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缺席的爸爸那麼多?父愛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大家好,我是玉瑩。

今天是父親節,先祝所有認真努力爲家庭付出的爸爸們節日快樂!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姆認爲,跟母親孕育生命的無條件之愛比起來,父愛的愛是有條件的愛

和母親代表着容納、情感、內部世界不同,父親代表外部世界,及其秩序。」父愛如山,有壓迫,卻充滿着深厚的力量。

■這本書享譽全球,評分高達9分,成爲後續研究的來源。

但就像今天冷清清的父親節一樣,父愛總是充滿着缺席。

前段時間,一個很奇怪的詞語從短視頻平臺火出了圈——「嗲子文學」: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但好像又隔着一層屏障,「父子如君臣,伴父如伴虎」。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有兩次分離,一次是與母體的分離,一次是與父親的精神分離。

那麼,跟母愛不同的父愛,如何影響孩子?在孩子成人的兩次分化中,什麼纔是「足夠好的父親」呢?

*文末有父親節電影推薦,別忘了領。

「父愛飢渴」

先做一個簡單的心理測試:

在成長過程中,你是否有時候急切需要一位導師,在關鍵時刻爲自己指點迷津,甚至保護自己?

如果是的話,TA是否通常以一種「男性長者」的形象出現在你腦海?

這就是被保護、被陪伴、被指導的父職需求,在一個人身上的再現。那些從嬰幼兒時期、童年時期、青春期等成長過程中沒有被滿足過的需求,即使已經長大成人,也會重複再現,提示着缺失。

「父愛飢渴」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早在1980年,臨牀心理學家、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學家J.M. Herzog就提出了父愛飢渴(Father Hunger),在後來專門探討父愛飢渴的專著中,他這樣解釋父親在孩子養育過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親參與孩子成長的方式,提供了一種充滿興奮的經驗,即作爲必要的腳手架讓孩子發展出自我意識,以及作爲孩子未來創傷的潛在緩衝。

父親如此重要,但他爲什麼不在場呢?在提供心理諮詢師們的一線分析之前,我先給大家提供幾組數據:

1994年,根據一項研究顯示,美國的父親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平均爲7分鐘。

到了2012年,另一項針對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1個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顯示,現代社會的父親們花了更多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平均每天的時間約1小時。

我試着查找一些中國父親陪伴孩子的研究,發現一無所獲(如果有人知道麻煩評論區分享一下,謝謝)。

在搜索到的中國家庭陪伴研究中,《2019年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還是將「父母」作爲混合整體;《996城市兒童報告》也是如此,近四成996家長平均每天陪伴孩子時長不足兩小時

誰知道其中父親又佔了多久呢?

在接診到無數攜帶「父愛飢渴」長大的孩子之後,臨牀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們通過治療病人發現:

「不在場的父親」居然是一種代際傳承。

如果一個男性無法爲孩子提供父職,很大程度上因爲在他被養育過程中,父親也是缺席的。

和文化中認爲「母性」是天然的不同,一個男人要通過學習和培養,才能獲得「父性」,也就是成爲一個負責任的父親。

舉例來說,和母子一體的母親相比,父親會有一種嫉妒和失落的感覺,因爲他無法從身體上真正感受孕育一個孩子是什麼滋味,他不會孕吐,不會腰痠背痛,更不會經歷生育之苦,但這絕不是一種「倖免」——

如果一個父親無法「創造性」地學習父職,他絕不可能借由責任產生父性。

父職是可以創造性地具體化的,比如爲孩子做一個搖籃、一個小牀,或者記錄孩子孕期的成長,甚至爲即將到來的孩子寫故事、詩歌等等,這些參與的行爲本身就會讓一個成年男性,感受到何爲父親,何爲父親對孩子的責任。

相反,一個缺少父性學習過程的男性,也是一個不能爲孩子提供從TA出生開始所需要的被保護、被供養、被指導等一系列父親職能的「巨嬰」男性。

男孩比女孩更需要父親

每個人都需要父親的養育、守護、指導,不過在J.M. Herzog的研究中,父親缺席造成「父親飢餓」的孩子,男孩比女孩要多很多

J.M. Herzog是哈佛醫學院心理治療專業的教授,同時也是兒童心理治療師、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學家。

在他的研究著作Father Hunger: Explorations with adults and children中,他對比了170個經歷了「父親飢餓」的孩子,並把他們按年齡分爲三組:18-28個月,36-60個月,60-84個月。

他發現前兩個組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男孩,第三組中男孩女孩各半,即男孩更多在低齡階段遭遇父愛飢渴。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比例呢?

他分析孩子們的夢境,觀察他們玩耍時的行爲,和他們一起角色扮演、互動溝通,他發現關於父親的「喪失」在孩子身上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

而對於男孩們來說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所做的噩夢。

在代表着潛意識的夢境中,充滿了暴力、被打、威脅、受傷、殺戮等情節,揮之不去的是恐懼、擔憂、抑鬱等情緒,他們在極度絕望的夢境中,等待一位保護者、救援者的出現

J.M. Herzog分析到,對於男孩來說,從出生開始他們就有着更多的攻擊性天賦,如何通過指導管理自己的攻擊性是他們成長的重要課題,因此他們需要父親的榜樣和指導作用,更甚於女孩。

如果這個「導師」不在場呢?

在J.M. Herzog的來訪者中有一位叫做Micheal的男孩,在間距長達17年的兩個相似夢境中,絕望的境地、被威脅的感受依然在夢裏,他等待的救援者從未出現過。

一個孩子可以從孩童長大爲成年人,但他所經歷的「父愛飢渴」不會因年齡而消失。

恰當管理天性中的攻擊性,與男孩的另一個成長課題緊密相關——整合男子氣概以及性別認同

傳統文化慣用一些機制來強調男性的性別認同,比如羞辱機制「娘娘腔」、「媽寶男」,比如強化機制「純爺們」等等。

在許多心理學家看來,無論男性女性,在性別認同過程中,都需要習得一種全面的、兼具父性和母性特質的性別認同,在這個認知學習的過程中,父親的榜樣角色必不可少。

在《何以爲父》中,有着三十餘年諮詢經驗的臨牀心理學家邁克爾·待蒙德認爲,對於男孩來說,一個參與度高且有愛的父親,也可以展現出溫柔和關愛等所謂的女性化特質,這些特質絲毫不會影響他作爲一個男人的核心性別認同。

孩子的兩次分化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榮格和拉康都共同認爲,「所謂父親的原則,指的就是秩序。

在孩子每一個成長關鍵期,都面臨着「分化」的挑戰。

心理學上的「分化」就是成長爲一個有着自我獨立意識的個體,從與母親分化,到與父親分化,到與家庭分化,再到建立自我認同,每一步都離不開父親。

尤其是在成長早期,父親參與的越多,孩子更能順利度過分化帶來的挑戰。

比如早期孩子與母親的分化。孩子從出生就知道母親的存在,這是因爲母子關係特殊的身心聯結,但他要到出生一段時間之後(1-2年),纔會意識到父親這個外部「他者」的存在。

對孩子來說,父親代表着外面的世界,具有挑戰性、冒險、探索精神等和母親截然不同的感受。

孩子不可能永遠認同母親,隨着成長,他會產生自我意識,與母親逐漸分離,離開母親的溫暖懷抱,進入一個更廣大的外部世界,讓他們一方面痛苦不安,另一方面又是獨立和自我意識成長的必須。

這時他最需要的就是作爲「他者」的父親。

父親的在場和指導,會讓逐漸獲得自我的孩子感受到,即使他成爲一個個體,即使他們不在身邊,父母依然愛着他——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認知能力「客體恆常性」的獲得。

有了這種能力,他不會因獨立而恐懼,不會因分離而焦慮,相反,他會產生安全、被愛、被支持的感覺。

從學步期的「母子一體」中分化出自我後,孩子會在青春期經歷第二次重要的分化,就是與父親分離。

曾幾何時,在孩子眼中,父親是完美的、理想化的英雄化身,無所不能,但隨着他經歷過更多社會生活,自己的認知發展也發生許多變化之後,父親則從「英雄」變「狗熊」了

也就是要「跨越父親這座高山」,唯有如此纔可能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性。

而承認自己的侷限,乃至錯誤,經受住孩子對自己權威的挑戰,對父親都是巨大的挑戰。無法涵納孩子負面情緒的父親,可能會導致一個「無法反抗」的孩子,進而影響他對自我的身份認同。

《何以爲父》這本書中,提出了「足夠好的父親」這個概念。什麼足夠好的父親?弗洛姆也這樣說過:

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幫助孩子建立起獨立性,最終能夠獨立並脫離父親的權威。

而若一個人只發展了父親的良知,可能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一個成熟的人能夠達到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

而父職是如此沉重的挑戰,不知已經成爲父親的男性們是否有足夠的認識。

關於這一點,魯格·肇基在《父性》中毫不留情地指出:

「成年男性在內心有一種沒有被自然進化調和好的兩種同一性,一方面是父親,另一方面僅是一個作爲精子捐獻者的雄性。

和女性不同,男性宣告他沒有能力通過使自己完完全全、明明確確地成爲一個父親,來承擔一個統一的同一性。

換句(毫不留情的)話說,大部分男性都自然而然成爲一個精子捐獻者,而沒有學會做父親

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曾經歷父愛缺席的年輕男孩,在做父親後決定親手斬斷「父愛飢渴」的鏈條,從一件件陪伴孩子的小事做起,成爲「足夠好的父親」。

——穀雨星球本期福利——
我們整理了10部有關父親的高分電影
他們愛孩子的方式各有特色
或許我們會找到自己爸爸的影子

可以直接觀看的電影鏈接
點擊公衆號卡片
在「發消息」入口輸入「父親節」
即可獲得
我們是誰?
信息大爆炸下,我們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種莊稼一樣做好教育,做內卷時代下的長期主義者,用真實的內容緩解家長焦慮,並用有價值的項目助力青少年成長,讓升學、成長之路越走越亮。

#穀雨星球有關爸爸的故事:
  • 人生第一次做老爸,請照這10部暖心高分片子「卷」起來吧!

  • 養出“自雞娃”,我和爸爸兩年寫了600多封手寫信

  • 跟蹤哈佛窮小子的20年:決定人生的究竟是什麼?

    斯坦福媽媽@穀雨星球
    直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