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發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24年6月2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舉行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新聞發佈會,發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及近期人民法院反壟斷典型案例,並回答記者提問。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郃中林、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朱理和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二級高級法官餘曉漢出席發佈會。發佈會由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林文學主持。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修正兩週年,最高人民法院發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新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該司法解釋於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將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對於指導各級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審理壟斷民事案件發揮重要作用。這部司法解釋是在吸收2012年5月頒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因壟斷行爲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2012年《壟斷民事案件規定》)有效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根據2022年修正的《反壟斷法》制定的一部新的綜合性司法解釋。


一、司法解釋的制定背景與起草過程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準則,反壟斷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強化反壟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客觀需求,有利於促進“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結合,維護公平競爭秩序,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反壟斷民事訴訟是反壟斷法實施的重要渠道,也是人民法院重要的審判領域。2013年至2023年,全國法院共審結壟斷民事一審案件977件。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自2019年1月成立至2024年5月底,共受理壟斷民事案件178件,審結131件,多起案件具有典型意義併產生較大社會影響。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公佈反壟斷指導性案例3件,發佈了四批28件反壟斷典型案例並均已納入人民法院案例庫。人民法院反壟斷民事審判工作在制度建設、經驗積累和明確規則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爲維護統一開放、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機製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反壟斷執法司法工作,社會關注度也日益提高。2022年3月25日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要求,“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着力強化反壟斷,完善壟斷行爲認定法律規則”。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首次將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寫入報告,要求“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依法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2022年修正的《反壟斷法》明確規定,“加強反壟斷執法司法,依法公正高效審理壟斷案件,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銜接機制,維護公平競爭秩序”。同時,該法明確了反壟斷相關制度在平臺經濟領域適用的基本規則;完善了縱向協議認定規則,增加規定對組織達成壟斷協議和爲達成壟斷協議提供實質性幫助的行爲進行規制;加大了對壟斷行爲的懲治力度。黨中央的新要求和《反壟斷法》的新規定亟待在司法工作中貫徹落實,切實加大反壟斷司法力度,進一步提升反壟斷司法工作的精細化、規範化水平。


2012年《壟斷民事案件規定》主要規定了壟斷民事案件訴訟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對於《反壟斷法》實體條款的司法適用未作解釋和規定,難以滿足審判實踐需要。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視新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的起草工作,自2021年立項至今,歷時三年,先後五輪徵求院內外單位和地方法院意見,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並於2022年11月18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又經多次討論修改和研究論證,形成送審稿,提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審議後通過。


二、司法解釋起草的基本原則


在起草過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始終注意堅持以下五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政治引領,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通過制定新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將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批示指示精神、黨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司法、完善壟斷行爲認定法律規則的要求落實落地落細。二是堅持依法解釋,準確反映立法精神。在準確理解、全面掌握修正後的《反壟斷法》的基本要義和修改要點的基礎上,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裁判規則,確保司法解釋符合立法原意。三是堅持問題導向,積極適應經濟新業態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新挑戰。數字經濟發展引發經濟、法治等層面複雜而深刻的變革,需要司法解釋對新的分析判斷維度和方法作出規定;反壟斷所涉知識產權保護的平衡、國際平行訴訟等敏感問題,需要司法解釋作出規範性的指引。四是堅持立足實踐,認真總結反壟斷執法司法經驗。人民法院在辦案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需要全面梳理總結以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同時,反壟斷執法機構的執法實踐和頒佈的規章、指南等規範性文件也爲人民法院完善反壟斷民事糾紛裁判規則提供了豐富的參考素材。五是堅持包容開放,充分吸收國內外理論研究成果。近年來,國內外反壟斷理論研究有長足發展,新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司法解釋研究吸收了國內外最新理論成果,並轉化爲實踐指引,以體現我國反壟斷司法規則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三、司法解釋的主要內容


新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在吸收合併2012年《壟斷民事案件規定》全部條文基礎上,就反壟斷民事訴訟相關問題作出系統規定。其中,9個條文基本沿用2012年司法解釋的規定,5個條文進行了實質性修正或者補充,同時根據新司法解釋的體系邏輯相應調整了順序;新增37個條文,主要涉及《反壟斷法》實體條款特別是修改條款的解釋和適用。


新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共51條,分爲六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規定程序事項,主要包括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的界定、起訴方式、案件管轄、合併審理、證據認定、公益訴訟、中止訴訟等。第二部分規定相關市場界定。相關市場界定是反壟斷執法司法的一個基礎性、前提性工作步驟,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該部分主要規定界定相關市場的原則要求、證明責任、分析方法、考量因素等事項。第三部分規定壟斷協議,主要規定橫向壟斷協議中的協同行爲、行爲主體、藥品專利反向支付協議、算法協議、跨平臺最惠待遇,以及縱向壟斷協議的舉證責任、反競爭效果認定及其例外,組織幫助行爲、壟斷協議豁免等事項。第四部分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主要包括市場支配地位的界定、各種類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爲的分析認定等事項。第五部分規定民事責任,主要包括有關民事責任形式、損失認定、行爲效力、訴訟時效等事項。第六部分是附則,主要規定新舊《反壟斷法》銜接適用及司法解釋的時間效力。


從2012年《壟斷民事案件規定》到此次新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的發展演進,體現出人民法院對反壟斷審判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邁向新層次和新境界。人民法院將以此爲契機持續加強反壟斷司法,不斷開創反壟斷審判工作新局面,爲正確實施《反壟斷法》、維護市場公平競爭、鼓勵創新,爲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24年2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915次會議通過,現予公佈,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4年6月24日


法釋〔2024〕6號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24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915次會議通過,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爲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依法公正高效審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制定本解釋。


一、程序規定


第一條  本解釋所稱壟斷民事糾紛案件,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因壟斷行爲受到損失以及因合同內容或者經營者團體的章程、決議、決定等違反反壟斷法而發生爭議,依據反壟斷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案件。


本解釋所稱經營者團體,包括行業協會等由兩個以上經營者爲了實現共同目的而組成的結合體或者聯合體。


第二條  原告依據反壟斷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在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構成壟斷行爲的處理決定作出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且符合法律規定的受理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原告起訴僅請求人民法院確認被告的特定行爲構成壟斷,而不請求被告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三條  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壟斷民事訴訟,另一方當事人以雙方之間存在合同關係且有仲裁協議爲由,主張人民法院不應受理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四條  第一審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第五條  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的地域管轄,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依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侵權糾紛、合同糾紛等的管轄規定確定。


第六條  原告依據反壟斷法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沒有住所的被告提起民事訴訟,主張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爲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的規定確定管轄法院。


第七條  案件立案時的案由並非壟斷民事糾紛,人民法院受理後經審查發現屬於壟斷民事糾紛,但受訴人民法院並無壟斷民事糾紛案件管轄權的,應當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第八條  兩個以上原告因同一壟斷行爲向有管轄權的同一人民法院分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併審理。


兩個以上原告因同一壟斷行爲向有管轄權的不同人民法院分別提起訴訟的,後立案的人民法院發現其他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應當裁定將案件移送先立案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併審理。


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當事人提供與被訴壟斷行爲相關的行政執法、仲裁、訴訟等情況。當事人拒不如實提供的,可以作爲認定其是否遵循誠信原則和構成濫用權利等的考量因素。


第九條  原告無正當理由而根據影響地域、持續時間、實施場合、損害範圍等因素對被告的同一壟斷行爲予以拆分,分別提起數個訴訟的,由最先受理訴訟的人民法院合併審理。


第十條  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構成壟斷行爲的處理決定在法定期限內未被提起行政訴訟或者已爲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原告在相關壟斷民事糾紛案件中據此主張該處理決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爲真實的,無需再行舉證證明,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要求作出處理決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對該處理決定的有關情況予以說明。反壟斷執法機構提供的信息、材料等尚未公開的,人民法院應當依職權或者依申請採取合理保護措施。


第十一條  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一至二名具有案件所涉領域、經濟學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


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委託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員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提出市場調查或者經濟分析意見。該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員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人民法院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鑑定意見的規定,對該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員提出的市場調查或者經濟分析意見進行審查判斷。


一方當事人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自行委託有關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員提出市場調查或者經濟分析意見,該意見缺乏可靠的事實、數據或者其他必要基礎資料佐證,或者缺乏可靠的分析方法,或者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證據或者理由足以反駁的,人民法院不予採信。


第十二條  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爲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檢察院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適用與公益訴訟有關的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但本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三條  反壟斷執法機構對被訴壟斷行爲已經立案調查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裁定中止訴訟。


二、相關市場界定


第十四條  原告主張被訴壟斷行爲違反反壟斷法的,一般應當界定反壟斷法第十五條第二款所稱的相關市場並提供證據或者充分說明理由。


原告以被告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爲由主張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或者顯著的市場力量的,應當界定相關市場並提供證據或者充分說明理由。


原告提供證據足以直接證明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再對相關市場界定進一步承擔舉證責任:


(一)被訴壟斷協議的經營者具有顯著的市場力量;


(二)被訴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三)被訴壟斷行爲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


原告主張被訴壟斷行爲屬於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項至第五項和第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的,可以不對相關市場界定提供證據。


第十五條  人民法院界定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務(以下統稱商品)進行競爭的相關商品市場和相關地域市場,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以被訴壟斷行爲直接涉及的特定商品爲基礎,從需求者角度進行需求替代分析;供給替代對經營者行爲產生的競爭約束類似於需求替代的,還可以從供給者角度進行供給替代分析。


人民法院進行需求替代或者供給替代分析時,可以採用假定壟斷者測試的分析方法,一般選擇使用價格上漲的假定壟斷者測試方法;經營者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爲質量、多樣性、創新等非價格競爭的,可以選擇質量下降、成本上升等假定壟斷者測試方法。


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從需求替代的角度分析界定相關商品市場時,一般根據需求者對於商品特性、功能和用途的需求、質量的認可、價格的接受以及獲取的難易程度等因素,確定由需求者認爲具有較爲緊密替代關係的一組或者一類商品所構成的市場爲相關商品市場。從供給替代的角度分析界定相關商品市場時,可以綜合考慮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的意圖和能力、承擔的成本與風險、克服的市場障礙、需要的時間等因素。


分析界定互聯網平臺(以下稱平臺)所涉相關商品市場時,結合被訴壟斷行爲的特點、產生或者可能產生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具體情況、平臺的類型等因素,一般可以根據該平臺與被訴壟斷行爲最相關一邊的商品界定相關商品市場,也可以根據被訴壟斷行爲所涉及的多邊商品分別界定多個相關商品市場,必要時也可以根據特定平臺整體界定相關商品市場。特定平臺存在跨邊網絡效應,並給該平臺經營者施加了足夠的競爭約束的,可以根據該平臺整體界定相關商品市場,也可以根據跨邊網絡效應所涉及的多邊商品分別界定多個相關商品市場,並考慮各個相關商品市場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


第十七條  人民法院從需求替代的角度分析界定相關地域市場時,可以綜合考慮需求者因商品價格或者其他競爭因素的變化而轉向其他地域購買商品的情況、商品的運輸成本和運輸特徵、多數需求者選擇商品的實際區域和主要經營者的商品銷售分佈、地域間的市場障礙、特定區域需求者偏好等因素。從供給替代的角度分析界定相關地域市場時,可以綜合考慮其他地域的經營者對商品價格等競爭因素的變化作出的反應、其他地域的經營者供應或者銷售相關商品的及時性和可行性等因素。


分析界定平臺所涉相關地域市場,可以重點考慮多數需求者選擇商品的實際區域、需求者的語言偏好和消費習慣、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其他地域競爭者的現狀及其進入相關地域市場的及時性等因素。


三、壟斷協議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認定反壟斷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其他協同行爲,應當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一)經營者的市場行爲是否具有一致性;


(二)經營者之間是否進行過意思聯絡、信息交流或者傳遞;


(三)相關市場的市場結構、競爭狀況、市場變化等情況;


(四)經營者能否對行爲一致性作出合理解釋。


原告提供前款第一項和第二項的初步證據,或者第一項和第三項的初步證據,能夠證明經營者存在協同行爲的可能性較大的,被告應當提供證據或者進行充分說明,對其行爲一致性作出合理解釋;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協同行爲成立。


本條所稱合理解釋,包括經營者系基於市場和競爭狀況變化等而獨立實施相關行爲。


第十九條  反壟斷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具有競爭關係的經營者,是指在商品生產經營過程中處於同一階段、提供具有較爲緊密替代關係的商品、獨立經營決策並承擔法律責任的兩個以上的實際經營者或者可能進入同一相關市場進行競爭的潛在經營者。


特定經營者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或者兩個以上經營者被同一第三方控制或者施加決定性影響,應當視爲一個經濟實體的,不構成前款所稱具有競爭關係的經營者。


第二十條  原告有證據證明仿製藥申請人與被仿製藥專利權利人達成、實施的協議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主張該協議構成反壟斷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壟斷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一)被仿製藥專利權利人給予或者承諾給予仿製藥申請人明顯不合理的金錢或者其他形式的利益補償;


(二)仿製藥申請人承諾不質疑被仿製藥專利權的有效性或者延遲進入被仿製藥相關市場。


被告有證據證明前款所稱的利益補償僅係爲彌補被仿製藥專利相關糾紛解決成本或者具有其他正當理由,或者該協議符合反壟斷法第二十條規定,主張其不構成反壟斷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壟斷協議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一條  被訴壟斷行爲屬於反壟斷法第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壟斷協議的,應當由被告對該協議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二條  人民法院依照反壟斷法第十八條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規定審查認定被訴壟斷協議是否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時,可以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一)被告在相關市場的市場力量和協議對相關市場類似不利競爭效果的累積作用;


(二)協議是否具有提高市場進入壁壘、阻礙更有效率的經營者或者經營模式、限制品牌間或者品牌內競爭等不利競爭效果;


(三)協議是否具有防止搭便車、促進品牌間競爭、維護品牌形象、提升售前或者售後服務水平、促進創新等有利競爭效果,且爲實現該效果所必需;


(四)其他可以考慮的因素。


在案證據足以證明的有利競爭效果明顯超過不利競爭效果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協議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


第二十三條  被訴壟斷協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原告依據反壟斷法第十八條第一款的規定主張被告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協議屬於經營者與相對人之間的代理協議,且代理商不承擔任何實質性商業或者經營風險;


(二)被告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低於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標準並符合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利用數據、算法、技術等手段進行意思聯絡、信息交流或者傳遞,或者利用數據、算法、技術、平臺規則等手段實現行爲一致性,達成、實施被訴壟斷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審查認定。


經營者利用數據、算法、技術、平臺規則等手段實現限定或者自動化設定轉售商品價格等,達成、實施被訴壟斷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反壟斷法第十八條的規定審查認定。


第二十五條  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經營者的協議要求平臺內經營者在該平臺上提供與其他交易渠道相同或者更優惠交易條件的,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具體案情,人民法院可以區別下列情形作出處理:


(一)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經營者之間具有競爭關係的,依照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審查認定;


(二)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經營者之間不具有競爭關係的,依照反壟斷法第十八條或者第十九條的規定審查認定;


(三)原告主張平臺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依照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電子商務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審查認定;


(四)原告主張平臺經營者違反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的,依照該條規定處理。


第二十六條  經營者、經營者團體等組織其他經營者達成、實施壟斷協議,給原告造成損失,原告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的規定主張實施組織行爲的經營者、經營者團體等與達成、實施壟斷協議的其他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經營者、經營者團體等爲其他經營者達成、實施壟斷協議提供實質性幫助,給原告造成損失,原告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主張提供幫助行爲的經營者、經營者團體等與達成、實施壟斷協議的其他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但是,經營者、經營者團體等能夠證明其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其他經營者達成、實施有關協議的除外。


前款所稱實質性幫助,是指對壟斷協議達成或者實施具有直接、重要促進作用的引導產生違法意圖、提供便利條件、充當信息渠道、幫助實施懲罰等行爲。


第二十七條  被告依據反壟斷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的規定提出抗辯的,應當提供證據證明如下事實:


(一)被訴壟斷協議能夠實現相關目的或者效果;


(二)被訴壟斷協議爲實現相關目的或者效果所必需;


(三)被訴壟斷協議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


(四)消費者能夠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


四、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二十八條  原告主張被訴壟斷行爲屬於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應當對被告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和被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承擔舉證責任。被告以其行爲具有正當性爲由抗辯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九條  原告有證據證明經營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件中相關市場的結構和實際競爭狀況,結合相關市場經濟規律等經濟學知識,初步認定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具有支配地位,但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


(一)經營者在較長時間內維持明顯高於市場競爭水平的價格,或者在較長時間內商品質量明顯下降卻未見大量用戶流失,且相關市場明顯缺乏競爭、創新和新進入者;


(二)經營者在較長時間內維持明顯超過其他經營者的較高市場份額,且相關市場明顯缺乏競爭、創新和新進入者。


被告對外發布的信息可以作爲原告證明被告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初步證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


第三十條  反壟斷法第二十三條和第二十四條所稱的“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可以根據被訴壟斷行爲發生時經營者一定時期內的相關商品交易金額、交易數量、生產能力或者其他指標在相關市場所佔的比例確定。


人民法院認定平臺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時,可以採用能夠反映相關市場實際競爭狀況的交易金額、活躍用戶數量、企業用戶數量、用戶使用時長、訪問量、點擊量、數據資產數量或者其他指標作爲計算基準。


第三十一條  原告主張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市場結構和競爭狀況的具體情況,認定被告在相關市場具有支配地位,但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依照反壟斷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認定平臺經營者的市場支配地位,可以重點考慮下列因素:


(一)平臺的商業模式及平臺經營者實際受到的競爭約束;


(二)平臺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及該市場份額的持續時間;


(三)平臺經營是否存在顯著的網絡效應、規模效應、範圍效應等;


(四)平臺經營者掌握的相關數據、算法、技術等情況;


(五)平臺經營者對相鄰市場的影響;


(六)用戶或者平臺內經營者對平臺經營者的依賴程度及制衡能力、鎖定效應、使用習慣、同時使用多個平臺的情況、轉向其他平臺經營者的成本等;


(七)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意願、能力及所面臨的規模要求、技術要求、政策法律限制等市場進入障礙;


(八)相關市場的創新和技術變化情況;


(九)其他需要考慮的與平臺經營相關的因素。


第三十三條  人民法院依照反壟斷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認定被訴濫用知識產權的經營者的市場支配地位,可以重點考慮下列因素:


(一)相關市場內特定知識產權客體的可替代性、替代性客體的數量及轉向替代性客體的成本;


(二)利用該特定知識產權所提供的商品的可替代性及該商品的市場份額;


(三)交易相對人對擁有該特定知識產權的經營者的制衡能力;


(四)相關市場的創新和技術變化情況;


(五)其他需要考慮的與知識產權行使相關的因素。


經營者主張不能僅根據其擁有知識產權而推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十四條  依據反壟斷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三項被推定共同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有證據證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反駁上述推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該兩個以上經營者之間不具有行爲一致性且存在實質性競爭;


(二)該兩個以上經營者作爲整體在相關市場受到來自其他經營者的有效競爭約束。


第三十五條  經營者同時具備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其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爲:


(一)在相關市場具有支配地位;


(二)實施了被訴壟斷行爲;


(三)被訴壟斷行爲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


(四)實施被訴壟斷行爲缺乏正當理由。


第三十六條  人民法院認定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經營者“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可以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一)該商品的收益率是否明顯偏離競爭性市場中的合理收益率;


(二)該商品的價格是否明顯偏離其成本與競爭條件下的合理利潤之和;


(三)經營者向交易相對人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價格是否明顯高於或者低於該經營者在上下游市場中銷售或者購買相同商品或者可比商品的價格;


(四)經營者向交易相對人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價格是否明顯高於或者低於其他經營者在相同或者相似條件下銷售或者購買相同商品或者可比商品的價格;


(五)經營者向交易相對人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價格是否明顯高於或者低於該經營者在相同或者相似條件下在其他地域市場銷售或者購買相同商品或者可比商品的價格;


(六)經營者向交易相對人銷售商品的價格增長幅度是否明顯高於該經營者成本增長幅度,或者購買商品的價格降低幅度明顯高於交易相對人成本降低幅度;


(七)該高價或者低價的持續時間;


(八)其他可以考慮的因素。


認定前款第四項、第五項所稱相同或者相似條件,可以考慮經營模式、交易渠道、供求狀況、監管環境、交易環節、成本結構、交易情況、平臺類型等因素。


第三十七條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初步認定其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一)經營者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以低於平均可變成本或者平均可避免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二)經營者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以高於平均可變成本或者平均可避免成本,但低於平均總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且有其他證據證明其具有排除、限制同等效率的其他經營者在相關市場開展有效競爭的明確意圖。


依照前款規定認定平臺經營者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還應當考慮該平臺涉及的多邊市場中各相關市場之間的成本關聯情況及其合理性。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正當理由:


(一)低價處理鮮活商品、季節性商品、淘汰商品、即將超過有效期限的商品或者積壓商品等;


(二)因清償債務、轉產、歇業等低價銷售商品;


(三)爲推廣新商品、發展新業務、吸引新用戶在合理期限內低價促銷;


(四)能夠證明行爲具有正當性的其他理由。


第三十八條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同時具備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初步認定其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


(一)經營者直接拒絕與交易相對人交易,提出交易相對人明顯難以接受的交易條件,或者不合理地拖延交易,致使未能達成交易;


(二)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在經濟、技術、法律和安全上具有可行性;


(三)拒絕交易行爲排除、限制上游市場或者下游市場的競爭。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將其商品、平臺或者軟件系統等與其他經營者提供的特定商品、平臺或者軟件系統等相兼容,拒絕開放其技術、數據、平臺接口,或者拒絕許可其知識產權的,人民法院依照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予以認定時,可以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一)該經營者實施兼容、開放或者許可在經濟、技術、法律和安全上的可行性;


(二)該商品、平臺或者軟件系統、技術、數據、知識產權等的可替代性及重建成本;


(三)其他經營者在上游市場或者下游市場開展有效競爭對該經營者商品、平臺或者軟件系統、技術、數據、知識產權等的依賴程度;


(四)拒絕兼容、開放或者許可對創新以及推出新商品的影響;


(五)實施兼容、開放或者許可對該經營者自身經營活動和合法權益的影響;


(六)拒絕兼容、開放或者許可是否實質性地排除、限制相關市場的有效競爭;


(七)其他可以考慮的因素。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正當理由:


(一)因不可抗力、情勢變更等客觀原因無法進行交易或者導致交易條件、結果明顯不公平;


(二)交易相對人具有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或者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交易能力的情形,或者具有不良信用記錄、喪失商業信譽、實施違法犯罪等情形,影響交易安全;


(三)交易相對人拒絕接受適當的交易條件,或者不遵守經營者提出的合理要求;


(四)與交易相對人交易將嚴重減損該經營者的正當利益;


(五)能夠證明行爲具有正當性的其他理由。


第三十九條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同時具備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初步認定其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一)經營者直接限定或者以設定交易條件、提供交易指南等方式變相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或者限定交易相對人不得與特定經營者進行交易;


(二)限定交易行爲排除、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


認定限定交易行爲是否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可以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一)限定交易的範圍、程度及持續時間;


(二)限定交易是否提高市場進入壁壘或者增加競爭對手的成本而產生市場封鎖效應;


(三)被告爲平臺經營者的,限定交易所針對的平臺內經營者的可替代性和平臺用戶使用多個替代性平臺的情況及其轉向其他平臺的成本;


(四)限定交易是否實質剝奪交易相對人的自主選擇權;


(五)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正當理由:


(一)爲保護交易相對人和消費者利益所必需;


(二)爲滿足商品安全要求所必需;


(三)爲保護知識產權或者數據安全所必需;


(四)爲保護針對交易進行的特定投入所必需;


(五)爲維護平臺合理的商業模式所必需;


(六)爲防止對平臺整體具有消極影響的不當行爲所必需;


(七)能夠證明行爲具有正當性的其他理由。


第四十條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同時具備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初步認定其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的“搭售商品”:


(一)經營者將可以單獨銷售的不同商品捆綁銷售;


(二)交易相對人違背意願接受被搭售商品;


(三)搭售行爲排除、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


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的“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包括下列情形:


(一)對交易達成、服務方式、付款方式、銷售地域及對象、售後保障等附加不合理限制;


(二)在交易對價之外索取缺乏合理依據的費用或者利益;


(三)附加與所涉交易缺乏關聯性的交易條件;


(四)強制收集非必要的用戶信息或者數據;


(五)附加限制交易相對人改進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等不競爭義務。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的正當理由:


(一)符合正當的交易習慣、消費習慣或者商業慣例;


(二)爲保護交易相對人和消費者利益所必需;


(三)爲滿足商品安全要求所必需;


(四)爲正常實施特定技術所必需;


(五)爲維護平臺正常運行所必需;


(六)能夠證明行爲具有正當性的其他理由。


第四十一條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同時具備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初步認定其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一)經營者就相同商品對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二)與經營者的其他交易相對人相比,該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安全、交易成本、規模和能力、信用狀況、所處交易環節、交易持續時間等方面不存在影響交易的實質性差異;


(三)差別待遇行爲排除、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向交易相對人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價格高於或者低於該經營者在上下游市場中銷售或者購買相同商品的價格,形成對交易相對人的利潤擠壓,足以排除、限制同等效率的交易相對人在相關市場開展有效競爭的,人民法院可以初步認定該經營者構成前款所稱差別待遇。


認定差別待遇是否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可以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一)是否排除、限制經營者與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


(二)是否致使交易相對人處於不利競爭地位,並排除、限制其所在相關市場的競爭;


(三)是否損害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四)其他可以考慮的因素。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構成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正當理由:


(一)根據交易相對人的實際需求實行差別待遇且符合正當的交易習慣、消費習慣或者商業慣例;


(二)針對新用戶的首次交易在合理期限內開展優惠活動;


(三)基於公平、合理、無歧視的平臺規則實施的隨機性交易;


(四)能夠證明行爲具有正當性的其他理由。


第四十二條  平臺內經營者作爲原告提起訴訟,主張平臺經營者利用數據、算法、技術、平臺規則等實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或者其他違法行爲,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具體案情,人民法院可以區別下列情形作出處理:


(一)平臺經營者通過懲罰性或者激勵性措施等限定平臺內經營者交易、對平臺內經營者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條件、對條件相同的平臺內經營者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等,原告主張該平臺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依照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電子商務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審查認定;


(二)原告主張實施前項行爲的平臺經營者違反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的,依照該條規定處理。


五、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  被告實施壟斷行爲,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查明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令被告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判令被告停止被訴壟斷行爲尚不足以消除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具體案情,人民法院可以判令被告承擔作出必要行爲以恢復競爭的法律責任。


第四十四條  原告因被訴壟斷行爲受到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相對於該行爲未發生條件下減少的可得利益。


確定原告因被訴壟斷行爲受到的損失,可以考慮下列因素:


(一)被訴壟斷行爲實施之前或者結束以後與實施期間相關市場的商品價格、經營成本、利潤、市場份額等;


(二)未受壟斷行爲影響的可比市場的商品價格、經營成本、利潤等;


(三)未受壟斷行爲影響的可比經營者的商品價格、經營成本、利潤、市場份額等;


(四)其他可以合理證明原告因被訴壟斷行爲所受損失的因素。


原告有證據證明被訴壟斷行爲已經給其造成損失,但難以根據前款規定確定具體損失數額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主張和案件證據,考慮被訴壟斷行爲的性質、程度、持續時間、獲得的利益等因素,酌情確定合理的賠償數額。


第四十五條  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具體案情,人民法院可以將原告因調查、制止壟斷行爲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包括合理的市場調查費用、經濟分析費用、律師費用等,計入損失賠償範圍。


第四十六條  多個被訴壟斷行爲相互關聯,在同一相關市場或者多個相關市場給原告造成難以分割的整體性損失的,人民法院在確定損失時應當整體考慮。


多個被訴壟斷行爲各自獨立,在不同的相關市場給原告造成損失的,人民法院在確定損失時可以分別考慮。


第四十七條  橫向壟斷協議的經營者以達成、實施該協議的其他經營者爲被告,依據反壟斷法第六十條的規定請求賠償其參與該協議期間的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四十八條  當事人主張被訴壟斷行爲所涉合同或者經營者團體的章程、決議、決定等因違反反壟斷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的規定審查認定。


被訴壟斷行爲所涉合同或者經營者團體的章程、決議、決定中的部分條款因違反反壟斷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當事人主張與該部分條款具有緊密關聯、不具有獨立存在意義或者便利被訴壟斷行爲實施的其他條款一併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第四十九條  因壟斷行爲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益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


原告向反壟斷執法機構舉報被訴壟斷行爲的,訴訟時效從其舉報之日起中斷。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不立案、撤銷案件或者決定終止調查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事由之日起重新計算。


反壟斷執法機構調查後認定構成壟斷行爲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構成壟斷行爲的處理決定確定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重新計算。


六、附則


第五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適用被訴壟斷行爲發生時施行的反壟斷法。被訴壟斷行爲發生在修改後的反壟斷法施行之前,行爲持續至或者損害後果出現在修改後的反壟斷法施行之後的,適用修改後的反壟斷法。


第五十一條  本解釋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因壟斷行爲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2〕5號)同時廢止。


本解釋施行後,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第一審、第二審案件適用本解釋;本解釋施行前已經作出生效裁判,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解釋。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

攝影:胥立鑫 | 編輯:平鈺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