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網約車的律師:缺錢不是主因

作者 | 吳夢奇

來源 | 智合研究院



下班打車回家,打到一輛沃爾沃。

趕緊確認了下是不是錯打了專車,還好,不是。考慮到之前也隨緣打到過奧迪奔馳特斯拉,還和小夥伴吐槽過經濟下行,油錢不易,也算合理。

等上了車,突然發現一個問題:司機好像是個律師。

這年頭,律師也得出來跑網約車了麼?

跑順風車的“律師師傅”

介乎鬆散和緊繃之間的淡藍色長袖襯衫,副駕上黑得反光的皮包和黑的不反光的西裝上衣,以及存在感似有似無的低調香氛,都傳遞出職場精英的訊號。

銷售不需要開車,高管不需要低調。這個點下班,不管車還是人又都如此契合,很難不往律師身上猜。

“您是律師麼?”路程並不長,早驗證爲妙。

“怎麼猜到的?我好像也沒在後排貼‘法律諮詢’的廣告。”掉頭靠邊,對方遞來一張名片,看動作嫺熟程度應該是身經百戰了。王律師,主做婚姻家事。


圖源:小紅書


我當然不能爲了答這題編出一個法律需求,說自己隱約嗅到了法律援助的氣息,繼而發現了他法律人的本質,所以最後還是如實陳述了自己的猜想。

“沒想到有一天會被刻板印象。”王律師一笑了之,“您應該對律師有一些瞭解,但又沒有非常瞭解。開什麼車的律師都有,需要穿正裝的職業也很多。不過剛好,你猜測的我都撞上了。”

“爲啥要跑順風車哇?是掙個油錢,還是說可以順便找找案子?”

“都有,一半一半。”王律師今年剛買房,裝修花了十來萬,孩子又嗷嗷待哺,遂抽空跑跑車,補貼點奶粉錢,“指望靠這個拓案子那是不太現實,再說手頭已經有的案子還做不過來呢。”

“像您做的這個領域,碰到乘客有需求的概率應該還是不算低的吧?”

王律師說,自己到現在爲止跑了百來單,最開始也曾經動過開發客戶的心思,雖然也碰到過潛在客戶,但絕大多數情況是,引導客戶吐槽吐槽拉近關係還好,一旦亮明自己律師身份,對方要麼立馬正襟危坐試圖白嫖:“這種情況該咋辦?”要麼突然警覺:“你這律師靠譜麼?”

有次有個乘客聽說他是律師,直接爆出金句:“你看你們律師,一聽別人談家長裏短,就想着怎麼從別人身上搞錢,一個個都鑽錢眼裏去了!”

“事後還給我整了個二星差評。”王律師很生氣,一番總結之後得出結論:打車客戶太下沉了,還是單純一點,迴歸司機乘客的簡單關係好。

後來王律師又刷到一篇前輩大咖寫的關於自己做滴滴司機的文章,發現前輩更多是從跑車的經歷中體悟生活、修繕自我,於是進一步打開心結:“跑這個還是不能太功利,那之後就管這個副業當自我修煉了,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間接相當於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可惜路程太短,非正式採訪匆匆了結,很多問題來不及問:比如大家都覺得案子變少了,爲什麼你還能這麼忙;比如都見過些什麼樣的乘客,少數的潛在客戶又具體是什麼情形;再比如還聽說過身邊同行同事哪些類似經歷或副業……

可惜,沒想到有天會發現公司離家近也是種煩惱。

最後終於是掃碼加了微信,王律師又發了一張電子名片,末了還調侃了一嘴,說我是他最近接的順風車裏數額最小的一單。

感覺很慚愧,只給“律師師傅”做了一點微小的貢獻。

值得一幹的副業,不一定非得掙錢

回家後又上網扒了扒,發現王律師還真不是孤例。比如小紅書po主“實習時長兩年半”,就在以實習律師的身份跑順風車,首單血賺一頓排骨。


圖源:小紅書


再比如po主“朱朱律師”,開滴滴拉到了同行,話題在更進一步就要觸及身份時戛然而止。


圖源:小紅書


再努力扒了扒,扒出了王律師車上提到的前輩大咖——申同律師事務所主任楊林兵寫的那篇滴滴筆記:《創始人筆記|一名上海律師做了十年滴滴司機,不是因爲家裏太窮》。衆生百態,見乎點滴。

不得不說,仔細想想,律師跑網約車還是有不少優勢的:

首先,硬件足夠。律師日常談客戶就很考驗形象建設,一臺合適的商務座駕無疑能讓自己在信任樹立方面事半功倍,加上“這年頭家裏沒實力誰出來做律師”,也因此配車率高。

其次,技能過硬。不管是法院出庭還是非訴勘場,總免不了自己開車或幫合夥人、主任開車,日積月累,很難不錘鍊出專業老司機。一直以來被作爲段子調侃的那句“3000塊招不到司機卻可以招到有駕照的法本學生”,此時竟過分應景,不得不說有種黑色幽默的意味。

再次,不怕訛詐。平時總能看見律師回答各種“網約車開門殺”“網約車交通事故”的法律話題,輪到自己跑車的時候,必定得格外注意各類雷區。反過來講,如果律師跑網約車出茬兒了,或者被訛了還只能忍氣吞聲,恐怕就得退行和笑柄二選一了。

最後,相性極佳。律師擅長獲取信息和喫各種瓜,網約車司機也能借地利慣聽天南海北的八卦,兩重身份疊加,很難不成爲信息時代的人中龍鳳、律所內部的資訊中樞。就算不巧是個社恐律師,也可以收穫很多故事。

唯二的阻礙是成本和成見。

成本取決於個人。有的律師提到自己跑滴滴跑了幾次,刨掉油費摺合時薪30+,被吐槽上社區招人嘮嗑也不止這個數。如果沒有合適的環境和條件,跑網約車其實不一定掙錢。

成見則來源於方方面面。在小紅書的評論區,就有律師因爲下班開滴滴遭人舉報,被機構通報批評。在網約車平臺被投訴事小,在行業內被投訴可就另當別論了。


長衫滑落,“刻板印象”崩裂,但不是壞事

律師跑網約車,過分麼?

有一陣,圈裏關於“孔乙己的長衫”的討論此起彼伏。

以往,律師的“精英”標籤根深蒂固:三年溫飽,五年小資,十年中產,是許多人入行的基礎期望。

而今,行業環境的變化迫使律師們變得現實:西裝革履光鮮亮麗的職業形象仍然可以出現在律政劇和法學生的想象當中,但這門職業本身絕非一個始終飄在雲端的空中樓閣。


以爲靠紮實的基本功和深刻的行業理解就能博得一席之地,卻發現不會做銷售的律師還不如去坐辦公室;

以爲自己可以靠茶水推掉千篇一律的酒局應酬,卻發現到頭來還是回家吐得昏天黑地的同行能夠搶到案源;

以爲終身學習是指在法律的苦海中深潛到底,最後卻發現其真意是在這個作風傳統的行業用一輩子時間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技能和前沿觀念。

看起來美好,但也必須看起來美好,不然客戶爲什麼要選擇不美好的你呢?


做擦邊的女律師出了圈,於是大家圍坐一團衆說紛紜。有人認爲低年級律師太苦了,行業亟需自我調整;也有人覺得當事人專業不過硬,“長衫”不是這麼個脫法。

意見的分裂背後,律師職業本身,正在經歷一個被解構再重構的階段。

解構與重構發生時,許多事物、關係都可能發生劇烈變化:從事副業的律師可能越來越多;過時的業務消亡,新的營銷、服務乃至是律所組織形式則可能出現;社會對律師職業的認知可能逆轉,張雪峯們也需要更新自己的推薦清單;已在圈中的律師擔心舊飯碗被打翻,還沒進圈的新人一遍遍在社交平臺和前輩身上尋求安慰和攻略……

那麼,不會變化的又是什麼?

可能是服務業的本質。

就像曾經跑滴滴的楊主任千帆閱盡後的理解,就像現在仍在跑網約車的王律師們告別心結之後:你最初爲什麼選擇做律師?基於做律師的初衷,律師之外的“副業”給你帶來了什麼?

作爲服務業的律師,總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別人把一個個故事的結局寫得更完美:如果現有的努力做不到,那就繼續拓展自己的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結局寫得不夠好,說明見過的故事、交換的故事還不夠多。

律師不需要長衫或刻板印象,借用楊主任說的那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們的一些基礎工作,大部分都會被機器所替代,唯有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愛,纔是我們的突出優勢。”



本文作者

吳夢奇

智合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關注行業動向與律所管理


在AI驅動下,所有行業都值得被重新思考。

隨着"AI +"的號角在全球範圍內吹響,我們正迎來一個行業全面革新的智能新時代。

在這一大潮中,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4)將站在時代的前沿,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賦能各行各業,推動產業生態的全面升級。

而智合,將承辦“AI+法律”唯一的特邀專場,於7月5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與您共享時代盛會。

報名方式:下圖智合特邀專場海報申請報名,審覈通過即可到場參加。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
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