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自願發來報告的學生,新的報告拖了一天才交

QuillBlue 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學生,實驗室第二天的時候我們刊登了他的報告。我們並沒有強制要求自願接受治療的病友逐日發送報告,於是他以“3 和 4 就應該在一起”的理由,把第三天和第四天的體驗併到了這一篇報告裡:

週三和週四是兩天截然不同的畫風:週三除了為某社團做了兩張圖之外一天基本上都在安靜的寫代碼,而週四則趕了四五個地方去辦各種各樣的事兒,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路上。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還是挺喜歡這樣的安排——至少不用擔心自己需要留給安靜工作的時間被分割成太多碎片。

在記錄了使用番茄工作法的一天之後,我更想試驗一下,在沒有軟件輔助的情況下,僅靠自律能夠保持多久的專注力?

週三,我沒有打開計時工具,只是把手機放在稍遠(工作狀態下伸手夠不到)的位置,然後開始工作。最後得到的結果是,這的確能剋制自己玩手機的衝動,但是思路還是會不可避免的被手機振動提示打斷。

而那一天的實驗室環境也比以往要嘈雜,為了減少聲音的干擾,我戴上了耳機,放了一些比較舒緩的音樂。

除了起到隔音的效果之外,我意外的發現,好像帶著耳機時更不容易被不重要的事情打斷?

今天的日程安排地很滿,相應地,時間也不為我自己所控制。比如去世博展覽館領上馬的裝備的時候,排了很久的隊,接下來的面試差點遲到。不過,我並沒有因此拖延。

或許是因為, Deadline 這個第一生產力的存在。下午實驗室主人轉發了評論區截圖給我,告訴我還有讀者惦記我這個沒有連續交報告的學生黨。在她的督促之下,下午的面試結束之後我就立刻借了個工位坐下,把這篇報告用手機寫完,直接發出。

這麼一來,我感覺拖延症還是有救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