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電動汽車 歐盟“舉棋不定”?

近日有多家外媒爆料稱,歐盟委員會將等到歐洲議會選舉完成之後,再決定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實際上,歐盟委員會去年10月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後,就一直有歐洲國家和企業持續發聲,反對歐盟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呼籲避免任何形式的貿易戰。那麼,歐盟委員會推遲做出決定究竟是出於哪些因素的考慮?這對於中歐經貿務實合作來說又意味着什麼呢?就此話題,《長江新聞號》連線了對外經貿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熊李力。

長江新聞號:按照外媒披露的信息,歐盟委員會可能要等到歐洲議會選舉結束之後,再宣佈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您認爲歐盟做出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出於哪些方面的考慮?

熊李力首先從目前歐盟市場的需求來看,對中國電動汽車其實是一種客觀的市場需求,並不是任何政府、任何企業的主觀意願所決定的。中國電動汽車之所以能在歐盟市場獲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佔有率,實際上本身也是客觀的市場經濟規律使然。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當歐盟的一些政治勢力發出某種聲音,揚言要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立刻就有一些企業乃至政界、學界人士出來表達反對意見。他們這種反對意見,其實還是從歐盟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出發。目前,歐盟把是否向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一事,留到歐洲議會選舉之後進行討論,其實是擔心如果現在把這樣的敏感話題拿出來討論,可能會對選舉造成重大的影響。相關勢力可能想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盟市場設置一些限制,但是他們也不願意就這件事情讓自己的政治生命受到威脅,也不願意拿自己的政治前途來冒險。從目前的客觀形勢看,在歐盟內部,對於向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這樣的事情,實際上還是存在着廣泛的爭議。
長江新聞號:我們也注意到,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後,不少歐盟國家的政要與企業界人士都表示了強烈反對。在這個問題上,歐盟內部爲什麼會出現這麼明顯的分歧?

熊李力目前對於是否向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有兩派針鋒相對的觀點。主張加徵關稅的這一派無非是認爲,中國電動汽車對於歐盟的同類產業造成了“衝擊”,對於歐盟市場構成了“干擾”,其實還是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思維在作祟。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目前歐盟內部也有越來越多的聲音,是反對向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歡迎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盟市場的。像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這樣的重量級政治人物,其實都屬於這種觀點的支持者。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在看待中國以電動汽車爲代表的高科技製造業的發展。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盟市場,不僅能給歐盟相關企業和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相關的技術合作也可以爲歐盟的同類企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因此從這種角度來看,歐盟內部關於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存在分歧,本身也表明歐盟內部輿論正在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對於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盟市場,對於與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展開合作,持支持態度的聲音可以說是越來越大。
長江新聞號:一段時間以來,歐盟打着“公平貿易”的旗號,發起了多項針對中國商品的反補貼調查,而且大多集中在新能源等高新技術領域。熊先生,您覺得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熊李力其實歐盟內部目前對相關的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所謂“反補貼”、“反傾銷”調查,本身可以反映出歐盟內部一些人、一些政治勢力對於中國相關產業發展的一種焦慮感。在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之下,他們覺得中國電動汽車、包括其他的高科技製造業,具有非常強大的競爭力。從市場經濟這樣一個層面來看,他們目前自己也覺得沒有太好的應對措施。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能夠採取手段,也就是通過所謂的“反補貼”、“反傾銷”這樣的行政手段,來對於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設置各種限制。說到底,還是不能夠擺正心態,以健康的、正常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一個國家也好,一個經濟體好,他的相關產業要獲得健康的、正常的發展,其實應該是在一種開放的環境當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如果簡單地採用各種行政手段對本方的企業進行行政保護,就像是在溫室當中培育花朵,這個花朵最終很難經受住市場風雨的洗刷。因此從更長遠的週期來看,歐盟這些政治勢力對中國高科技產業採取這種行政手段,最終還是會使歐盟自身的企業發展,使歐盟自身的產業培育,受到根本性的負面影響。
更多精彩解讀
敬請關注每天23:00

湖北衛視《長江新聞號》!



監製 洪燕

編審 梁延 解煒 張六超

剪輯 姜夢醒 馬子昂

責任編輯 王沁梓

製作 袁恬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