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有 37 個讀者

我不知道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了進書行爲。之所以不叫買書,因爲我的書是源源不斷入庫的,就和進貨差不多。好書如江水,綿延不絕,不管是在辦公室還是書房,我的桌子都被書包圍着,我也被順勢包圍。
有紙書的時候我從不看電子書。隨手抽出一本,都是好書,大概率沒讀過。讀過再讀的,那就得是經典了。
上週六休息一天哪都沒去,把家裏幾個窗簾都換掉了,我把窗戶敞開,拉上兩層窗簾,白、蔚藍和沙漠一樣的棕,隨風搖擺,我坐在沙發上,風掀起窗簾,如同波浪從我身邊掠過,那個瞬間,我不知道是在面對沙漠還是海洋。還是讀書吧。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同樣的環境,不同的心情,感受完全不一樣。以不同的心境讀書,感受也會不一樣。
經常有人追問閱讀和寫作的意義,其實沒啥意義也挺好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嘛。不能因爲我們想問什麼,人生就必須有什麼。追問人生意義通常是一件非常自大的事,無非是要證明自己是配享生活的。如果你不是特別自戀,就會承認人生不需要意義,人生可能需要刻畫。
民謠歌手鍾立風寫過一本小書叫《像豔遇一樣憂傷》,其中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就有一個很好的「刻畫故事。
博爾赫斯出版了一本書,到了當年的年底,發現它的總銷量只有三十七本,他一點兒也沒有沮喪,反而覺得不錯,甚至他想找到買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爲他們垂顧此書而當面感謝。他認爲賣掉幾幹冊和一本沒賣掉是一碼事,“無限和零很難分清”。他說他不可能對幾千個讀者都有着具體的想象或印象,但這三十七個人——可是真實的大活人。“我意思是說他們每人都有着一張只屬於他自己特有的面孔,他自己的家庭;他住在某條特定的小街上—一因爲他的存在,那小街便似乎只屬於他的。”
鮑勃·迪倫也說過,爲五萬個人演奏和爲五十個人演奏是完全不同的,五萬人更像是一個簡單的角色,而五十個人卻能呈現出不同的個性,他們能表達出更清晰的訴求,你必須付出最大的才能去征服他們。
在我來看,這就是創作全部的意義。
我最早在公衆號寫作,每一篇也就幾十個閱讀,但時間長了,我差不多都知道是那些人在讀我的內容,那個狀態很像現在的墨問。我現在喜歡在墨問寫各種各樣的長短內容,發佈照片和音頻,我知道我在爲一個個具體而鮮活的讀者寫作,他們是我所知道的,真實的人,而非網絡 ID,會給我更真誠的反饋。
能有 37 個讀者,不也挺好嗎?
工具塑造人,媒介即信息。有墨問創作者說:思想在逐漸遠離。我們已經變成短視頻的伺服系統,並自願爲它充當繁衍工具。
我覺得,只要人還在記錄,思想就不會遠去。
今天我完成了「老池的 36 個具體工作方法」第 35 篇:五個 Why 原則,工作中我們怎麼問好爲什麼。這是倒數第二篇,還有最後一篇,隨後還會有些加餐。
創作這個專欄的同時我做一直做產品,二者相伴隨行,持續了五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了我的一個心願,有多少讀者呢?1862 個。無法免俗,爲了更多讀者,爲了湊個整數,這個專欄目前在限時特惠,從 99 ——> 69 元,歡迎試讀和訂閱。最後祝節日快樂,出行安全:)
節後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