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救了我,兩次!

人類這種生物,很容易把自己活成一臺機器。

年幼時被輸入了某些指令,比如“分數第一”,或“掙錢第一”,於是就無意識地、不斷重複運行這些指令,忽視真實世界的反饋。即使當初輸入指令的人早已走開。

直到生活的警鈴響起,迫使你從昏沉的重複軌道中醒來。

「讀書和思考帶來的覺醒,總有點抽象。更生動的覺醒體驗,往往來自運動。」

成年人,體育救命

高三之後的人生20年,每一年都比高三更累20%。

我這臺人形機器,運行指令就是“賺錢”。在學校工作那9年,除了上課,在外面還有兩份兼職,任務來自不同的時區,所以常態是夜裏12點來任務,凌晨4點交活,早上再去學校上課。旺季每週還要出差。白天在學校上課,半夜12點飛機降落另一個城市,早上6點不到起來,拿到資料開始工作,上午會議,下午飛回北京,第二天繼續上課。12小時後再來這麼一圈,過一天半再來這麼一圈。

那些年的五一十一假期,我和隊友從來沒有休息沒有旅遊,幹活忙到忘記呼吸。開始用番茄工作法,瘋狂打電腦 25 分鐘,地板上躺平5分鐘,聽背部喀啦一陣響,閉眼享受呼吸,一天12小時勻速但高效的工作,持續整個假期。

盲目運行單一指令是有後果的。不到30歲時就皮膚黃、暗沉、虛胖,要買貴价護膚品去維持。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過勞肥,體重每年至少漲10斤。因爲要高強度動腦,不能捱餓。而且越勞累累,越熬夜,越飢餓,對高熱量食品越有不可抑制的強烈渴望。腹部脂肪堆積,瘦梨變成胖蘋果。

身爲人形機器人,只會輸入和輸出信息,感受不到四季更迭。如秋天的螞蚱,無法想象還有下一個春天。

這時,好像有一個聲音傳入了陰暗水底,「“你要醒醒呀”」

零起點,選什麼運動呢?

喘不上氣的瀕死體驗令我恐懼,所以必須選相對靜態的運動。先練了幾個月瑜伽,練完了艾揚格的一大厚本書,之後開始跟Stott普拉提視頻。對多年來從不動彈、上樓都喘的人,太極、瑜伽、普拉提都是合適的起點。

普拉提視頻每集時長1小時,我每天練一次。一開始特別艱難,有一半動作壓根做不起來,汗如雨下。但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就能跟下來了。椎間盤突出和頸椎不好導致的頭暈都消失了,虛胖也消失了。

長期堅持運動必須靠及時的反饋。「記錄就是最好的反饋」,做一次運動,就在日曆上蓋一個章。打開日程本,之前的章一目瞭然,於是就有強烈的動機今天也要再來一個章。

練普拉提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每天運動1小時變得“習慣成自然”,扭轉了多年來對運動的逃避和恐懼心理,建立了“我能改變自己”的「效能感」。另一個收穫是學會了腹式呼吸與充分拉伸,在後面的跑步和游泳中都讓我持續受益。

體重減輕一些之後,開始跑步。選擇跑步是因爲小區有健身房,時間成本極低。對不會玩任何球類,懶得帶一堆東西去游泳,又懶又菜的我來說,跑步的門檻是所有運動裏最低的,穿上鞋就可以開跑。

少年時,體育讓我抑鬱

對我來說,決定練跑步可以說是我做出的最匪夷所思的決定。

從小就不是什麼健壯的小孩。童年時,每個月都發燒去醫院報到。上學後,體育是那門令我痛苦挫敗的科目。中考800米,還沒開跑就高血鉀暈倒,被從考場架出去。高中時,每節體育課都是練短跑,而且是恐怖的跨欄短跑,沒有任何其他選項。對於個子小、協調性差的我來說,跨欄短跑課是一場醒不來的噩夢。

用今天的眼光回看,小時候的體育課其實是被不科學的內容設置給耽誤了。沒有最近學習區,沒有豐富的項目,沒有嘗試和進步的自我效能體驗。簡而言之,就是「沒有日常培育,只卷最終成績」

於是,體育就意味着喘不上氣的瀕死體驗、失敗與恥辱。

「當學習者面對的只有一個個起跑線、一次次無情的比拼和冷冰冰的成績」,很容易被逃避心理佔據,找理由應付、躲懶,只曬網不想打魚,不走心。越想逃避,越無法全情投入,進入一個向下的循環,成績能好纔怪。

「從學習科學角度看,千萬不要把娃的任何一門課搞成這樣的負反饋循環。」

從盲目內捲到科學學習

但現在練跑步,就和小時候完全不一樣了。

「核心的改變是,我終於理解什麼叫“爲自己學”。將注意力從無用的成績焦慮,轉向以自己爲中心,制定適當的訓練計劃,不斷做出調整。目標只有一個: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樂在其中,從而能每日做功,長久堅持。」

蒐集信息,掌握知識

首先,「蒐集信息,掌握知識,能變抗拒爲喜愛」。人們所謂的喜歡或不喜歡一件事,其實沒有什麼深層理由,差別不過是瞭解程度。你會喜歡你熟悉的、更爲了解的東西,你會迴避感到陌生的東西,人就是這麼簡單。

下載了許多《跑者世界》雜誌,一期期認真看,學了許多關於跑步的知識。「跑步的基本原則,其實也是科學學習的原理。」

最近學習區

比如,首先要找到「最近學習區」。任何學習都需要物質基礎,而物質基礎的建設是需要過程的。不能一上來就追求快速和長距離,超出自身心肺和肌肉能力,這樣很容易受傷放棄。

所以,起步時要找到自己的最近學習區,保持低心率。心率在220-年齡,再加減20,在這個區間內的有氧運動,減脂效果最好,也最容易堅持。

當時沒什麼裝備好買,沒有運動手錶,只有一個手機用臂帶綁胳膊上,也不好測心率。於是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簡單的目標:“「無論如何,必須跑夠一小時」”。不管速度多慢,八分配九分配,聽歌、看劇、橫豎哄着自己在跑步機上耗夠1小時。這樣自然就能保證低心率,也能讓肌肉和心肺、自我意識學着去接受跑步狀態。在學習區內比較容易享受愉悅。一旦感覺不開心,就找到問題,做出調整,務必做到可持續。

VISA練習大法

另一個學習原理是充分有效的練習。具體來說,是遵循VISA大法(V多樣練習、I穿插練習、S分散練習、A主動提取)。

先說分散練習(spaced practice):高頻率、多次的分散練習,學習效果好於低頻率的集中突擊。哪怕一次只跑3公里,重複4次進行,也比一週只跑一次,一次突擊12公里的效果要好很多。

當時工作很忙,跑量也不大,每月最多80公里,有跑步軟件後統計的也只有2000多公里,用了兩三年,卻讓自己變了個人。體重從130多斤降到89斤, BMI降到18。而且渾身緊實,不是弱不禁風的瘦。整個人走路帶風,挺拔昂揚,身心愉悅,晚上睡得跟秤砣一樣沉。

「不再需要依靠意志力強行節食」。爲了適應活躍的生活節奏,身體進行了自我調節,不再渴望喫肥甘厚味,無需動用意志,自然渴望喫得少而清淡。可能因爲運動自身分泌大量「多巴胺」,不需要再從喫上面獲取快樂了,身心進入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和諧狀態。

成績永遠是副產品,「最重要的是改變了自我認知」

從中考800米還沒跑就暈倒被架出去、三年高中體育沒及格過的那個“我”,變成了跑步無需任何心理建設,輕鬆跑10公里當做熱身,20公里能在1小時40分內跑完的全新的我。相比變瘦變強壯,更重要的變化是原以爲比江山更難移的“秉性”,居然就這麼被“移”了。

原來,樂觀、韌性、平穩和強大的內心,即使天生沒有,也可以通過後天努力而擁有。

想要擁有快樂,就先讓身體先活躍起來,告訴頭腦,生命的自由美好就是這種感覺。當我一頭連着電腦,一頭連着手機,日復一日除了伏案就是躺着,做一顆人體乾電池的時候,生命本真的快樂就從身體裏沉寂下去了。當腦子累到想死,又被困住於四壁之內,身體帶它站起來,去沐浴在陽光裏,讓清風灌滿肺,整個身心自然就進入了快樂之中。

「所謂快樂的人,僅僅就是踐行快樂行動的人。」

運動,第二次救命

後來有了孩子,睡眠被帶孩子一次次夜起搞得支離破碎,幾年睡不了一個整覺,白天還有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

長期極度缺覺導致內分泌失調,體重再次飆升,血糖飆到邊緣值。多年身體欠賬,到covid時期集中爆發。管控放開時,一家人同時感染。孩子半天就恢復了,隊友三天恢復,他們倆一下都沒有咳嗽。而我光發燒就持續了一週,之後劇烈咳嗽長達5個多月,喫了幾十瓶西藥,中醫抓藥,都沒能治好,從冬天咳到夏天。

身體再次進入生存危機。體檢發現BMI高達31,進入肥胖範圍,腦部核磁共振也顯示出幾處陰影。我自己感覺症狀特別像長新冠的腦霧,無論怎麼休息都非常疲憊,很難集中注意力。對用腦搬磚的人來說,無法集中注意力無異於死刑。人生遭遇第二次危機的時候,運動再次救了我一命。

這次用上了「科學學習的原理框架」(我課程裏的學習五元素),心裏更有數了。

首先仍然是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拉了愛運動的小夥伴組隊,一起打卡、記錄,目標是保證每週4次以上的運動頻率。

和親愛的小夥伴組隊運動,隊長爲我們兢兢業業做的表格,最左邊一列是我的。羣體非常重要,在羣體中做出公開承諾是一種有效的推動力。此外,人都有保持既定軌道的趨向,避免沉沒成本的本能。只要記錄了,就不太容易放棄。

這次增加了項目。充分練習的另外兩大要訣是「豐富模式」(Varied practice)和「穿插練習」(Interleaved Practice)。

所以,這次我嘗試了多種類的運動穿插。跟孩子一起玩羽毛球和游泳,既陪了孩子,自己也鍛鍊了。後來還加入了HIIT,高強度間歇性運動,跟着視頻一次30-50分鐘。身體的學習能力很強,剛開始跟HIIT的時候,有時會累的頭暈噁心。每週1次,堅持幾個月後,所有的動作都能毫不打折扣地跟下來,而且不會再頭暈。HIIT集中提升心肺能力,而且能均衡練到全身所有的肌羣,對跑步和游泳提升很大。

我關注了Growingannanas這個頻道,並練習了一年。頻道上有幾百個視頻,點開任意一個就能練習,這些視頻自成體系。

不同類型的穿插練習能避免肌肉進入慣性軌道,陷入節能狀態。多樣化的練習能激活不同肌羣,從而提升總體表現。疫情後,我和隊友都恢復健身這一年,都是一週3-4次的頻率。我搞多項目穿插,包括一兩次跑步、一次HIIT和一次游泳。相比單一跑步的隊友,我瘦的更多,跑起來更輕鬆,速度也更快。

現在想想,其實很正常。

肌肉細胞和腦細胞本質上都是細胞,都在被學習的行動所塑造。學習的物質表現就是細胞的連接性與信息反應傳輸能力的變化。高效的練習就是通過多種任務的切換,避免陷入單一慣熟任務和不假思索的自動運行軌道。多任務切換能刺激細胞不斷脫離自動運行狀態,被迫不斷提取陌生信息,從而提升知識的熟練度與有序度,讓學東西更快更好。

第二輪自救中,我用上學習的原理,效果更好。

體重從140多斤降低到100斤,BMI從30降低到21,腰圍從89釐米降低到65釐米,糖尿病風險評分降到零。睡覺又能像秤砣一樣踏實,早睡早醒。從去年5月到今年的5月,仍然是每週3-4次,一次1小時,持續1年取得的效果超過上一輪運動2-3年,且不論年齡還大了10歲。

變瘦只是最表層、相對最不重要的結果。對我來說,更有價值的是「整個身心狀態的全面改善」

充足的睡眠和有氧運動極大改善了「大腦狀態」。運動1年後,從生病後集中注意力20分鐘都很困難,到現在能每天高度集中注意力8-10小時。3-4小時沉浸在心流中,根本不會覺得累。這不是恢復到疫情前,而是乾脆逆齡生長了。腦子比二十多歲時,比我人生任何時候狀態都更好。

運動有利於改善情緒,而情緒和認知關係密切。「學習其實並不是理性驅動的、“只做正確的事”的枯燥刻板活動,學習的深層驅動力是充沛的熱情、活躍的探求欲,追逐新鮮事物的興奮感」。這些積極情緒會引發腦內大規模放電,激發海馬體的θ節律,使得腦內高級認知區域得以更好地創造知識。與之相反,焦慮、恐懼、憤怒等過度的高壓力情緒會造成兒童(成年人也一樣)糖皮質醇水平過高,損傷記憶形成,造成認知功能失調。

「兒童的身心發育更需要運動」

假期裏,與其把孩子關在房間裏整天寫作業閱讀,或者放任宅家刷手機,不如想想怎麼安排一個開開心心打球游泳的時段。

可能游泳對我來說是新任務,所以情緒提升的效果特別明顯。游泳之後,我會持續好多天感到進入到陽光普照的寧靜平流層,原來內心強大的人日子如此美好。與其盯着孩子寫作業,大人不如自己去運動。每天自己開開心心,避免向兒童輸出自身的壓力,可能孩子反而會成長得更好。

「運動可以被理解爲身心的基礎設施建設」。每個人的大腦神經聯結最初都是坑坑窪窪、狹窄慢速、到處斷聯的村道。需要大量信息輸入,持續的練習和反饋,才能幫大腦從泥濘小道升級到四通八達的高速國道。人磨磨蹭蹭不想學習時,不如出去遊個泳,跑個步。基礎設施好了,傳輸速度變快,能更有序地建立關聯,記憶存儲更多,注意力和思考能力就會大大提升。

不把手段當目的,人才是目的

十幾歲時學不會的東西,中年爲啥反而能學會?

原因僅僅就是不再像中學時那樣,只盯着成績,而是「拿自己當人」,關注自身體驗。與其追求數量KPI,擔心進度慢,懷疑怎麼還沒見成效,怎麼能拿到別人的成績,真不如關注內容本身有趣在哪裏。只有允許自己享受內容本身的樂趣,才能長久地待在跑道上。所以,每天要問的問題只有一個:

你今天學這個,有沒有發現什麼「有意思的地方」

「只有享受當下,才能可持續;只有持續下去,纔能有未來。」

「只要能堅持一年,你就會蛻變成另一個人;堅持三年,你就能從心所欲。」

我學自由泳時學到懷疑人生,但是看了Skills N’ Talents頻道的這個教學視頻後,發現道理還是最樸素的那個——「積累」。即使動作都做對了,也需要200-300小時的有效練習時間才能遊好。

視頻裏的學員瑪麗亞娜從最初20米都遊不了,到後來參加鐵人三項,積累了240個小時的游泳練習時間。「樂在其中是存活的陽光雨露,否則學習之樹怎麼能活2、300小時?」

至少200小時,你才能遊好。別想太多沒用的。其他領域學習同理

作爲曾經的體育不及格生,我人到中年才發現,要想運動得好,「目標就不該是捲成績,而是讓運動充實每一天。」

在未來還有小半個世紀的生命裏,每天都享受跑步帶給我的自由和快樂,讓心靈一直保持着對美好和未知的悸動與興奮。

如果早點意識到“學習服務於自我實現”這個目的,早點引入豐富模式和日常做功的培育,我小時候的體育成績根本不可能不及格,而是一定會相當好。

希望更多孩子能早日從顛倒目的與手段的外部指令中醒來,真正爲實現本真的自我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