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陷於底層習慣

作者:洞見·姜榆木

來源:洞見(ID: DJ00123987)


斯坦福大學教授班杜拉曾在演講時,提過非洲北部草原上的一種百歲蘭。


這種植物能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存活數月,即使被攔腰折斷,也能從斷口處抽出新芽。


有人在其根部土壤裏,摻入了少量草甘膦。


開始一段時間,百歲蘭生長如初。


幾個月後,它的表面隱隱泛黃。


大約過了一年,它就幾乎沒有生命跡象了。


原本生命力頑強的百歲蘭,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枯萎。


班杜拉說:“糟糕的習慣就像那幾滴草甘膦,緩緩滲透你的生活,一點點毀掉你的人生。”


一個人的荒廢,總是悄無聲息的。


也許此刻,一些潛意識的行爲已經在帶你走向自廢,你卻渾然不覺。


反觀自己,如果有下面4種底層習慣,就要趕緊做出改變了。

廉價快感

上週末我到小區的自習室加班,有位看上去剛工作的女生坐我對面。

她的座位上堆了四五本考公的輔導書,但她眼睛始終盯着手裏的手機。

期間我幾次起身倒水,發現她不是在刷微博,就是在看朋友圈。

當我離開的時候,她更是已經戴上了耳機。

一邊看着搞笑剪輯,一邊捂嘴防止笑出聲,帶來的資料卻是連一頁都沒翻過。


我想,對一個備考的人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成功上岸。


但這種快樂的代價,是枯燥乏味的複習,曠日持久的孤獨。


多少人就像這個女生一樣,屈從於廉價的快感,放棄了高級的快樂。


《娛樂至死》裏有句話:“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


讓人欲罷不能的娛樂方式看似免費,其實都在其他地方標好了價格。


臃腫的身體,退化的思維,渙散的注意力……都在透支你的人生。


作家胡安焉在北京送快遞時,有這樣一個習慣。


每晚下班後,他都會關掉手機,獨自在宿舍樓的雜物間待兩個小時。


沒有同事間吆喝的牌局,也沒有手遊網劇的干擾,他就着昏暗的燈光,讀完了《尤利西斯》《沒有個性的人》《審判》等大部頭的著作。


多年後,胡安焉成爲一位暢銷書作家。


當初寢室裏消遣的同事,依然在快遞站點起早貪黑地工作。


娛樂至死的年代,獲得快樂的方式層出不窮。


但追求怎樣的快樂,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正如董宇輝所說:“每次爲了低級的快感而放縱,都意味着你選擇了墮落和妥協;每次爲了高級的快樂而剋制,都意味着你變得更理智、更強大。”

社交頻繁

美國人際學專家帕特里克,在波士頓大學組織過一次實驗。

他從一場近百人的舞會中,挑選了幾個學生來閱讀本專業的資料。


實驗發現,剛參加過舞會的學生,閱讀速率相較平時下滑了接近50%。


而這種影響,要到次日中午才緩緩減退。


每個人的社交容量都是有限的,一次聚會,一次聊天,甚至於一個表情,都會消耗自身的能量。


過量的社交,只能填補暫時的空虛,卻會抽空你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當你流連於人來人往的熱鬧,就很難靜下心來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百家講壇》講師張宏傑,曾經是銀行裏的一個小職員。


當時他每天下班,都會路過一個小弄堂,三教九流的人都聚集於此。


張宏傑常常在這裏跟不同的人打牌、下棋、聊天,辛苦一天的身心立刻就能得到放鬆。


很長一段時間,熱鬧的弄堂成爲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直到有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位弄堂裏的牌友,卻發現連對方名字都叫不出來。


他這才意識到,這些朋友除了陪他消磨時間,沒有在他生命中留下任何東西。


打那之後,他寧可每天繞路,也不再經過小弄堂。


回家喫過晚飯後,就一個人鑽研歷史文獻。


相比熱鬧的弄堂,家裏的書房有種說不出的冷清。


但正是這份冷清,幫助他完成了從銀行職員到歷史學教授的蛻變。


英國作家普里斯特利說:“大多數社交都是這樣,不去也沒人在意你的缺席,去了就是參加一種徒廢光陰的遊戲。”


人這一生,很少遇到真正交心的朋友,更多的只是匆匆過客。


花時間在過客身上的人,和花時間專注自己的人,註定會過上不同的生活。

嫉妒心重

朋友老楊工作能力突出,畢業後在公司一直幹得風生水起。

不過上週一起喫飯,談到工作時他卻哭笑不得。

原來他在競崗時,有個員工舉報他違規停車,還特意拍了照片。


最後老楊沒受什麼影響,因爲公司停車區域不久前重新劃定過。


反倒是那個員工,由於在廠區內部違規拍照,被質保部門通報批評。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倒不是他們天生心眼壞,而是早就習慣了周圍人和自己一樣平庸。


但凡有人過得比自己好,他們就會忍不住暗中使絆,希望對方變得不如自己。


方洪波剛進美的時,在一位廣告科的科長底下做編輯。


憑藉出色的能力,方洪波爲廣告科立下不少功勞。


但科長卻從沒提過提拔他的事。


後來他聽說,科長故意在他競選時使絆,因爲擔心他升職後,就會少個得力干將來幫自己幹活。


方洪波一氣之下,主動申請調到了其他部門。


新部門的領導對他十分賞識,在其他科室競選主任時,毫不猶豫將他推薦了上去。


多年後,方洪波成爲集團最年輕的董事長,提拔他的領導也進了董事會。


反觀當年打壓他的科長,一直沒有帶領部門做出業績,早早就離開了集團。


周國平說,人性最大的愚蠢,就是見不得別人好。


強者互抬而愈強,弱者互拆而愈弱。


困死一簍螃蟹的不是簍子,而是它們自己的相互踩壓。


打壓別人不會讓你出類拔萃,只會讓你遠離真正優秀的羣體。


直到身邊圍滿了不如你的人,眼前庸碌的生活就會綁架你一生。


寅喫卯糧


作家楊熹文在澳洲打工時,遇到這樣一類人。


他們爲錢四處奔走,有的還同時在做好幾份兼職。


然而掙到的錢,不是用來償還貸款,就是支付各種賬單。


各類債務像越滾越大的雪球,不斷追趕着他們。


他們哪怕精疲力竭,也只能沿着向下的坡道不住奔跑。


央行去年做過一次全國性的調查。


全國有超過7.8億人負債,其中80後、90後人均負債接近10萬。


他們生活的主要特徵就是,不敢創業、不敢換工作,更不敢有任何長期的打算。


外界稍有些風吹草動,生活立刻潰不成軍。


拖垮一個人的,不是沒錢的生活,而是花錢的習慣。


東西貴了可以分期,錢不夠了刷信用卡,實在沒錢還能打白條……


層出不窮的營銷手段,讓人以爲哪怕身處底層,也能過上光鮮體面的生活。


可當我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厚厚的賬單終有一天壓得我們抬不起頭來。


朋友拿着合適的項目邀你投資,你只能推說囊中羞澀;


公司把進修的名額擺在面前,你看了眼信用卡賬單後只能搖頭說“下次吧”。


身處人生的戰場,一無所有的人可以輕裝上陣,但被錢追着走,註定只能身不由己地活着。


查理·芒格曾說:


“存錢的意義,不在於你有錢時能有多風光,而在於你沒錢甚至欠錢時會有多難堪。”


好的生活不會從天而降,永遠不要寅喫卯糧,透支自己的財力。


每個人的命運,本質上都是自己下意識行爲的總和。


正如心理學家詹姆斯·克利爾所說:


“壞的習慣就像毒品,一沾就上癮,卻將你帶入無盡的深淵;


好的習慣就像登山,每一步都很艱難,卻讓你看到更遠的風景。”


沒有一種向上的生活方式,是不需要克服重力的。


堅持那些需要你忍受孤獨,甚至是痛苦的習慣,你才終將遇見更好的自己。


本文作者:洞見姜榆木,洞見(DJ00123987)旗下專欄作家。洞見,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5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xx經授權發佈本文,轉載請聯繫作者。




排版 | 沈望望
編輯 | 正風   輪值主編 | 孫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