電子設備,會讓我們越來越喪失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可以嘗試一些線下娛樂活動,做做手工,比如玩樂高、拼圖,在動手的過程中,感知自己作爲人的主體性,從而獲得滿足感。



4. 嘗試建立深入的關係,縮小人際圈


爲了獲得存在感,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連接,但只有小而深的人際圈才能夠抵禦異化,大而廣的交友模式不僅耗費精力,還會讓關係浮於表面,更加難以收穫深入的靈魂碰撞。


以前我每週末都會強迫自己認識新朋友,但是我很難從中感覺到快樂,甚至會覺得像kpi一樣充滿了壓迫感。直到我強迫自己削減社交,大部分時間和幾個老朋友呆在一起,我逐漸找回了那種和人之間親密、深入、信任的感覺。有了一個穩定的小圈子,心裏也有了安穩的依賴和歸屬。


——109,女,29,上海


5. 簡化你的世界,切斷不必要的聯繫


在信息過載的當下,我們不缺信息,卻缺乏安寧。我們的精力被分割成片,彷彿所有的事都與自己有關,反而在線上生活的拉扯中,脫離了自身的真實生活。而當我們只關注當下的生活,只與自己需要的,而不是必要的事情相連,才能夠有效地肅清生活,獲得快樂。


我曾經一度因爲嘈雜的外界信息頻繁的情緒爆炸,逐漸迷失了自己的節奏和規劃。於是我做了個實驗,嘗試關閉社交:不看朋友圈,卸載微博和社交軟件,退出閒聊摸魚的羣聊。剛開始不太習慣,但漸漸的,焦慮和煩躁好像也隨着這些東西一起被清理掉。我們真的不需要那麼多“熱鬧”,捨棄不必要的碎片,給自己的心留出空間才能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鈴木,男,23,北京


6. 用私人化的、微小的事情,對抗千篇一律的標準


職場倦怠正在席捲全球,跨國家、地區的在線工作讓我們比以往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卻只是將自己變成了毫無特點的人,發揮着功能,卻喪失了情感。對此,我們需要通過私人化、充滿煙火氣息的事情來對抗宏大世界的異化,活在此時此地,與身邊的人產生連接,體驗到腳踏實處的落地感。


北漂五年,我放棄了在北京的一切回了老家,這個決定很難,但現在回想起來依然很慶幸。我找回了很久很久以前的發小,花時間和父母待在一起,我的愛好變成了逛菜場,從外賣生活迴歸到了在家一日三餐,踏實的煙火氣讓我身心都變得“滿滿的”。人要找到自己的根,找到和這個世界真實的連接,是作爲一個人而存在,而不是一個被社會塑造的角色。


——安姐,女,33,湖北


這是我們對抗職業倦怠、異化的意義所在:當我們不再能夠感知生活的美好,我們需要去做出行動,讓自己重新迴歸生活,立足於自身的內在力量,主動與他人聯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踏實而豐富的人生。


這種方式同樣是正念的,我們將自己看作完整的人,不帶評判地活在當下,生活的幸福和寧靜會自然地生髮。


來自上海的冬至對此頗有心得,“洗澡時,能看見花灑的水流在燈光中的樣子;下班路上,我會經過一段林蔭道,調整呼吸慢慢走路,非常放鬆;喫飯時細嚼慢嚥,喫得更有滋味。”


願你也能同樣自由而敞開,認真享受生活帶給你的每一次吹拂。


今日互動


你正面臨着職場倦怠嗎?

是什麼原因讓你感到燃盡了自己?

來評論區聊聊吧~


References:

[1]Maslach, C., & Leiter, M. P. (2006). Burnout. Stress and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occupational health, 37, 42-49.





本文關鍵詞:職場倦怠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搜索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菜單欄



作者 / KY主創們

“我已經明白,人們會忘記你說過什麼,人們會忘記你做過什麼,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帶給他們的感受。”




監製 / Emma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以下服務

歡迎搜索FB公衆號關注,下載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希望每個點 在看 的你,都能獲得及時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