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境惡化的焦慮無法改善現狀,一位作家開始呼籲行動力

當颱風山竹在南方肆虐,當颱風頻繁地北移;當都市人抱怨氣候災害給自己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當農民破產於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所有這些都會導致焦慮。

你是否想過自己能做點什麼來阻止可怕的災害繼續蔓延?

但是,《人類的明天》一書的作者席里爾·迪翁說:“我發現一個問題,我們越是告訴人們,我們現在面臨的困境有多可怕,越是告訴人們現在氣候變化有多可怕,人們會越焦慮,越少有人會想要採取行動來對抗氣候變化。”

《人類的明天》封面圖

《人類的明天》是一本關於人類危機的書。它試圖通過六位父母歷時五年,在法國、丹麥、芬蘭、比利時、印度、英國、美國、瑞士、瑞典和冰島十個國家探索更創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故事來感染讀者。他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在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態、經濟等問題時,我們還有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迪翁說:“人類最大的挑戰不是飢餓、貧窮,也不是可持續發展、和平、醫療、教育、經濟、自然資源……而是我們組織在一起去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2016 年,迪翁和搭檔法國著名影星梅拉妮·羅蘭共同拍攝了《人類的明天》同名紀錄片,並獲得了凱撒獎。

《紐約時報》評論此書時說:“當許許多多人不再抱有幻想,當政治家們再也提不出任何建議,這部正能量作品激發改變的渴望,點燃每個普通人的熱情和希望。”

《好萊塢報道》說:“任何想要參與、拯救地球卻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怎麼做的人,一定要看這部作品。即使那些不相信人類面臨重大危機的人也會被其中的妙思說服。”

在豆瓣上,《人類的明天》評分高達 9.3 分。有評論稱這是自己 2018 年讀到的最好的一本書。“麥田守望者”樂隊主唱蕭瑋說:“我一開始有點偏見,覺得無非是一個發達國家的人,一拍腦門寫了一點什麼理想化的東西,但實際上相當有趣,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9 月 16 日下午三時,由新經典文化舉辦的《我們需要不焦慮的明天》主題活動在清華大學新水利廳舉行。席里爾·迪翁談到自己寫這本書是受到了一項研究的啟發。該研究表明,在人類瞭解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更多的是用理性去分析和思考問題的,但是隻有當人們真正被感觸了、被感動了,他們才會採取行動。而想要人們受到觸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危機,而另外一種則是通過講述故事。

他一再重述書中的內容。法國施行可循環經濟運作模式的農場,哥本哈根的自行車熱,舊金山的“零浪費”理念,印度的農村民主方式和芬蘭的教育。

在最後的圓桌對談環節,當被主持人問及自己最焦慮的事情時,迪翁毫不猶豫地回憶起了自己在書的開頭所寫的——有一項名為《 2100 ,世界末日?》的研究表明,如果環境汙染、去土地化和土壤惡化,以及種族滅絕等問題持續下去,那我們人類將有一半人在 2100 年死亡——不過,他沒有為這個研究的客觀性作出說明。

題圖為《人類的明天》作者席里爾·迪翁。題圖和文中圖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