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考察“仲景三書”,破古籍疑難!《新編仲景全書》正式出版

點擊上方“公衆號” 可以訂閱哦!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文|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陳玲玲 


張仲景醫著之《傷寒論》《金匱要略》,被近當代列入中醫“四大經典”。其在歷史上曾分離爲多種不同主題的醫書,也有多種傳抄本。北宋治平年間,宋代校正醫書局校理成《傷寒論》《金匱玉函經》《金匱要略方》三部書,其中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兩部書成爲中醫必讀之書,而《金匱玉函經》則較長時間失傳。明代萬曆年間,趙開美編修《仲景全書》,收入了其中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兩部,爲後世研讀張仲景著作,留下了珍貴的經典文獻。但也留下了一些疑點,如:其中的《傷寒論》是否據北宋小字本,又是否爲忠實覆刻?又如,其中的《金匱要略》底本的屬性如何?而《金匱玉函經》當年未得收入,亦是遺憾之事。清康熙年間,《金匱玉函經》重新問世;當代,又新發現了兩種《金匱要略》重要傳本,因而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學術問題。但當今醫界,對這些問題並未深入研究。

近期,由著名中醫文獻學家、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沈澍農主編的《新編仲景全書》正式出版面世。該書是對“仲景三書”在宋定本之後的流傳情況一次總體的研究:一是對張仲景流傳醫書版本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介紹,解決了上述一些懸而未決的難題。二是對“仲景三書”及相關的重要歷史文獻展開羣體的校注,以此提高校注質量。書中完整地收入了宋代校定的“仲景三書”,且《金匱》方面收入了比趙開美時代可見更好的版本,還收入了古人未能得見的兩種敦煌所存仲景文獻殘卷。三是將“仲景三書”重要傳本進行了列表對比,以便全面反映所收載版本的全部差異。四是附收了課題組部分相關考證文章,對一些疑點、難點做了深化研究。

該書系統考察“仲景三書”現存早期要本,釐清仲景著作流傳的版本情況。迄今爲止的仲景著作研究,幾乎都是單本書的校注或論說,該書將“仲景三書”作爲整體來研究,深入研究和論述了趙開美本《傷寒論》、陳世杰本《金匱玉函經》、吳遷本和鄧珍本《金匱要略方》以及敦煌出土仲景醫著的流傳情況與版本的演變。綜述部分充分利用宏觀文獻與微觀文獻相結合的方法,所有結論均有絲絲入扣的考證過程與證據,同時發揮沈澍農寫本古籍研究與中醫古籍疑難字考證的特長,對“仲景三書”進行了深入的文獻學考察,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靈活運用多種版本鑑定方法,考證“仲景三書”版本源流

沈澍農對於“仲景三書”的版本考證運用了避諱字考證法、語言文字考證法、文獻比較法、版式考證法等多種方法。

避諱字考證法

如沈澍農其提出傳世的以趙宋本爲代表的《傷寒論》,在一定程度上是多源彙編而成的。他通過避諱來做佐證:“從避諱的不一致看,《傷寒論》全書明顯是經過隋抄而避隋文帝楊堅之諱的。全書改‘堅’爲‘硬’達一百幾十處,但書中卻也有4處‘堅’字……這幾處的不同情況,較大可能是因爲源文獻的不同導致的。”

沈澍農還對清刊本《金匱玉函經》所據底本進行了考證。他從避諱字入手,注意到該書有一個明顯的避諱字——避“丸”字改作“圓”,從而確定其所用底本爲南宋抄本。因爲北宋末代皇帝欽宗名“桓”,欽宗名諱所應避字有45字,“丸”字正在其中。

語言文字考證法

這是沈澍農最爲擅長的學術領域。如他從特徵用字入手發現,中藥諸種種仁之“仁”,寫法大致可分爲三個時期:唐以前,皆寫作“人”;唐代開始出現寫作“仁”的例子,下訖於宋,“人”“仁”混用;南宋以後至今,則基本都寫作“仁”。他統計了《金匱玉函經》中果仁之屬共出現杏仁(13例)、桃仁(6例)、麻子仁(4例)共23例,用字方面一律作“仁”而不作“人”,說明《金匱玉函經》的底本不早於南宋。

他還從《金匱玉函經》兼見“去滓”“去渣”的不同用語中,考證出《金匱玉函經》中6例“去渣”,及附遺中的1例“去渣”,較大可能是陳世杰校補原書時,出於自己的用語習慣誤改的。

沈澍農還從語言學文字角度對鄧珍本與吳遷本孰優孰劣進行了比較,指出吳遷本用字雅正,鄧珍本改爲後起用字或俗字。除前文所提到的“仁”與“人”外,還有“薑”與“姜”、“體”與“體”等。吳遷本用語古老,鄧珍本改爲後起用語,如“蜀”與“川”、“爲軀”“作軀”與“妊娠”“受胎”等。吳遷本無論是條文還是體例都較爲嚴謹,而鄧珍本多有違亂,故吳遷本整體呈現了善本古貌,較鄧珍本更爲優良。

關於鄧珍本和吳遷本的屬性問題,沈澍農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爲,鄧珍本不具有官方定本應有的特徵,故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官方本。吳遷本爲北宋官定小字本之抄本,相形之下,鄧珍本很可能是在非定本或粗劣底本基礎上改編成的坊刻本。

文獻比較法

沈澍農擅長從細微用語差別來考證傳抄中的改動,如他指出:“《傷寒論》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以下各篇,標題皆以‘脈證’標目;《金匱要略方》多數篇題亦如此……而《金匱玉函經》中……卻是以‘形證’標目,應出於後世傳抄中的改動。”

版式考證法

沈澍農在日本真柳誠教授相關考證基礎上做了一定補證,指出:趙開美《仲景全書》最先選定的《註解傷寒論》與《金匱要略》與後面所得的宋版《傷寒論》版式基本相同,包括書口、框廓式樣以及每半葉10行,行19字的格式。如果《傷寒論》是忠實覆刻,則宋版的版式幾乎不可能與前二書恰好相同。從而得出趙開美本《傷寒論》,是以該本文字內容爲底本,版式則依據《註解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另行雕版重印,而並不是“影摹”方式刊刻的。而趙本《傷寒論》各卷首頁第四、第五行分別標示有“明趙開美校刻”“沈琳仝刻”字樣的插行,這無疑是趙開美翻刻時才添加的。

沈澍農還從其他方面找到了關於趙開美本《傷寒論》版本改變的佐證。比如關於趙開美本《傷寒論》中將宋朝相關字句平臺之敬畏書式改爲全文連寫的情況,認爲趙開美所據原本可能不一定如此,而是趙開美翻刻時才改動的。還有學者以趙開美本《傷寒論》所用的“仁”字來考證版本的情況,沈澍農卻認爲證據不足,如宋本或元翻本《傷寒論》底本確實用了“人”,趙開美在收入《仲景全書》時仍有可能因爲當時的用字習慣改成“仁”。依據其他可比的文獻可知,趙開美是有改字習慣的。

明確解答了“仲景三書”懸而未決的相關學術性問題

該書提出,宋臣對於校理《金匱玉函經》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應用,而在於保存異本,讓《金匱玉函經》與《傷寒論》兩存。沈澍農指出,治平本《金匱玉函經》校成之後,很可能並未被刊刻,該書歷史上流傳記錄極少,原因當在於此。並列舉了佐證,指出這種做法並非個案,如宋朝政府組織編修的《太平聖惠方》與《神醫普救方》,後者未刊刻而藏於內廷,終致失傳。

趙開美傳《傷寒論》在《平脈法》篇局部存在有不合全書體例的字義註解。沈澍農經推理分析,判定這是趙開美翻刻時,因底本有殘缺,故據成無己本補入。

對於大家比較關注的日本的康平本、康治本,以及中國的桂林本、涪陵本、長沙本,沈澍農從寫本用字的角度,認爲這些版本都有一定的造僞之處,可證明是僞本。如日本出現的康平本,宣稱是抄唐代古本《傷寒論》,但是全書“薑”寫作“姜”(除最先出現的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二方作“薑”),應發生在南宋以後。他還列舉了其他用字的情況,得出該本不可能真正抄自唐本的結論。

關於“起秀堂刊醫書兩種”:沈澍農通過對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所藏之“起秀堂刊醫書兩種”的調查,發現《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中對該書的版本描述是有誤的。他從二書每行的字數及版框的不同等方面,證實所謂的《起秀堂刊醫書兩種》,其實是單行的《金匱玉函經》和單行的《錢氏小兒藥證直訣》誤合在一起所致,世上並沒有一部叫作“起秀堂刊醫書兩種”的書。大約是原先的收藏者因爲二書都本爲宋代之書,又在相近時間出於同一書坊,因而稍微有心地將兩部書存放在一起,甚至裝在了同一書函中,並題寫了“起秀堂刊醫書兩種”這樣的書箋。

相關醫家生平的考證。鄧珍:鄧珍在歷史上未曾留下任何文獻記載,沈澍農團隊通過對鄧珍本《金匱玉函經》序言部分的考證,指出鄧珍生活在元代中後期,“樵川玉佩鄧珍”中的“樵川”,應該爲鄧珍的家族所在地。通過翻閱福建省地方誌《八閩通志》和清代陳夢雷的《古今圖書集成》,並結合鄧珍序言,沈澍農推斷鄧珍居於福建省光澤縣蓮花山一帶。指出“玉佩”非字,而是樵川鄧氏族號,並考證出了鄧珍的字實爲“庭寶”,又通過一枚元蒙圖章考證出了鄧珍家族的郡望。

吳遷:沈澍農團隊對吳遷生平也進行了考證。並提出,吳遷,字景長,爲嘉興人,並不是大家所認爲的蘇州人,吳遷一開始隱居於嘉興,後來嘉興老家毀於兵燹,遂遷居蘇州,並在蘇州生活了至少33年。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因偶見祝均實所藏古本《金匱要略方》,知其價值珍貴,故於七十三歲高齡用二十三天時間將其恭謹抄錄。

擇善本校注,力圖還原仲景全書原貌

趙開美《仲景全書》只收入了《傷寒》與《金匱》,當時沒有求得《玉函》,所以,“全書”不全。該書則是集齊了張仲景三部醫書,同時補入了趙開美時代未曾得見的存有仲景文獻的敦煌殘卷。趙開美《仲景全書》所用《金匱要略》版本,與現今所能看到的吳遷抄本相比,明顯地相差很大一個檔次,該書對此做了充分的論證,選用了吳遷抄本爲校注底本。敦煌所出兩種相關文獻,是迄今可見最古仲景文獻,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該書附入校注,更能呈現仲景著作的歷史面貌。該書三部仲景醫書(含敦煌附錄二件)校注,包含着許多新的考證,富有學術價值。

創新性地用列表將仲景醫著文本進行比較研究

沈澍農團隊將“仲景三書”重要傳本列表對比,包括《金匱玉函經》《傷寒論》列表對比和《金匱要略》三種傳本(包括吳遷本、鄧珍本、趙開美本)列表對比。從而凸出異文,考證異文後的背景,使讀者更深入理解仲景條文。通常古籍研究,都是校注或加點評按語之類。但對於仲景醫著這樣的經典名著,沈澍農認爲僅僅這樣做是不夠的,因爲每一點異文都可能有複雜的背景值得考證。因而該書在三書校注之外,將其中的《傷寒》與《玉函》做了文本列表比較(敦煌殘件也夾入其中),又將《金匱要略》三種本子做了列表比較,以期更好地反映仲景著作的整體面貌。

對一些疑難問題附列專題論文

“仲景三書”中有一些長期懸疑難解的問題,也有一些古來就被誤解的難點。沈澍農團隊除了在三書校理中做了正確校注,還對一些疑難問題做過深入研究,寫了多篇考證文章,作爲附錄選編在該書之末。例如:關於“證”“候”的討論,明確了二者初始時,“證”指外在證象和病人自覺病痛,而“候”指醫者望、聞、切診得到的印象。關於中醫之“方”的初義,明確其得名於方法、治療方法,指出了“方”構成的三要素。關於古方書中的量詞“盞”,發現當“盞”用於計煎藥取水量時,這一定是宋以後的煮散方,這一事實對文獻年代判斷很有價值,文章據此確認了鄧珍本經過後改的事實。《金匱要略》有“補氣加半夏”的附記,此語歷來被強解,文章指出實際是全方有補氣功能,而非半夏能補氣。《金匱要略》“如索不來”,歷來被釋爲去而不來,文章指出“不來”應當合音爲“擺”,是北方一帶的方言詞。《金匱要略》一方後附記“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爲善”,歷來被斷成“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爲善”,文章指出,應該斷在“產後一月日”,“一月日”就是一個月,是一個古老的說法……像這樣的例子,對於正確理解仲景著作,無疑會有重要的幫助。



(點擊圖片,訂閱報紙)








(進入微店,購買文創產品)



歡迎關注!!

“中國中醫藥報”抖音號:36254766218



編輯|王青雲

審覈|朱蕗鋆 黃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