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填報,別全交給AI來做主 | 新京報快評

如果讓AI成爲考生的“全權代理”,未免拿高考志願填報太不當回事了。
▲考生在填報志願時還是應該多些謹慎,切莫把自己的未來全部寄託於AI的選擇。圖/IC photo
 | 遲道華

正值高考放榜時,志願填報也成了熱門話題。


據報道,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爲1342萬人,有7個省份首次迎來新高考,考試、命題、招生等方面的變化,讓志願填報難度有所增加,也讓考生、家長和老師面臨一場“硬仗”。在此背景下,用AI報高考志願,成爲不少人的選擇。


跟往年一樣,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收到AI輔助報考志願的廣告。與此同時,今年,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首次推出“陽光志願”信息服務系統,有媒體也爲考生免費提供AI志願填報服務。


利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手段,助力高考志願填報,似乎越來越得到認可。但考生在填報志願時還是應該多些謹慎,切莫把自己的未來全部寄託於AI的選擇。


毋庸置疑,用AI填報志願自有其優勢。輸入高考地區、考試分數、區域位次、興趣方向等信息,就能生成一張高考志願信息表,建議的大學、專業和錄取概率一應俱全。這不僅省時省力,某種程度上,也能減少因信息差造成的盲目報考。


就此前的使用體驗看,有往屆高考生家長坦言,自己曾經花了一千多元,但AI給出的建議院校並沒有實現錄取;也有家長表示,其提供的數據信息有參考價值。AI報志願是否靠譜,可能是不少考生和家長在選擇使用時所疑慮的。


其實,若把AI作爲一種輔助工具,可以用於瞭解某個區域一定分值情況下有哪些專業方向可供選擇。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其他參考資料、個人興趣等,多方比對權衡下選擇學校、專業。這其中,AI所起的輔助工具作用就很明顯。


而其底層原理,跟教育部“陽光志願”的志願填報服務,其實是一致的。該信息服務系統,就集合了招生、就業、調查、測評等海量數據,依據往年錄取情況和考生成績生成個性化志願參考建議,同時可以展示專業滿意度、就業去向等數據。


這些,也都是以數據分析爲基礎,爲考生志願選擇和填報提供參考。


但如果志願填報全靠AI,讓AI由輔助工具變爲做出決策的主體,成爲考生的“全權代理”,就未免拿高考志願填報太不當回事了。


單從技術角度而言,AI填報志願的侷限性也很明顯。AI的決策有賴於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以及算法的科學性。這其中,既包括數據收集是否足夠充分,也包括過往的考生信息是否準確無誤。這其中,任何環節的紕漏都可能使AI的選擇“失真”。


再考慮到高考填報志願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決策過程,各種數據分析的結果,最終恐怕抵不過考生興趣愛好、專業偏好、地域傾向等影響。而這些主觀因子,恐怕也很難準確量化並最終體現到AI的決策中。


總之,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志願填報,各種AI工具或可以給一時茫然的考生和家長提供一份參考,但至於到底要去哪上大學、選擇什麼專業合適,需要在興趣、就業、專業前景、自我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綜合考慮,絕非AI可以做主。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遲道華

編輯 / 何睿

校對 / 楊利


推薦閱讀:

“辦件好事咋就這麼難”,基層幹部難在哪裏?| 新京報評論

鼓勵退出農村宅基地,需保障好農民利益 | 新京報快評

農村廁改成“樣子貨”,怎麼通過驗收的?| 新京報快評

中管院被撤銷登記,還有多少這樣的違規機構在潛伏 | 新京報快評

“高考成績被屏蔽”衝上熱搜 ,也是在炒作高分生 | 新京報快評

歡迎投稿: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註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