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精進最快的方式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陰一寸金
有個兩分鍾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轉到“高能預警”或者讀加粗文字,也ok~

我不喜歡捷徑這個詞,但後來我發現,我也不應該天真、踏實地認為隨大流勤奮下去就會安全。所以,今天要分享我幾年以來見識的最大的捷徑。

閱讀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確。——弗朗西斯·培根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和錶達。
大傢好,我是小遊。

大傢有過這樣的情況嗎?
難以與人溝通,想讓彆人輕鬆get到你的意思而不是一知半解
解決問題效率不高,因為不清楚各方的需求和需要達成的目標;
明明有瞭很好的履曆背景,但是始終無法被委以重任;

這樣的人在外錶上看好像能力不強——但又沒有想過深層原因:
是因為知識應用和錶達不齣來。

解決問題,依靠的是思考。
而思考,本質上和寫作是一迴事。
所以這個方法就是,訓練自己解決問題:
找一個課題-深度思考和組織答案-寫齣來。

思路清晰的寫作、清晰的錶達觀點,就是為瞭在與人交流或解決問題的時候能有更好的發揮。
這本質上是人文社科專業在大學中最重要的能力,但是一直被忽略。




如何訓練呢?

上網衝浪,觀察生活,看有那個問題引起瞭你的興趣,然後去寫。

比如我想寫:
春節前執行死刑的那幾個人為什麼會趕在一起死,吳謝宇值得拖那麼久嗎?到底是什麼原因?
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看書,查資料;

尋找依據按照一定地順序將這些組織起來,就像我們在組織語言,讓解法變得更有力量(隻有論據能夠支撐觀點,論證纔是有效的),更準確。

斟酌用詞而局部修改,用詞和語氣,是在讓溝通變得更有效率,修掉多餘的廢話,快速進入主題。

所以看到瞭嗎?你能很順利地習慣於寫作,就能很通順地進行思考。

有瞭清晰的思考,自己分析問題和與彆人交流,都會形成章法,每一句話都落在實處,高效而精確的解決問題。

下麵講怎麼做,分為讀和寫兩個訓練方嚮。
《如何閱讀一本書》和《非虛構——時代記錄者與敘事精神》這兩本在解決讀和寫上都非常奏效。

1. 讀


寫相當於說,讀相當於聽。


讀的第一層是作者的字麵意思和話中意思,完全理解他在講一個什麼道理。

第二層是要想他的錶達側重也就是話外意思,他格外強調瞭什麼,又隱含瞭他的什麼原因甚至是偏狹之處,他的背景知識。


我之前在學寫作的時候會去研究公文寫作,研究申論,那些文字的精度要求更高,初讀會感覺什麼都沒有,再次閱讀的時候看到的全都是細節。



因為要保證大方嚮的傾嚮是對的,並且要精準傳達內容,兼顧各方利益。尤其是在利益衝突的背景下,明明是要做齣限製彆人的舉措,明明知道有一些同樣呼聲很高的問題沒有解決,但又要得到對方的配閤,讓對方覺得受到瞭重視從而得到諒解。


所以就不能得罪一方另他們感到被輕視和冒犯,同時要保證自己想做的事情優先完成。


為什麼去研究那些呢?我以前覺得沒必要還嗤之以鼻,覺得一句話就要思考那麼多,都是體製內的無聊規則。直到看到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如果省級乾部之間的對話你都聽不懂,那你就不可能看懂中央的會議文件,新聞聯播,甚至齣瞭新法也看不到他的意圖。”


高手的講話值得琢磨,這種技能可以從分析文章開始。

如果這些文章都能研究明白,那對現實的問題就是實至名歸的降維打擊。(文章的範圍很大,隻要是厲害的公眾人物,他們講話的嚴謹性是不區分領域的,隻是在公文中體現得比較明顯而已。大傢可以依照興趣自由選擇要去研究誰)。


高手都是雲山霧繞的,讀這個過程就是鍛煉讀題——察覺到他們想錶達的意思,不要會錯意,纔有可能得齣閤適的迴答。


很多時候交談失敗,是因為聽錯瞭彆人的題,文不對題當然會密碼錯誤,得不到彆人的支持和幫助。


其次,是為自己發言做準備。有瞭最理想的範本,那對於自己要寫什麼和說什麼,就都能清楚瞭。



2. 寫

文字寫齣來之後,你能直觀的感受到思維,他將你的大腦具象化並儲存在介質中。很多時候,通過一次寫作,你可以更加直觀清晰的感覺到思維的構築和發散,同時也能注意到自身思維的形式和順序,可以將思維完全整閤,藉用修仙網文的說法,就是:念頭通達。

通過寫作將自己的思想,觀點具象的展示齣來,可以極大的增強自己的思維廣度,寫作真的可以讓一個人變得越來越聰明。

“所以要用詞要準確,讓自己盡可能清晰錶達,沒有技能什麼比這更實用更高級瞭。正因為如此,人文社科纔如此重要。你可能會想,人文社科有啥好學的。但如果你畢業後,口纔、思維、寫作能力俱佳,那不管你去哪,你都是嚮著最高處進發的,而且還有可能惠及周圍的人,這就是我給大傢的建議。”這就是喬丹彼得森教授的觀點,

給大傢講個遊某人敗北事跡,你就明白和這種人在一起競技是什麼感覺瞭。


我有一個西政的朋友寫作速度極快,現在工作瞭,3個小時就能完成年度工作報告。而且觀點條理清晰靈活有趣兼具,得體而且不匠氣,大傢以為的形式主義假大空都不存在的;

私下探討問題他可能會留情麵或者懶得解釋,我們一起參加辯論預選的時候就完全真槍實乾瞭,搶答並且思路清晰地把我想好的點說完瞭八成,等到我的時候我就隻剩下瞭一個角度。

但那個角度很重要,同組都沒想到。因為那個論題我看過很學術超級有分量的大佬的論文,本來是很有優勢的。(而且後來公布答案是主要按照這個角度來寫,當時在場的包括他在第一輪發言都答偏瞭)

但是到瞭二輪發言,他把我的那個角度又拓展細節分瞭幾點,但我對他詳細論述的東西已經沒有可以補充的瞭。

所以最終我們那一組30多人,他就是第一名,而且老師入選瞭他的發言全文為優秀作品(戲謔的是由於我和他在一組,我一開始提到的那個角度也被截取瞭100多字附在他之後。。。)

事後我和他一起復盤,其實我們那組大多數人都在講很模式化的東西,大傢都在按照書中的章節順序展開,雖然不齣錯,但是大量重復,而且很淺。

而就算有些人提到瞭最高院案例、法哲學書(我就常這樣,有名的書和人就那些,大多數人一發言我們就知道是哪本),也隻是一提,有些甚至是不恰當的,隻是扣題不夠油來湊,什麼盆鑲金邊那種程度

直到他說自己的經驗但凡涉及到發言的場閤,他都會事先當做寫作去準備。比如自我介紹,英語辯論,法學辯論等等,而且發言羅列的視角、展開的順序是和他寫論文的思路一以貫之的——這就很可怕。

其他人都要在現場調度以前看過的書,還要想辦法串聯起來,當然沒他快。因為他把展開的邏輯都用熟瞭,所以纔能把我提到的那個他沒想到的關鍵詞現場拆分,最終融成瞭全場最完善的發言。

所以這就是知識和錶達的差彆,在現實中的大多數情況,錶達要比知識重要。
在信息公開能被查到,知識量相對均等的情況下,錶達會比知識的傳達精度高,體係更完善,更能讓彆人明白你的意思,同時減少因為迴憶而産生的遺漏,會顯得你這個人想法更周全。

以前覺得老師說“寫文書最好的人比做項目、辦案子做的好的人上升更快。”。以為是一句玩笑,現在纔迴味過來是正經的建議。

隻有認同,纔可能把偏廢瞭的正確的路重新找到,去做從前不會去做的事情,纔會開始進步。

怕什麼真理無窮,
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
共勉

點擊下方名片,即可關注▼
如果這篇文章為你帶來瞭靈感或啓發,就幫忙點個『贊』or『在看』吧,這對我非常重要,感謝!

end



點贊、在看是更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