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咖啡的未來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京都街角的2050自助式咖啡館 






據說,“咖啡館”一詞源於土耳其人,意爲“智者的學校”。歐洲第一家咖啡館誕生在英國,後來,咖啡館有了“便士大學”的別稱,因爲人們花小錢喝咖啡,還能在熱烈的討論氣氛中瞭解不少訊息。



由此可見,咖啡館擁有與生俱來的社區性與公共性,是人們相互連接、交流的空間。聞着咖啡香,享受一杯香醇的咖啡,成爲我們做許多事的起點。全球盛行的咖啡館成爲了城市的文化細胞,然而我們是否有想過,未來世界與咖啡館的相處模式是否也依舊親切與日常?我們蒐羅了6家咖啡館:或在京都街角隱匿,在山林中與樹相依,“鑽”進菜市場,又或是短暫逃離都市郊外,設計師們用各自的空間語言探討與未來、環境、自然和歷史的關係......不僅是咖啡館,同時也是觸發我們反思的空間。


  未來以北設計工作室在景德鎮古宅改建後的大小咖啡。



日本京都自助咖啡店

可持續成關鍵詞


牆壁與地板,帶着光滑單色混凝土灰,櫃檯波浪曲線以半透明的材質透出柔和的光。在京都的街角一家剛營業不久的咖啡店取名2050 Coffee,意在探究“2050年的咖啡問題”。



因爲全球變暖現象,預計2050年生產哥倫比亞咖啡豆產地將會消失一半一生,但是自2021年以來每年咖啡的消費增量是4.2%,超越生產的速度,不久的未來我們可能發現,將變得沒法以目前的價格享用咖啡。


日本建築及設計Teki Design爲這家京都2050 Coffee打造室內設計。設計工作室的創始人Tatsuya Nishinaga 這樣理解。“2050年由於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咖啡供需平衡的崩潰。讓在店內享用咖啡飲料的做法變得更加奢侈。”作爲回應,打造了這樣簡約的咖啡空間。


整個咖啡館有兩個開放式樓層,大型的落地窗戶,露出單色的內部空間。光滑的灰色牆壁加上彎曲且發光的櫃檯組成了整個空間的元素。櫃檯上有自助屏幕,連接着水龍頭,顧客可以自行操作面板沖泡的物種滴濾咖啡、拿鐵和濃縮咖啡,最快的大約10秒鐘內製作完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咖啡店內的櫃檯選擇了一款“便宜而且熟悉”的波紋板材質。Teki Design表示“雖然這種材料,成本低廉且容易獲得,經常用於棚屋屋頂,但它能很好地反射光線”。



作爲一家自助咖啡吧,一樓和二樓都分設了小型休息區。除此之外,這些空間還可以用來做一些探討咖啡可持續性的快閃活動的場所。室內充滿了極簡的未來感,讓大家感同身受地思考對我們影響甚大的環境議題。



山東日照 與樹相依

迴歸自然的咖啡館


咖啡與樹,圖:田方方

“以樹木爲主題,邀請了SelgasCano事務所設計了一個體驗樹木之美、自然之美的咖啡空間。”山東日照白鷺灣小鎮藝術總監徐千惠所說,樹代表了自然原生態,而咖啡代表了源自大自然的產物,它爲自然與人的關係搭建了一座“感官橋樑”。


善於創造輕量建築SelgasCano工作室自成立以來一直在探索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的“連續感”。SelgasCano 設計師曾說過:“我們感興趣的建築恰恰是那些與自然建立特定關係的建築,而非試圖模仿或僞裝成自然的建築。”與自然共生的設計理念也被灌注到“咖啡與樹”的建造中。


咖啡與樹,圖:田方方


“自然纔是主角”——爲了兌現這樣的建造理想,SelgasCano工作室決定在白鷺灣美術館小鎮玫瑰河谷藝術街區內栽植大片的樹木,再將建築伸展到這片森林之中,讓建築空間消隱在樹木中。


其實咖啡館所在的位置原本就是一片樹林,設計團隊基本保留了場地內的原生樹木,同時新栽了朴樹、紅楓、烏桕、郎榆等樹種,賦予整個建築空間居於樹下、藏於林蔭的感覺。





咖啡與樹,圖:田方方


一直以來,SelgasCano 設計團隊專注於材質經濟性和建築可持續性的研究,他們會綜合考慮建築物本身所處的周邊環境,用輕盈、通透、環保的材質進行構造,從而讓建築物順其自然地融入大環境中。


設計團隊還在屋頂爲樹木的生長預留了大大小小的樹洞,樹幹穿過樹洞、向上而生。除此之外,還特地邀請了本地漁民爲編制漁網作爲樓梯圍欄。




Grid Coffee:菜場裏的咖啡店



“瞭解一個城市最好的去處,是它的菜市場。”高分紀錄片《Food Markets: In the Belly of the City》用鏡頭語言講述了菜場中的人文故事。


在講究生活“煙火氣”的北京,“逛菜場”這件事依然是很多居民的生活習慣,而朝陽區的三源裏菜市場,不僅緊鄰使館區,南望亮馬河畔各大酒店,由此多了些“國際化”的屬性。


在菜市場北門入口處,一家面積25平米的咖啡館——Grid Coffee,對外面向街道,對內則是進入市場的第一個店面,可以說它的出現讓菜場的設計功能邊界不再侷限。


三源裏菜市場的Grid Coffee 門店由 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設計,設計團隊從建立社區場所的“特殊性”與“日常感”出發,研究如何將獨特的空間氛圍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Grid Coffee三源裏店-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


門店內側立面的設計靈感來自三源裏菜市場本身存在的“檔口”形態,設計團隊巧妙地創造了一個擁有特殊開合方式的“窗口”,將咖啡豆展示、儲存、售賣三種功能並置於一個有限的空間中,當窗口打開時,人們可以像日常購買食材一樣挑選咖啡豆、完成點單;當窗口關閉時,精緻的手工錘紋銅板更像是一件正在場內展示的藝術品。



吧檯還特別設置了開放式咖啡豆展示區,顏色各異的實木板上標註了不同產地的咖啡豆的品種,客人可以在此選擇自己偏愛的豆子。




33 COFFEE:杭州市郊茶山裏的咖啡館


杭州的山與水滋養了這片溫潤的土地,雪松、石楠、桂花、銀杏在這裏盎然而生,山中灌木型的茶樹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江南龍井。


而與生俱來的城市稟賦也給予了建築設計“借自然之景”的巧思,即便只是普通的材質也能構建出一個聯通自然、擁有美感的空間。坐落在龍塢風景區的精品咖啡館33 COFFEE 就是一個將自然風景與人爲設計完美融合的例子。


33 COFFEE-壹山設計


藏在西南一隅的大清谷村是西湖龍井茶葉基地之一,保留着都市人對鄉村生活的想象,咖啡館在村落中佔據了一塊處於道路和山林之間的平地,周邊除了零星幾座被植物遮蓋的村民自建房,目之所及都是翠綠的丘陵和成片的樹木。



“我們相信設計並非個人的‘自我’表達,而是用合適的材料以合適的工程技術開展工作解決問題。”善於在自然語境中再造設計語言的壹山設計完成了33 COFFEE 的設計建造。


他們在原有的磚混木結構簡易平房基礎上對結構進行加固處理,保留了房屋原有的四方牆面、傾斜屋頂,並且用巧妙的設計手法賦予了室內屋頂質樸的“秩序之美”。屋頂兩側特別設計了三角形的天窗,讓整座建築擁有了貼合自然的“呼吸感”。





小城氣息

開在景德鎮老宅裏的咖啡館


在景德鎮老城區的龍缸弄,一處漆着紅色牆裙的古樸院門前,一排藍色小字低調地寫在入口:咖啡、啤酒、甜品、播客。這是來自北京的精品咖啡“大小咖啡”開在瓷都的新空間,屬於當地一個城市更新、街區改造項目的小小部分。“未來以北”設計工作室受邀進行咖啡館空間改造。



咖啡館所在的古宅,是民國陶瓷美術家方雲峯的故居“惜花軒”。“未來以北”工作室合夥人之一金波安說,作爲設計師,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整理”老房子,先把骨架收拾好了,再爲咖啡館搭細節。

 

“景德鎮當地常見的老住宅,還是以天井式民居、內向型的合院爲主。但惜花 軒不同,它有前後院,是比較完整的兩層木架結構,有一定的開放度,”金波安解釋道,“這種開放度、開敞度恰好是咖啡館空間所需要的,也貼合大小咖啡的品牌取向。”




金波安和團隊爲老宅做了適度的減法。他們完整保留了最有年代感的木結構、老磚牆、窗花等,拆除了院落入口至廳堂的加建輕質磚牆體,將院落進一步打開。


室內也打開。簡潔的幾何形體組織出主要的功能區域,一層局部的挑空引入天光,也讓上下樓層之間得以對望。一個擁有老屋質感的年輕咖啡館,生長在這片小城老街裏。

 


衚衕裏的10平米咖啡店


咖啡館的開放性、互動性、社區感,在未來以北設計工作室的另一個10㎡項目中體現得更加充分。


兩杯兩杯咖啡館希望在北京一家酒店的主體空間交通節點處“嵌入”一間10㎡的小咖啡店,向酒店內和鄰近衚衕中的人們提供精品咖啡。就這樣在北京東城區的香餌衚衕裏一家小小的咖啡館出現了。



“我們當時接到委託的時候,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要在10㎡內實現咖啡館的全部功能。而且咖啡館的主理人非常強調互動,希望這是個輕鬆的咖啡館,人們能在一杯咖啡的時間裏聊聊天,彼此交流。我們就把它當作小建築來做,置入結構單元,滿足製作咖啡的需求,也吸引顧客停留。在鄰近衚衕一側,留了一個外賣窗口。”



 

編輯:邱天

文:Qiu、Haruka、餘玉 

圖由各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