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聯邦內政部長談中印戰爭:中國軍隊在進攻,尼赫魯選擇不戰鬥

2024年4月9日,印度聯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公開批評尼赫魯,1962年,在處理中印兩國邊境問題的時候,尼赫魯做出三次選擇,幾乎全部都給印度帶來了災難。

印度於1962年10月向中國藏南地區發動武裝進攻,戰鬥開始後未組織軍隊進行有效抵抗,尼赫魯在解放軍軍隊進攻的時候,基本已經放棄了在前線作戰的印軍戰士、和中國接壤的邊境領土,絲毫沒有了當初站在中國領土上叫囂的模樣。

一、尼赫魯第一個決策失誤——付出代價後放棄和解放軍作戰

在發佈於2024年4月9日的一篇名爲《2024年人民院選舉:當中國進攻時,尼赫魯沒有戰鬥,而是對阿薩姆邦說“再見”》的新聞稿中,明確報道:印度聯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4月9日在阿薩姆邦爲印度人民黨候選人競選時直言:

“當中國進攻時,尼赫魯沒有戰鬥,而是選擇了放棄阿薩姆邦”。

阿薩姆邦是何地?

阿薩姆邦,印度東北部一城市,西部與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相連,南部與梅加拉亞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爲鄰,北部接壤中國藏南和不丹,東部毗連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阿薩人歷史上曾經是傣族人的一個分支。阿薩姆邦因和中國、緬甸、孟加拉國相連,使得這裏人口衆多,文化豐富。是位於中國西藏南的一片區域。

阿薩姆邦原屬獨立國家,後於1826年被英國佔領,成爲英國殖民印度的一個省。1947年,阿薩姆邦成爲印度的領土。當年就是爲了保護這塊領土,印度大肆入侵我國藏南地區,並在今天的中國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市建立了僞政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印雙方的邊境衝突爆發。

這樣看來,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根源在阿薩姆邦。而印度這位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的措辭也十分滑稽,他聲稱

“尼赫魯沒有對中國的進攻採取行動,放棄了阿薩姆邦”。

當年尼赫魯真的就是眼睜睜看着解放軍向印度發動進攻?不反抗?當年解放軍入侵印度了?

第一,解放軍從來都沒有入侵過印度,我們的所有行動都是在自衛基礎上進行的,都是有理可依的。

第二,尼赫魯並沒有眼睜睜看着解放軍進攻印軍據點,只是他們的部隊根本抵擋不住我方進攻。第三,雖是印度無理侵略中國領土在先,但中國在進行自衛反抗的時候,印度還恬不知恥地聲稱他們的領土被侵佔。簡直就是流氓行徑!

印度聯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之所以會有如此看法,是因爲他們當初入侵中國藏南地區領土的時候就是爲了保護自己境內的阿薩姆邦,而尼赫魯並沒有命令軍隊堅決抵抗,最終使得阿薩姆邦沒有獲得屏障保護。

實際上,在適當的時機選擇退兵,未嘗不是在給自己計劃後路。尼赫魯當初沒有選擇繼續抵抗,否則,1984年的“中越十年輪戰”也可能會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上演。

二、尼赫魯第二個決策失誤——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當然了,印度內部關於尼赫魯對該衝突的處理方法的意見也是不統一的。有人認爲尼赫魯的錯誤不只在於沒有堅持下去繼續向解放軍部隊發動進攻,還有盲目自信。

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內政部長薩達爾·帕爾特曾警告尼赫魯不要小看中國,但是並沒有得到對方重視。帕特爾告訴尼赫魯:

“今天,我們第一次在兩條戰線上(巴基斯坦和中國)面臨印度從未遇到過的局面。”

帕特爾還告訴尼赫魯,你不相信中國所說的話,他們的意圖似乎不同,我們應該謹慎行事。”尼赫魯對此建議的態度是:

“你不必懷疑中國,任何人都不可能從喜馬拉雅山攻擊我們。”

那時候的印度極度囂張,在幾個小勝利的迷惑之下,尼赫魯盲目認爲印度已經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便開始在中國邊境地區蠢蠢欲動。

當時“冷戰”進行的如火如荼,印度成爲美蘇都在爭取的隊友,紛紛向印度伸出資金和技術橄欖枝,尼赫魯每天左手拿着盧布,右手拿着美元,非常膨脹。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衆叛親離之際。在這樣的對比之下,尼赫魯非常激動,甚至妄想印度能夠一舉成爲亞洲龍頭。

在美國和蘇聯的拉攏競賽中,印度表現得像牆頭草,完全就是誰開的條件好就聽誰的,這個過程中印度的工業和經濟獲得長足進步。當時尼赫魯有一個非常危險的想法——打着不結盟的招牌,對美蘇提出的條件照單全收,但是雙方都不得罪,他想要靠着美國和蘇聯的接濟迅速成長起來。

按理來說,這樣的計劃如果發展下去的話,最起碼結果不會太差。但尼赫魯好日子過習慣以後,逐漸不滿足了。他動起了佔領中國領土的腦子,不僅非法侵佔中國領土,還向我軍民開火。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數次進行嚴厲聲明警告,也想邊防地區增派了部隊。但這樣的舉動並沒有讓尼赫魯收手,反而換來了他的變本加厲。1962年10月2日,尼赫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宣佈“印度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

其實,這也是尼赫魯在決策上的一個失誤。當時的印度和中國對陣,相比起來並不佔優勢,一個無賴,既不佔優勢,戰鬥力還不強,還企圖做不合法的事情,根本不佔優勢。當時印軍一線部隊除偵察兵和突擊隊使用斯特林衝鋒槍和布倫輕機槍外,大部分的印度士兵使用的都是淘汰下來的栓動步槍,重機槍則爲老式的維克斯機槍。

而當時和印軍作戰的解放軍部隊大部分都已裝AK自動步槍、RPD輕機槍和SG-M中型機槍及更大口徑的重機槍等各類新型蘇制全自動火器。相比之下,印軍在火力方面絲毫不佔優勢,這也使得印軍在戰鬥中傷亡過大。

三、尼赫魯第三個決策失誤——盲目進佔中國領土

當然了,還有更多的理由可以證明,印度1962年向中國進攻是一個錯誤決定。

當年的印軍並不具備入侵中國領土,並應對解放軍反擊的能力。第一,中印邊境地區氣候惡劣,印軍部隊在執行作戰計劃的時候,無法按照指定的時間進入作戰位置,兵貴神速,失去了速度,自然無法取勝。

第二,雖然當時印軍有空軍部隊,但是考慮到中國空軍的實力,尼赫魯並不敢輕易使用直升機加入前線作戰,當時負責駐守前沿哨所的印軍部隊沒有用來禦寒的棉衣,也沒有充足的糧食彈藥,所使用的種武器更是沒有辦法運到山上,後勤補給非常困難。

第三,印軍前線駐守各部隊的隸屬關係不明確,上級命令無法得到下級的精準執行,下級對上級的各種命令也存在懷疑,執行起來有很大難度。

第四,當時的解放軍所面臨的是涉及到國家主權的重大問題,全體參戰部隊的態度非常嚴謹,絕不容許任何外人非法踏足我國領土。

正因如此,當初印軍在克節朗地區作戰的時候纔會出現很大的傷亡。雖然解放軍當時的人數和印軍差不多,參戰兵力都在30000人左右,但印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和解放軍相比起來還是差了很多。

不僅如此,尼赫魯兩邊都討好的決策也出現了失誤。印度在美蘇競賽之中左右逢源,美蘇也不是傻子,見尼赫魯遲遲沒有表態,也動起了心思。在1962年作戰中,印軍無法抵擋解放軍的攻勢,頻頻出現傷亡。尼赫魯此時想要尋求美國空軍的幫助,連續兩次寫信,但是均未得到明確回應。

美國想要通過這樣的緊迫局勢把印度放在火上烤,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尼赫魯站在帝國主義這一邊。用利益建立起來的關係就是如此,要考慮投入和收益的比例,美國不斷給印度提供軍事、經濟上的資助,卻遲遲看不見尼赫魯表態,自然是不會讓他們順利得到援助的。所以在尼赫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時候,白宮那邊始終都保持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目的就是逼尼赫魯就範。

但尼赫魯並不願意就這樣束手就擒。此時,蘇聯也沒有向印度提供援助,尼赫魯這時候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尼赫魯硬着頭皮和解放軍作戰,印軍根本堅持不下去,解放軍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將印軍侵入中國邊境地區的據點全部佔領並拆除。至1962年11月21日中國宣佈停火退兵之前,印軍共被解放軍消滅俘虜87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

這樣的後果,在中國向印軍發動武裝反擊的時候,從尼赫魯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來。

看看尼赫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武裝反擊後說了什麼?

1962年11月20日,中印軍隊交火後,潘迪特·尼赫魯在全印度廣播電臺向全國發表講話時說:

“中國軍隊襲擊了我們。他們進入了我們的國家。他們從東部省份邊境來到這裏,襲擊了我們的軍隊。在那之後發生了一場大戰,中國人投入瞭如此龐大的軍隊,他們撤走了並鎮壓了我們比它小的小部隊。我想向所有人澄清,特別是阿薩姆邦的同胞,此時我們的心正在爲他們感到痛苦。”

從尼赫魯的話看來,他還是非常感傷的,但這樣的後果也正是由他一人所造成的。尼赫魯在陣營選擇上的猶豫不決和對中國領土的侵佔,使得印度成爲了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