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慘理科專業,堪稱「天坑之王」?

文/花木藍

編輯/米利暗

又是一年高考出分季,然而分數並非最終結果,和應試一樣考驗人的,還有填報志願——今年張雪峯的有償高考志願填表服務,在3小時內便售罄了。

低分撿漏上名校,在很多人眼中,也是一種幸運。

2023年,廣東這位學子,高考453分考上廣州大學,被稱爲史詩級“撿漏王”。

因爲建築土木的衰落,專業錄取線也是一降再降。453分錄取該專業,排名較往年下滑了15萬位次——這個分數,甚至都低於一些專科院校的錄取線。

這幾年陸陸續續有類似的新聞。同濟的土木工程專業大跳水,河南4萬多名的考生就有望被錄取了——往年排進前2000名纔有希望;東南大學的王牌專業建築系一度招不滿人,而清華則從2020年起直接把土木類放進了提前批次招生——這樣就不影響清華的招生分數線了。

專業爲王的年代,名校的土木和建築還能學嗎?這個艱難抉擇已經成爲一個經典段子:

“老師,孩子還能報建築或者土木工程嗎?”

“填志願肯定不能一概而論,要辯證看待問題,視具體情況而定,但是如果孩子是親生的,還是別報了!”

凡此種種,都在說明一個問題:

建築土木的輝煌期,已經過去了。

建築土木,也曾闊過

財經媒體棱鏡寫過一篇《讀金融高考尖子們開始後悔了》,文章裏提到有一個採訪對象,原本喜歡的是建築設計,但父母認爲金融業“錢景”更好,他無奈低頭。

但評論區反而變成了學金融和學建築哪個更慘的大討論。

但過去不是這樣的。

曾幾何時,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都是意氣風發的形象。

2007年,一部叫《奮鬥》的電視劇橫空出世。佟大爲飾演的陸濤,就是一名建築師,戀愛之餘,事業上也不斷奮鬥,最後通過房地產事業成功腰纏萬貫。

2024年,佟大爲又一次演起了建築師。《玫瑰的故事》裏的“黃牡丹”不僅是國民好哥哥,還是一個最理想的結婚對象——在體制內建築設計院工作,踏實穩重,事業有成,偶爾還能接點私活補貼家用。

那些年裏,建築師也是影視化最鍾愛的男主形象。《單身男女》裏的吳彥祖、《遇見王瀝川》裏的高以翔,乃至到大洋彼岸,從《越獄》的男主,到《老爸老媽浪漫史》裏的Ted Mosby,他們都是主角,是穿着白襯衫沉迷於圖紙和加班的青年建築師。

 Ted Mosby, 紐約州最年輕的摩天大樓設計師

土木工程也是影視劇高頻專業。《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裏,鄭微就是學土木工程的;《我要我們在一起》這部電影,則直接點出了土木人感情路的辛酸——動不動就要下工地,愛情長跑能撐幾年?
那些年,分數高的同學,尤其是男同學都爭相報考建築老八校的土木工程專業。在上海內環房價“1”字打頭的年代,同濟土木工程畢業生月薪就能過萬。雖然土木工程的苦和累一直都存在,但是在高薪的前提下,工地灰塵漫天和常年不着家這些苦似乎也不是不能忍受。

鳳凰WEEKLY前幾天寫張雪峯的文章後面,讀者銳評土木專業
只不過,時代的變化,只能用飛速來形容。
2008年入學清華建築的張茜茜,回想起專業起伏,十分唏噓。
當年清華建築系包攬了各個省的狀元,風頭不輸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而且,他們追求的不只是成功和高薪,建築生的偶像,都是未來的大師。似乎正好趕上了建築學的黃金十年。
那一年,即將承接奧運會的鋼鐵鳥巢在電視直播中完成最後的吊裝,“高技派“大師福斯特主持設計的首都機場T3航站樓準備好迎接全球的遊客;雷姆·庫哈斯設計的CCTV大樓在驚歎和爭議中接近最後的封頂。
然而,建築系的培養週期太長了,5年制本科加上2年學碩,等到茜茜畢業,已經遇上了下行週期。
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張茜茜也有點茫然。
回想起來,班上的男生們是最早開始轉行的,投行,金融,甚至遊戲。男生好像有些特殊的觸角,他們總會最先流向薪資高的行業。
隔壁土木專業,也開始紛紛往外跑,“提桶跑路”成了著名的網絡梗。
慢慢地,知乎論壇上開始出現提問,“如何看待清華建築系學生大規模轉專業?”
再到今年,知乎建築領域大V說,收到今年新生提問,被清華建築錄取了,軍訓還沒結束就想跑路怎麼辦?並且還補充問他,讀清華建築,是不是真的不如去211學計算機……

 圖片來源:知乎 @邢可

清華建築,再也不是那個狀元雲集的專業了。
熱愛與情懷,方可抵歲月漫長
“刷夜”,是周野上大學學到的第一個新名詞。
成長在三線小城的周野,可以說是標準的小鎮做題家。進大學之前,他對大學的各種專業和其相關特質一無所知。
“深夜畫圖傷,夜畫圖傷深。深傷圖畫夜,傷圖畫夜深。”
聽慣了學長學姐各種熬夜的傳說,最早他還想,無非就是再來一遍高中嘛,好好刷題。
但沒有想到,設計這回事,跟物理化學生物的學習沒有一點相似性。
通宵熬夜做的模型畫的圖紙,自己覺得還可以,老師還是給了低分;同學的圖紙看着也就那樣,但是彙報時候一通侃侃而談,竟獲得了老師的欣賞。
最慘的是,模仿歐式建築畫的二層小別墅,被老師無情地嘲笑像“農家樂”。
唯一的好處是,班級同學的感情都很好,因爲一起熬夜的時間長,意外地成就了好幾對……
一則屬於建築生的內部段子是這樣講的:
林徽因爲什麼嫁給梁思成?
因爲他爲她改圖!
學建築真是太累了。周野默默回想自己的成本,一是週期長,作爲較爲尊貴的通過專業評估的建築老八所院校畢業生,他拿的是五年制建築學學位,大部分同學都畢業工作了,他還在學校裏念奇怪的大五;
二是也很費錢,電腦要跑模型和渲染,只能買性能好的,從前覺得銅版紙打印好貴,現在發現3D打印更燒錢……

 白百合演過一個小妞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周野一直以爲演繹的是建築生的本科生涯

土木工程雖然是四年制,但是課程非常紮實,工程造價、給排水工程、管道、暖通,每一門都是硬骨頭。
選擇了工程,就選擇了與充足的睡眠說Byebye。
行業也給過他們成就感。
周野後來在工作中,參與設計了銀錠橋附近民居的改造,爸媽來北京旅遊,也可以去什剎海親眼見證他的工作成果。
Clara有一對都在設計院工作的父母,她從小就看着爸媽在橋樑圖紙上簽名,因爲對這種成就感的嚮往,後來去加拿大讀了土木工程。畢業後,她如願以償地戴上了象徵着工程師身份的尾戒。
90年代魁北克大橋倒塌,事故起因是主創工程師的計算失誤。爲了警示後人,加拿大七所工程學院籌資買下了大橋的鋼樑殘骸,打造成戒指,分給所有的工程系畢業生,提醒他們,記住這血的教訓。

這枚戒指代表着工程師的驕傲,責任,義務,以及謙遜
土木人有句名言:
人生就像做土木工程,你必須能夠抗彎、抗剪、抗扭、抗壓、抗拉、抗震、抗打擊、抗腐蝕、抗沉降、抗疲勞;你必須有剛度、有撓度、有彈性、有塑性;你必須靜定、超靜定甚至超淡定。
每個行業都有人在離開,但也依然有足夠熱愛的人在堅持,和進入。
高迪聖家堂的尖頂依舊美到令人落淚,安藤忠雄用光影詮釋神聖,阿那亞如果缺了海邊的禮堂,也就無法成爲北漂中產的烏托邦……
建築是生活的庇護所,而土木藉助工程之力,成就建築。
設計院轉行,成就了多少爆款筆記
在紅色社交軟件上,“設計院+轉行” 就是流量密碼,基本篇篇爆款。
尤其是建築生,他們懂審美,又有項目閱歷,開始的分享都很好看,也有不少轉行UX和遊戲設計,甚至保險和金融的成功案例。
然而,慢慢地,這些筆記就變了味。
轉行真香,收入高還能保證雙休,但是如果你想了解內情,那就需要私信瞭解。
好嘛,這是有多大的流量池,以至於教人轉行,都能成爲一門生意。
即使不轉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離開設計院了。
身爲建築院高管的“黃牡丹”,最終選擇了出來單幹;北美“尋媽記”的男主,最初的夢想是在紐約天際線上留名,後續的劇情裏,他去NYU當了一名建築學教授。

也有人建議說,如果不轉行,那就出國吧

但現實是,紐約的天際線,好像也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中國大興土木和基建的時期已經過去,世界範圍內,從英國到日本,從美國到俄羅斯,大多數國家都經歷了一輪房地產崩潰和泡沫的週期。
新冠大流行以後,混合辦公模式興起,紐約和倫敦大量辦公樓閒置。按照彭博社的說法,商業地產的衰敗在全球不斷蔓延,就像貫穿全球經濟的一道黑暗裂縫。在這種背景下,社會對建築和土木行業的需求,自然是越來越小。
曾經輝煌,如今落寞的天坑專業又何止建築土木。
每一次一個專業成爲風口都有時代的助推。
2001年中國剛加入世貿組織,英語、小語種,專業名字帶“國際”的都成了熱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分數飆到643分;
千禧年初,彼時互聯網產業尚未成形,廣告和傳媒專業成了文科狀元的心之所向,而如今報考新聞專業則被批爲天坑;
2010s,互聯網風頭正勁時,計算機專業又趨之若鶩;
去年,ChatGPT橫空出世,人工智能又成了新的追逐對象。
每一個專業從大紅大紫到迴歸平靜,也都在十年的週期左右。
未來如何,根本沒人能保證。
現在的教育系統依然沿用了18世紀的框架,它的主要邏輯,就是人應該在5歲之前玩耍、之後學習、然後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工作,之後退休。
然而21世紀的現下,社會早就不再這樣運行了。
《百歲人生》這本書提出了一個觀點,在人越來越長壽的時代,我們必須從過去的“學習—工作—退休”三階段,演進到多階段人生,才能將長壽變成人生的禮物,而非詛咒。
探索、再學習,應該成爲後半生的人生主旋律。
張雪峯式填報志願的指導有效,但他的核心標準,只關注就業。當年學了冷門專業的他自己,倒也不曾就被這專業框住。
高考的專業填報熱度往往落後於社會上真正的經濟風口,上大學時填的專業,四年後,乃至七年後畢業時,或許已是另一番景象。
一個人的命運啊,要靠個人奮鬥,也要看時代進程。未來如此不可預測,人生路上總是充滿了意外。
在這列火車上,終點固然重要,但途中的風景、同車的旅伴,也都是我們閱歷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一直被實用主義驅趕,永遠陷在焦慮、短視和精神世界的稀缺中,可能就會錯過那些漂亮的山花了。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爲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爲了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