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 | 第二十二輯:古代文明與現代史學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意大利密特拉神像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官網



文明是豐富多彩的歷史,歷史是具象化的文明。自首次出現文明以來,人類已經走過長達數千年的歷史,在這數千年裏,各個民族不斷反思、創新各自的文明,直至發展出今天高度便捷的信息化社會。社會的信息化給史學研究帶來很大的挑戰,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成爲史學研究強有力的輔助工具,同時古今文明的巨大反差也易讓史學研究者陷入“輕古重今”的迷思中。文明不分優劣,不同民族的文明是如此,同一種文明的古今之別亦如此,古代文明與現代史學可以共存,甚至應特別重視古代文明,其是人類思想的寶貴財富。文明的發展以時間爲依託,古代文明是當今社會的現實與精神的雙重基礎,輕視古代文明將阻礙當下的發展;古代文明亦是現代史學的重要書寫對象,書寫古代文明將拓寬現代史學的範圍,推動現代史學的進步,充盈人類思想寶庫。《新史學》第二十二輯圍繞“古代文明與現代史學”主題,精選22篇文章,主要探討文明與史學的古今互動。





摘要集合


試析晚期青銅時代的東地中海世界朝貢體系

孫寶國

 摘  要:在公元前1600—前1100年左右的晚期青銅時代的東地中海世界,初步形成了以宗藩觀念、禮物交換和互惠貿易爲主要要素的朝貢體系。該體系成爲左右當時東地中海世界各國、各地區物質交換和精神交往的國際政治秩序體系。儘管埃及、赫梯、米坦尼、巴比倫、亞述等五大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我爲中心的“天朝上國”的宗藩觀念,但在具體的國際經濟交往中,大都能適時採取內外有別的務實策略:一是在外交語境下,用所謂禮物交換的表象掩飾了朝貢貿易的實質;二是在經濟語境下,將所謂朝貢貿易還原爲真正意義上的互惠貿易。

關鍵詞:晚期青銅時代;東地中海世界;朝貢體系



古代埃及法老時代的奴隸辨析

郭丹彤

摘  要:長期以來,法老時代的埃及是否有奴隸以及是否存在奴隸制始終是埃及學界熱議的課題。通過對被學者們譯爲“奴隸”的mrt、bakw、jt和hmw等四個埃及語術語的梳理,我們發現,這幾個術語的出現與內涵的演變與古代埃及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密切相關。出現於古王國時期的mrt和bakw以及出現於中王國時期的dt都不完全具備“奴隸”內涵,只有hmw與“奴隸”的內涵最爲接近。然而對這一術語的社會和法律地位進行深入考察後發現,雖然大部分出身於戰俘的hmw隸屬機構或個人,可以被其監護人隨意處置,但是他們仍然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奴隸。據此,法老時代的埃及,那種明確的奴隸制度是不存在的。

關鍵詞:古代埃及;法老時代;奴隸;hmw



阿瑪納宗教是一神教嗎?——兼論阿吞崇拜與猶太教的差異

黃偉

摘  要:阿瑪納宗教的“一神教性質”問題是埃及學界爭論不休的一大熱點,但一直缺乏較爲合理的解決方案。阿瑪納宗教雖與猶太教有一些相似處,但二者的重大差異才是主要的和實質性的。阿瑪納宗教有諸多侷限性:它有兩個主神——阿吞和國王埃赫那吞;阿吞受感性和自然性的嚴重束縛,是相當有限的自然神,阿吞神的“獨一性”缺乏具體規定的排斥性,沒有主體的自我意識,更沒有自我啓示的倫理規定。這些重大的差異和侷限性表明,阿瑪納宗教還沒有達到猶太教的“獨一神”理念,它不是一神教而是以太陽神崇拜和國王崇拜爲雙重本質的自然主神教。於是,此“一神教性質”問題便有了一種可能更爲合理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阿瑪納宗教;一神教;阿吞崇拜;猶太教



何謂“神聖的城市”?何謂“神聖”?——古希臘語程式與相關詞彙研究

白鋼



色諾芬《希臘史》卷I~II與雅典政治中的情感

張凱

摘  要: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期及“三十僭主”統治時期,雅典民主制經歷了許多動盪。色諾芬擅長在歷史中考察城邦政治的運作,他在《希臘史》卷I~II的歷史敘述,實際上關注了雅典民主制在公元前411—前403年的運行。亞西比德與祖國雅典的關係、阿吉努塞事件中公民大會對將軍們的審判、“三十僭主”的恐怖統治、塞拉麥涅斯之死、內戰及民主制的恢復,構成了相應歷史敘述的重點。他從情感視角對精英與民衆、精英與精英之間的關係,暴政與反暴政及城邦共同體意識的展現,構成了這些敘述的內在邏輯,也反映了他對改善雅典民主制的思考。

關鍵詞:色諾芬;《希臘史》;雅典政治;情感;歷史敘述



依賴與限制:雅典民主政治與精英階層關係論析

賈文言

摘  要:從城邦政治的實際運轉來看,雅典民主政治是高度依賴精英階層的,其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宗教等諸多領域。這種依賴關係的結果表現爲精英階層在城邦政治中佔據了全面優勢。儘管如此,但這並不表明雅典城邦對精英階層是放任和縱容的,而是施以了多重限制和制約。這些限制和制約的核心或目標在於控制精英個人權威的形成,阻止其威脅民主政治的安全。總體而言,對精英階層的依賴與限制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固有內容。

關鍵詞:雅典;民主政治;精英政治;暴民政治



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的寫作與歷史語境
陳瑩

摘  要:普魯塔克自稱爲“傳記”的作品既運用了大量歷史資料,具備一定歷史思維,又尤爲突出地表現了對人物性格和道德的關注。《希臘羅馬名人傳》完成於羅馬帝國統治者頻繁更替的時代,見證了希臘城市的興衰。本文嘗試回到歷史語境中討論他的寫作特徵,並認爲普魯塔克的作品對他所認識的歷史作了以道德教化爲目的的重構和解釋,展現了以人物“傳記”來書寫歷史的獨特方式。

關鍵詞: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傳記;歷史



論李維的神人思想
趙北平

摘  要:李維的名作《建城以來史》,是羅馬史學的經典與範本,包含了他豐富的歷史思想。一方面,李維認識到神與命運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神與命運在李維的歷史敘述中受到限制,對於具備美德的羅馬人,命運是理性且仁慈的,它賜予人天賦,人因對諸神虔誠而強化神賜天賦,進而取得成功。對於那些缺乏美德的人,命運是邪惡且變化無常的。李維認爲,人的價值與命運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不要妄圖分析命運,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與美德實現自我目的。總而言之,李維的歷史敘述閃耀着人文主義精神的光彩。

關鍵詞:李維;神人關係;命運;美德



西方學者視野下比德的神蹟書寫

鄭鵬

摘  要:比德是英國中古早期著名學者,著述頗豐,影響深遠。對於其人其著的研究從他離世後就開始了,而真正取得顯著進展則是20世紀以來百餘年的事。西方學者着重從兩方面對比德的神蹟書寫展開討論:一、史學視域下的神蹟問題,即探討神蹟與史學的關係;二、討論比德撰寫神蹟的目的及書寫手法。不同時代學者們的研究理路和取向各具特點,其背後反映的是時代的變遷和史學思潮的變遷。

關鍵詞:比德;神蹟;史學思潮



百花齊放:試論文藝復興時期“人的尊嚴”思想

屈伯文

摘  要: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人的尊嚴”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該時期在“人的尊嚴”問題上見證了“感性人”的興起、“文藝復興人”理想的確立,以及人的主體性、自我意識的迴歸。該時期“人的尊嚴”思想充分頌讚了人自身的高貴,並肯定了現世生活的美好。雖然如此,以神爲中心的終極彼岸在文藝復興人心中並未消逝,他們中的許多人仍懷有向上飛昇的理想與追求。該時期“人的尊嚴”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將自我實現與神聖使命融合起來。這對深陷種種精神、社會危機的現代人來說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關鍵詞:感性人;文藝復興人;主體性;自我意識;人的尊嚴



   中世紀英格蘭國王的狩獵與王權秩序的構建  

劉茜茜

摘  要:狩獵是中世紀英格蘭國王構建王權秩序的重要手段。作爲國王最喜愛的獵物,鹿位於森林生物鏈的頂端,在森林司法體系中其生命價值與普通人等同。通過圍獵表演,國王最大限度地表現了自己的體力、智力、財力,甚至軍事才能和王者風範。貴族模仿國王的狩獵,但不論是狩獵場所還是獵物種類都要低於國王。國王在獲取和授予狩獵特權的過程中,再次表達了國王、貴族和佃戶之間的封建關係和等級秩序。

關鍵詞:國王的獵物;狩獵方式;狩獵特權;王權秩序



從“保教權”看兩代來華耶穌會士的歷史勾連及其世界原因

莫爲  李平

摘  要:以往對來華耶穌會士的研究,多集中於明末清初以利瑪竇等人爲主要代表的一代。本文嘗試從“保教權” 這個較爲新穎的角度切入,跨越三個世紀前後兩代三批來華耶穌會士,從世界史和中國史結合的視域進行連續細緻的考察,從而發掘和呈現其內在的歷史勾連。

關鍵詞:“保教權”;耶穌會;徐光啓;遣使會;徐家彙



17世紀海外移民與英國諾里季毛紡織業研究

周東辰

摘  要:17世紀由歐洲大陸移民傳來的“諾里季布”在英國興盛,是前工業革命時代英國紡織業最爲重要的事件。自17世紀以來,以“諾里季布”爲主要產品的諾里季毛紡織業逐漸成爲整個英國乃至歐洲的紡織中心,並開創了持續近百年的“諾里季時代”。本文主要梳理17世紀早期“諾里季布”的發展脈絡,並研究其組織及生產方式,試圖從其發展過程中重點體現海外移民對這一時期諾里季毛紡織業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海外移民;英國毛紡織業;諾里季;諾里季布



論19世紀英國政府對煤礦業的干預

 劉曉

摘  要:英國煤礦業一直處於自然發展狀態。進入19世紀後,煤礦工業中的主要問題,如女工和童工的僱傭、礦工工資和礦難問題愈發嚴重。礦區的經營思想發生了變化,人們呼籲政府幹預。因此,政府通過派出調查委員會、頒佈煤礦立法和建立檢查制度的措施進行了干預。煤礦工業中政府職能的轉變推動了該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英國經濟;煤礦管理;煤礦安全



“住在倫敦”:倫敦郡議會工人住房觀的變革

陸偉芳

摘  要:倫敦解決工人住宅問題,在於倫敦地方政府的工人住房觀念的改變,從“自由放任”到投身其中,甚至充當了工人住宅建設的主力軍。19世紀中葉只是“蜻蜓點水” 式的工人住房立法規範,到90年代末“漸入佳境”,城市政府參與拆遷與建設工人住宅,再到20世紀“臻於郅治”,成爲倫敦郡議會規劃建設工人住宅的黃金時代。在這個過程中,倫敦人的工人住房觀念徹底被顛覆,明白了工人住房問題其實是社會責任問題,工人住房從市場導向到政府導向是歷史的必然,郊外到郡外工人住宅的建設事實上推進了大倫敦空間的擴展。
關鍵詞:倫敦;工人住房;倫敦郡議會;轉變



從匯率目標轉向通脹目標:試論1992年英國貨幣政策改革
張凱成  毛銳

     摘  要:英國在1992年退出歐洲匯率機制後,接受了把通貨膨脹目標作爲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保守黨政府確定非對稱性的通貨膨脹目標爲貨幣政策的直接目標,重新界定財政部和英格蘭銀行的責任。雖然保守黨政府實行的通貨膨脹目標存在政策目標不恰當、政策不透明和政策機構權責不明等弊端,但是這一舉措結束了戰後英國貨幣政策“走走停停”和顧此失彼的局面,在保持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同時有效降低了通脹,併成爲新工黨政府貨幣政策改革的前提和基礎。

    關鍵詞:英國貨幣政策;梅傑政府;歐洲匯率機制;通貨膨脹目標制



敘事博物館中的藝術呈現:以美國、以色列納粹大屠殺紀念館爲例

陳紫竹

摘  要:納粹大屠殺紀念館作爲當代敘事/歷史博物館的代表,典型地反映出歷史/敘事博物館和傳統博物館的差異。相比於基於藏品的傳統博物館,敘事博物館放棄了陳列的藝術性,轉而更關注其史料價值。同時,藝術內容被放置在敘事博物館的紀念空間中。就納粹大屠殺紀念館而言,由於文化土壤及受衆人羣的不同,不同地區的紀念館也採用了不同的藝術表現策略。以美國、以色列納粹大屠殺紀念館爲例,前者的藝術內容是紀念館展陳的背景,後者則恰恰相反,成爲紀念館的主題。
關鍵詞:納粹;大屠殺;紀念館;猶太人;以色列



張光直“連續性”理論的得失

吾淳

摘  要:張光直的“連續性”理論是其整個“連續性”與 “突破性”(或稱“破裂性”)理論的最重要部分,它有着十分宏大的架構。在張光直看來,巫或薩滿是中國古代“連續性”文明的最主要特徵,張光直對此作了深入的分析論述。張光直所說的“連續性”,實際是指上古社會巫或薩滿這種文化現象延續到了三代文明社會。應當說,張光直這一看法或判斷所展現出的洞察力是十分突出的。可以這樣說,張光直的“連續性”理論的立意十分高遠,它對於擺脫西方中心論來考察人類文明史或世界史具有重大作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張光直的“連續性”理論的確也存在着不完善性。張光直“連續性”包括“突破性”理論的一個最大問題是:這一理論有着高度的概括性和巨大的涵蓋性,然而,支持或支撐這一理論的事實材料卻十分有限。這一問題或不足乃與張光直本人工作的侷限性有關。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時段有限、材料有限的情況下,張光直卻以敏銳的眼光和過人的識見提出“連續性”與“突破性”理論,這是令人驚歎的。總之,張光直“連續性”理論的提出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揭示了古代中國文明的基本特徵,或者說揭示了一種在人類歷史上曾經佔據主要或統治地位的文明形態,同時也揭示了“突破性”形態與“連續性”形態的對立及全新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張光直;連續性;理論;得失



反潮流:哈維·曼斯菲爾德對美國現實政治的強力批判

朱兵

摘  要:在當今美國的保守主義政治話語譜系中,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 1899—1973)所開創的施特勞斯學派具有不容小覷的影響力。作爲來自德國的猶太知識難民,施特勞斯本人醉心於古典政治哲學,基本不直接與明顯地指涉美國現實政治,但他的美國追隨者們運用其提供的思想武器,對美國現實政治的諸多重要論題及潛在的思想根基進行了深刻反思與犀利批判,與美國主流政治學界頗有歧異。作爲一位虔誠而資深的施特勞斯主義者,直率敢言的哈維·曼斯菲爾德對美國現實政治的批判尤爲獨特,他對女權運動、平權行動、博雅教育、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正確”等校園內外的諸多思潮和政策秉持獨具個性的批判立場和解析方式,引發了大量的回應和爭議。概括和提煉曼斯菲爾德對美國現實政治的強力批判,並解析這種批判的內在理路,有助於我們更爲清晰地洞悉施特勞斯學派的總體價值立場,有助於我們更爲深入地理解當下美國政治話語的多元張力。

關鍵詞:列奧·施特勞斯;保守主義;女權運動;平權行動;“政治正確;多元文化主義



歷史與政治:一則有關克羅齊與真蒂萊論爭的考察
黃璐
摘  要:克羅齊與真蒂萊是20世紀上半葉意大利兩位最爲知名的哲學家。二人的友誼一度促成了彼此的歷史哲學思想的形成。但他們在歷史哲學上的分歧,隨着意大利政治局勢的發展,進一步演變成政治立場的衝突與歷史寫作的對立。圍繞意大利是否參加一戰的問題,二人首度出現公開的分歧。至墨索里尼確立獨裁統治,二人最終決裂。真蒂萊選擇加入法西斯,而克羅齊則成爲自由主義的象徵。政治上的決裂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爲二人在理論上如何處理歷史與哲學關係之爭論的現實結果。此後,二人均介入統一以來的意大利民族史寫作,試圖使之成爲自身歷史哲學思想的現實展開。在真蒂萊那裏,意大利民族史是法西斯主義觀念內在於不斷展開的政治行動的過程;而克羅齊則強調自由主義原則之於歷史進程的優先性,因此,法西斯主義被其排除於意大利的歷史進程之外。
關鍵詞:歷史哲學;克羅齊;真蒂萊;意大利史;法西斯主義



歷史哲學的新形態——馬克思的實踐歷史哲學

倪凱

摘  要:本文主要從思維角度對馬克思的歷史哲學進行分析,認爲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既不能等同於思辨的歷史哲學,也不是批判分析的歷史哲學。本文通過分析感性世界、感性確定性、感性活動以及人的本質,闡釋了實踐在馬克思歷史思維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將實踐引入歷史思維,實現了自然與歷史的統一,馬克思認爲歷史是物質實踐積累的結果,強調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復歸於實踐,反對純思辨的史學寫作,主張歷史書寫要以事實爲依據,寫具體的歷史而不是抽象的歷史。這事實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歷史哲學形態,即實踐的歷史哲學。

關鍵詞:實踐;思辨;感性世界;感性確定性;人的本質



美國學界關於英屬新英格蘭經濟史研究述評

王偉宏

摘  要:美國學界關於英屬新英格蘭經濟史的研究,從邊緣研究到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學界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英屬新英格蘭經濟屬性問題上。20世紀70年代以前,持“自給自足”觀點的學者佔多數,此後更多的學者認同英屬新英格蘭經濟的商業化特徵。迄今,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爲英屬新英格蘭經濟具有商業化的發展特點,但這種商業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伴隨英屬新英格蘭經濟商業化發展,另外一個重要爭議問題就是關於美國早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形態及特徵。
關鍵詞:英屬新英格蘭;經濟史;商業化;資本主義


《新史學》爲半年刊,每年6月、12月見刊,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竭誠歡迎各界人士賜稿;文中註釋從簡,若欲查看完整註釋,敬請訂閱本刊。

編者:陶萬勇

校對:範夏薇

往期回顧


《新史學》 | 第三十一輯:歷史的荊棘

《新史學》 | 第三十輯:比較史與接受史

《新史學》 | 第二十九輯:差異的清單

《新史學》 | 第二十八輯:軍事革命與近代早期國家

《新史學》 | 第二十七輯:當代亞洲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