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債務八】企業部門債務之供應、需求與過剩


導讀




如果內外雙需求曲線都能夠匹配到對應的生產產能上,所謂的供給過剩其實是不存在的,供需可以說是吻合的,那自然也就談不上產能過剩;之所以會出現過剩,無非就雙需求曲線整體變少了,原本不過剩的產能就顯得“過剩”了,外部需求曲線的減少要麼是真的減少了,要麼是不願意和我們的供應曲線匹配了;

---付鵬 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可以說是供應過剩,也可以說是需求不足

既然上篇提到了廣義上企業和居民部門之間是需要宏觀意義上的通脹才能夠獲取企業經營的利潤簡單理解就是企業債務的可否持續就是來自於能否從最終需求端來獲得收稅的能力,企業的收稅能力從某種角度講就是我們講到的通脹,企業才能獲得利潤(通脹);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延伸一下總體而言,那麼對於生產企業而言,所謂的過剩,其實並不存在,因爲你可以換個角度說:“並不是產能過剩,而是需求不足”,因爲這樣說也沒問題。如果龐大的生產製造能力能夠把全球市場需求都拿過來來匹配,自然而然就算不得是過剩,反之如果全球市場不給我,那可以說是過剩,也可以說是需求不足,參照物不同嘛,不同的需求曲線,那對應着這根供應曲線那就是過剩和不過剩的區別

當然企業的生產能力如果能有對應的需求曲線匹配,自然就能夠從最終的需求端夠獲取相應的利潤(收取通脹稅)。

對外(海外的需求曲線)通過生產加工製造出口,向海外徵稅(獲取利潤和順差),對內(國內的需求曲線)居民部門提供勞動和生產服務後累積財富後伴隨着收入的增加和穩定預期,通過內需消費來爲生產企業提供對內需求的通脹稅收。

如果內外雙需求曲線都能夠匹配到對應的生產產能上,所謂的供給過剩其實是不存在的,供需可以說是吻合的,那自然也就談不上產能過剩;

之所以會出現過剩,無非就雙需求曲線整體變少了,原本不過剩的產能就顯得“過剩”了,外部需求曲線的減少要麼是真的減少了,要麼是不願意和我們的供應曲線匹配了;

外部需求曲線真的減少可能是經濟週期的波動,而如果是不願意和我們的供應曲線匹配了,那其實就牽扯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和分配的問題了;


iFinD金融數據終端

覆蓋股票、債券、外匯、期貨(含期權)、基金、REITs、理財、指數八大業務品種,包含:企業庫、宏觀經濟EDB、資訊研報等必備數據和功能,同時加入插件接口、輿情風控、量化研究等高級應用模塊。

最新新增了數據庫模板訂閱模式,一同來分享高手們的EDB數據庫吧!


外部的“收稅權”不給,那麼需求不足,對應產能就。。

既然我們視企業生產到銷售產生利潤的本質是收稅過程,那麼產能與稅源之間的匹配關係至關重要,有足夠的稅源,所有產能只要能夠成功從消費端收取通脹稅,本質上便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對外在進行跨境貿易時(海外收取通脹稅),若海外消費者的收入增速以本幣計價未能實現增長,那麼如何實現通脹稅的收取便成爲關鍵所在。答案其實就在匯率所體現的生產成本上,通過生產環節的匯率貶值,使得以消費者本幣計價的生產成本得以降低,從而改變了生產成本與消費者收入之間的本幣計價的關係,引發了“匯率通脹現象”,這也使生產企業通過生產加工製造出口的方式將外部需求曲線轉換爲貿易順差,從而獲得通脹稅(利潤);


反之,若企業生產產能無法從海外市場獲取通脹稅收,反映出來的是在生產國本幣升值趨勢下,產能成本逐漸攀升致使企業難以保障充足的利潤空間。因此,企業不得不加大技術投入,提升利潤中的高附加值技術利潤佔比。


而對於新質產能而言,其競爭環節尚不夠激烈。在國內市場上,供需關係呈現出不平衡的態勢,供應方面可能存在短缺,而需求則顯得尤爲迫切。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這亦是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其競爭實質主要聚焦於海外市場,特別是海外高端稅收的爭奪。


然而此舉也加劇了全球高附加值供應市場的激烈競爭關係,內外衆多新加入企業競相爭奪有限的全球市場與消費者資源(稅源),而老的產業已經積累的巨大產能背後已經是惡性的競爭,這勢必催生不正當的競爭防禦、各國各地區設立貿易壁壘等諸多問題,爲有效防範此類現象的出現,只能採取淘汰部分供給或限制部分供給准入等舉措,以維護自身市場的穩定和利益。


外部需求、內部需求與分配



說到底外部需求(企業海外收稅)不給我們,相對於內部需求而言,核心矛盾就變成了供給過剩與內部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


這將迫使企業所面臨的整個生產不得不逐漸陷入激烈的內卷競爭。爲獲取市場競爭的優勢及在供給過剩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企業不得不持續進行內卷降低成本,力圖在激烈的內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或尋求生存空間。


企業需努力減少自身被淘汰的可能性,一方面可能表現爲風險偏好收縮的狀態,如儲備現金流、降低債務和槓桿、發起價格戰等。


然,企業在封閉市場內的這種行爲最終會傳遞到居民部門,進一步導致需求不足,進而再次加劇價格競爭和內卷現象。這種價格競爭和內卷又會進一步加劇企業的風險偏好收縮,實則蘊含着潛在的風險


要阻斷這一風險,如果外部需求不願意和我們的供應曲線匹配,那防止這一風險的關鍵在於內部需求擴張。


一味地採用供給端的任何淘汰都可能對經濟和社會產生較大的衝擊。原則上,應側重於通過需求端的刺激來實現經濟的復甦。應儘可能擴大對內的需求曲線。


雖然可以通過增加居民部門的槓桿實現,但現在居民槓桿已經很高的情況下,則更重要的是通過分配行爲來擴大對內需求的有效面,阻斷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企業惡化,居民惡化,需求進一步不足的循環,這需要政府積極運用財政手段介入和主導,現在指望企業自行或居民部門之間進行再分配是困難的。




(完)

如有對同花順iFinD金融數據庫
以及新上線的數據庫訂閱服務感興趣的
可以聯繫iFinD金融數據庫服務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