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馬拉松對心臟的威脅:沒有無緣無故的猝死

由於心臟病突發,國內跑酷元老張磊的生命定格在39歲的夏天。視頻中看到他生前跑酷時活力四射的樣子,我們唏噓人生無常的同時,也更加意識到,任何運動過程中,保護心臟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對跑者來說,總擔心未來一件很小概率發生但後果很嚴重的事,跑馬時回不去家一定排在第一位。


從各個時期、國家的統計數據看,馬拉松猝死都是極爲罕見的事件。儘管如此,伴隨這項運動人口和比賽數量的激增,它又似乎是一種很難避免的悲劇。


世界六大滿貫、國內北上廣廈都背過猝死的人命。今年1月下旬的港馬,一位30歲的內地工程師在賽後等地鐵的站臺心臟驟停,成爲這項比賽自2006年創辦以來第6個沒有回成家的選手。



01.

原因意外又不意外



運動性猝死是指在運動中或後6小時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死亡,主要原因爲心臟性猝死。馬拉松運動本身不會導致猝死,就好比喫飯被噎住和食物本身沒有直接關係。大多數猝死是未知心臟疾病在不合理運動中被誘發後的結果。

其實從來都不存在無緣無故的猝死。比方說,如果你是一個不知道自己患有肥厚性心肌病或先天冠狀動脈畸形的年輕人,或是對體檢報告上動脈粥樣硬化指數滿不在乎的中年人,在缺乏訓練和比賽經驗的情況下,你都有可能在一場馬拉松的最後4公里遭遇心臟驟停。


▲今年年初香港馬拉松,一名年僅30歲的半程馬拉松項目參賽者,在完賽後返程途中,在香港地鐵天后站突然昏倒,送院搶救後不治身亡。

  
發病機制是這樣的:劇烈運動時體內代謝率加快,在心臟急需血液供氧時,心肌供血能力不足或冠狀動脈發生痙攣、栓塞,就會導致心肌缺血,持續30分鐘以上,心肌缺血性壞死或心梗就成爲一種必然,到死亡的時間最快可能只有不到5分鐘。

長期進行系統性訓練人羣的心臟,在一定範圍內被認爲能對運動量產生適應。但實際上,醫學上的“運動員心臟”並不代表高功能、高儲備的“大心臟”,相反,它被定義爲過度運動導致的心臟代償性結構改變,這種改變會降低心臟功能。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終身耐力運動與心肌纖維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鈣化、房顫發生率及主動脈擴張都有相關性。

一場馬拉松賽後,心肌損傷標誌物和心肌炎症指數的升高,提示心臟正在遭受傷害,但這種傷害往往是一過性的,一週內可修復。什麼時候損害不可逆?當心髒被經年累月的高強度訓練反覆摩擦,生命就有可能成爲過猶不及的代價。


02.

馬拉松猝死的性別差異



回想以往馬拉松猝死新聞,是不是很少聽到有這種事發生在女選手身上?

的確如此,馬拉松猝死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高發人羣以男性非職業選手爲主。1999-2023年日本馬拉松心臟驟停者中男性佔93.7%。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把自己跑死,這種性別差異源於男性潛在的心血管風險率高於女性。拋開運動不說,那些看上去很健康的40+中年男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隱形肥厚性心肌病本身就是他們最危險的殺手。女性在更年期前,體內荷爾蒙具有保護心臟的功能,患心臟病的風險比男性要低,而心搏驟停後的存活率也更高。

女人自身比男人“弱”的一些生理特點,其實也是間接的保護。女性心肌供血能力遠不如男性、對疲勞等身體不適的耐受性差,這也讓她們在參與運動時相對沒那麼能“克服困難”,在比賽中自我保護意識更強、量力而行。


03.

合理訓練 規避風險



美國心臟協會將跑步列爲最有益心臟健康的運動之一,其中強度和時間的控制至關重要。他們將普通成人運動量定爲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大衆跑者可根據這一標準量化跑步訓練。

合理安排訓練負荷是經驗跑者應該始終關心的問題,跑量增長過快容易導致疲勞和受傷,而跑量下降則會減少耐力、影響成績——如何在兩者間實現最佳平衡,着實考驗智慧。

▲離子通道病、心肌病和冠狀動脈病變與心臟猝死發生率的關係。請注意,離子通道病和心肌病都容易導致心律不齊(心律失常),這會導致心臟泵血效率低下。冠狀動脈病變容易導致“心臟病發作”(心臟供血不足)。圖片來自一項爲了確定哪些人有心臟猝死風險而針對無症狀運動員進行的心臟成像和壓力測試。


急慢性負荷比(Acute:Chronic Workload Ratio,ACWR)作爲管理訓練量的新工具,近年被廣泛應用。ACWR指上一週的跑步距離(急性負荷)和前四周平均跑步距離(慢性負荷)的比值。比值所在區間可用於評價最近一週的訓練負荷是否合理以及相應受傷風險。

例如前四周的跑步距離分別爲60、50、40、40公里,那麼上一週60公里與四周平均值47.5公里比值爲1.26。根據ACWR模型的區間,當0.8 < ACWR < 1.3,代表近期負荷量合理,受傷風險最小,由此便可評估出最近一週訓練量。

ACWR < 0.8,提示近期減量負荷,訓練量明顯不夠。ACWR > 1.5,提示運動員處於超負荷狀態,受傷概率最高。由於ACWR考慮了長期和短期負荷平衡問題,用它計算每週增量是目前比較科學並簡便易行的方法。在ACWR算法中,每週增加10%跑量在合理範圍,20%則是上限。

其實話說回來,訓練因人而異,每週都以某個比例增長跑量不應該被認作常態。動態調整跑量,這周多一點,下週少一點,關注自身對疲勞的感受,這對普通跑者更適合。跑馬更要量力而行,倉促跑好幾場,不如好好準備一場。

心率監測爲跑者提供了一個直接觀察心臟工作狀態的窗口,在合理的心率範圍內訓練意味着更高效的能量利用和更低的心臟風險。靜息心率容易被跑者忽略,晨起時的靜息心率是判斷身體運動後恢復程度的最直觀指標。


04.

組織的防線



保障賽事安全,來自組織的防線必不可少。既然大多數馬拉松猝死者都患有心臟疾病,那麼猝死的高危人羣應該被排除在參賽名單之外。這就需要賽事藉助醫療手段建立針對心血管系統的三級預防體系,賽前病史調查、賽前疾病篩查、賽中救援力量。國內已有馬拉松比賽開始要求選手賽前提供心率、血壓、心電圖檢查報告,這三項指標能夠以較低成本評估他們的心臟風險。

▲有跑者攜帶微型AED除顫儀參加了包括上海馬拉松在內的馬拉松和越野賽事。


心臟驟停的黃金搶救時間在4分鐘,設置急救跑者崗位和廣泛裝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是提高馬拉松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率的重要原因。心肺復甦術+AED培訓應該在跑者間廣泛推廣。

最後,免於恐懼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懼,當我們看清馬拉松可能對心臟甚至生命產生的威脅時,就能避免爲此付出代價。人與人之間個體差異是巨大的,看菜喫飯,量體裁衣,跑步是爲了更好地活着,讓心臟更有力而長久地跳動。願我們都能平安回家。  


本條內容創作團隊

作者:王正

編輯:櫧洲

設計:viuviu  製圖:東海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