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726字,閱讀大約需要13分鐘

  • 1984年,總部位於比利時的英特布魯集團(百威集團前身)通過技術合作的方式進入中國——這家有着六百多年悠久歷史、國際知名的啤酒釀造商,決定讓自己和甦醒中的東方古國“同頻共振”。

  • 酒瓶裏的每一個氣泡,都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值得玩味的註腳。


文 | 吳軼凡‍‍‍‍‍‍‍‍‍‍‍‍‍‍‍‍‍‍

1984年的中國,彷彿一切都在甦醒。

王林達仍然記得那個夏天裏,父親喊他去買啤酒的情形。洛杉磯奧運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國人以全新的姿態站在世界面前。女排的決賽在中美之間進行,街坊們早早準備好了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王林達的父親,決定讓兒子去“弄”一些啤酒來助助興。

在那個萬物復甦的年代,一個“弄”字是購買緊俏物資的生動寫照。比如想要買到瓶裝啤酒,需要“特批”的酒票。飯館、食堂門口,則會出現季節性的“提桶排隊”場景,人們拿着暖壺、塑料桶等容器等待運送散啤的罐車,至於何時買上,全看緣分。

那一天,中國女排成功奪冠,而“跑斷了腿,還託了人”的王林達最終卻沒能在那個全國人民都想“喝一口”的日子裏,“弄”到啤酒。

而這個徐徐展開、熱鬧非凡的市場,也吸引了來自廣袤大陸另一端的目光。

1984年,總部位於比利時的英特布魯集團(百威集團前身)通過技術合作的方式進入中國——這家有着六百多年悠久歷史、國際知名的啤酒釀造商,決定讓自己和甦醒中的東方古國“同頻共振”。

與那個時代的諸多行業一樣,國際巨頭的進入,不啻爲一條“鯰魚”,不僅爲草莽中的中國啤酒行業帶來了新的生產力和思維方式,也爲中國啤酒日後與世界接軌,打開了新的局面。“請進來,走出去”的外向型思維,定下了未來40年間中國啤酒工業的基調,也恰是中國經濟騰飛、社會變遷的真實寫照。

歷史,總會在微小的日常中折射出光芒。

40年來,從憑票供應的散啤到五花八門的精釀啤酒;從搭配啤酒的花生榨菜,到煙燻的西班牙火腿;從林林總總的本土品牌到百威集團這樣的國際巨頭,啤酒從難得一見的奢侈品,變成了無數中國人的生活日常。

酒瓶裏的每一個氣泡,都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值得玩味的註腳。

1

中國啤酒40年:從城頭草莽到品質精釀

早在1978年,啤酒在中國還是稀罕物。類似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裏,一羣少年湧進北京莫斯科餐廳人手一杯啤酒的場景,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

資料顯示,中國當年的啤酒產量大約在40萬噸,以當時約10億人口計算,平均每個中國人可以大約分得0.4千克——相當於每人每年才喝一小罐。而根據在線的統計數據門戶Statista的數據,2022年全年,中國啤酒產量3604.05萬千升,排名世界第一,產量接近第二名美國的兩倍。

1978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近半個世紀的滄海桑田,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手中那杯小小啤酒,而這變遷也被這杯啤酒忠實地記錄着。

在剛過去的春節裏,王林達家裏擺滿了啤酒。有百威這樣的洋品牌,也有哈爾濱這樣生於本土的品牌,甚至還有一些他從未見過的啤酒——兒子告訴他這叫“精釀”。

位於上海張園門口的網紅打卡地鵝島精釀啤酒餐廳。

事實上,連續30年的產能擴張,讓中國的啤酒產量在2013年見了頂——這個行業與它背後的國家一樣,開始告別野蠻生長的發展模式,轉而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隨着消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對價格的敏感度開始減弱,品質、口味以及潮流成爲年輕人購買啤酒時的重要衡量標準。
據艾媒諮詢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酒類消費者年齡31-40歲的比例達49.78%,其次,18-30歲的消費羣體佔比39.13%。
市場消費屬性的改變,也催化了行業的高端化浪潮。而這場啤酒產業和生活方式的互動升級,或許可以追溯到1995年。
彼時,安海斯-布希集團(後被英博集團收購,成爲現在的百威集團)投資1.7億美元建立百威(武漢)國際啤酒有限公司,成爲當時中國運營狀況最成功的釀酒商之一,年產量25萬噸。
1998年的百威武漢工廠。
口感清爽,包裝鮮亮的百威啤酒,給了全中國年輕人別開生面的選擇。早在2001年,百威啤酒便已成爲中國啤酒市場舉足輕重的外資啤酒品牌,佔據中國高檔啤酒市場50%以上的份額。
“全球每消費4瓶啤酒,就有1瓶是在中國銷售的。”在百威集團全球首席執行官鄧明瀟先生看來,中國市場有着巨大的發展機會。在這片“大海般的市場”,中等收入人羣已超過4億人,而這對很早就開始高端化佈局的百威集團來說顯然是利好。
自1984年進入中國以來,百威集團僅2010年之後的在華投資額就已超300億元人民幣。如今,百威在中國擁有約30家啤酒廠,經營百威、哈爾濱啤酒、科羅娜、福佳、藍妹等五十多個品牌,與中國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我們的生意在中國,市場在中國,當經濟與消費雙雙增長,持續投資是必然的選擇。”鄧明瀟表示。

用福建本土特色原料釀造的059海岸線精釀公社。

2022年7月,百威亞太最大的精釀酒廠——莆田精釀啤酒工廠正式竣工投產,除生產全球知名的鵝島、拳擊貓等一線精釀品牌外,還成爲百威亞太結合福建文化特色打造本土精釀品牌的基地,並推出了以武夷山大紅袍、福建百香果等本土原料爲特色的059海岸線精釀品牌。
高端化儼然已成中國啤酒市場的大勢所趨,而浪潮的背後,更深刻的改變,也在發生。
2

獨樂樂與衆樂樂:啤酒工業的數字革命

在21世紀,中國的騰飛與數字革命的浪潮高度重合。啤酒作爲“三產聯動、五業同興”的產業,一頭連着農戶、農村、農業,追本溯源;另一頭則是製造、流通、消費,朝着未來的方向。
隨着工業4.0時代的到來,智能技術正成爲我國產業升級的關鍵,啤酒產業鏈也在不斷探索智能化、現代化的轉型之路,“互聯網+傳統行業”成了求變破局的“必答題”。

作爲行業的先行者,百威集團早在2012年起就加大機械化和自動化物流設備投入,近幾年更是加強對“未來工廠”的應用探索。

百威溫州工廠的無土過濾設備。
百威亞太在中國的首座綠色智能未來工廠——百威溫州工廠已打造數字化賦能、無土過濾技術、循環測試瓶系統(EBI)、全自動無損卷封檢測系統、自動化立體倉庫物流中心等五大核心“黑科技”。 
在這裏,中央控制室員工可實時監控所有設備的運行狀態並進行遠程操作;釀造動力車間的無土過濾技術是百威亞太首次採用的先進技術,免除硅藻土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物流中心還配備了百威亞太在中國的第一家自動化立體倉庫,實現了包材配送和成品酒出入庫的完全自動化,庫存準確度達到100%,還可實現黑燈作業。
眼下,智能化、現代化的設備、技術已覆蓋百威中國各個工廠的生產流程,不僅實現高效賦能,還降低工業的環境代價成本。百威集團在中國建設的第一家工廠——百威武漢工廠已建成全國工廠一體式控制中心,實現了100%可再生電力生產,併成功打造了百威亞太首家碳中和工廠。
數字化轉型已滲透到百威集團的每一個角落。
通過採用VPO工廠最優化管理檢測項目,百威集團利用全球250家釀造廠網絡,對比檢測公司在亞太各地釀造廠的生產率、啤酒質量與口味等指標。通過2020年上線的數字化B2B平臺——先鋒購(BEES),百威集團對全業務流程和場景進行數字化升級,幫助經銷商及中小商戶實現賣多量、拓多店、提效率、優服務的成果,與其分享數字化的紅利。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先鋒購在中國已擴展至超過260個城市,目前百威中國營業收入的70%都來自這一平臺。
從“獨樂樂”到“衆樂樂”,數字化的浪潮,正在革新古老的啤酒產業,而新的生態,也在遍地生長。
3

青檸、大麥和啤酒花:被啤酒重構的鄉村

廣袤的鄉村,同樣是中國啤酒工業裏,重要的一環。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指出,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產業的生命力,來自與時代的同頻共振。
中國酒業協會祕書長兼啤酒分會理事長何勇曾提到,目前幾大啤酒集團都在建自己的原料基地,原料本土化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類似的觀點,鄧明瀟也曾強調過——“啤酒是本地化的”。“本地”的一頭在城市,一頭在鄉村。
從2019年至今,百威中國先後在福建漳州、四川安嶽、江西吉水開展了針對荔枝、青檸和井岡山蜜柚的產業扶貧,從產品研發到酒伴CP,再到線下產業鏈改造,對種植端到消費端深度整合。
例如科羅娜的伴侶青檸,不再僅僅來自於越南或中國臺灣地區,也來自於有着“中國檸檬之都”美譽的四川安嶽。2019年,百威中國與安嶽縣正式開啓了“青檸鄉村振興項目”,通過投入資金、技術和設備,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基地,幫助當地貧困戶種植青檸,解決凍蟲害、低產、品質不穩等難題。達標的青檸果,則被放上百威亞太經銷商採購平臺,與科羅娜啤酒組合銷售,確保了果農的經濟利益。

百威中國青檸助農項目。

一個古老農業產業帶,開始了全方位的升級。除了培訓果農線上直播等銷售技巧外,百威中國還通過“科羅娜特選青檸”項目,藉助科羅娜品牌形象和營銷資源來進一步打造安嶽青檸的品牌形象。2023年,百威中國採用村企聯投的方式,成立了“科羅娜特選青檸公司”,以現代企業制度推動青檸產業的現代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截至2023年底,該項目已完成478畝地的幫扶工作,安嶽青檸的年產量已突破740噸,累計幫助農戶350多戶,畝均收入達到2019年改造前的4倍。

而科羅娜同樣受益匪淺——2019年,其西區經銷商中僅有約43%會同時銷售青檸,2022年這一比例擴大至100%。科羅娜啤酒2023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30%,其品牌力也在顯著提升。

多贏的背後,一條以啤酒爲紐帶的閉環助農產業鏈已然成形。城市裏新潮的啤酒文化,帶動起了遙遠鄉村的振興。一杯啤酒的生意之道,成了一方水土的破局之路。

百威亞太與江蘇農墾集團的國產啤麥基地。

事實上,早在二十多年前,百威集團便在甘肅開始了大麥育種工作,並於2012年與江蘇農墾集團在國產啤麥品種培育和麥芽生產等方面進行探索。2020年,雙方正式攜手,圍繞大麥育種、田間管理、麥芽生產、訂單農業等環節展開多方位的戰略合作,而參與簽約合作的當地農戶,也通過這一創新模式,獲得了多重經濟收益。

2021年,在上海郊區的金山區廊下鎮,百威集團又採用無土栽培技術培育另一大啤酒釀造原料——啤酒花,開啓了國內啤酒花無土栽培項目,爲綠色、智能化農業發展提供了新探索。
4

從2025到2040:釀造高質量的綠色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啤酒花農場是一個污水零排放的綠色農場。通過在現代智能玻璃溫室中採用椰糠、岩棉、啤酒糟等栽培基質實現啤酒花無土栽培,農場滿足啤酒花一系列苛刻環境要求的同時,也更大節約了水、土地等自然資源。

百威亞太位於上海金山區的室內啤酒花農場。

這是綠色低碳的時代背景下,啤酒工業與國家政策雙向奔赴的縮影。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峯”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而在此之前,百威集團在2018年便發佈了2025可持續發展目標,明確了在水資源管理、智慧農業、循環包裝、氣候行動四個方面的行動計劃,並於2021年發佈了更具雄心的抱負——2040年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全價值鏈淨零排放。

正如鄧明瀟反覆強調的,“啤酒是源自自然、包容、本土”的,沒有水、大麥、啤酒花等健康自然的原料,沒有健康繁榮的社區,就沒有可持續的啤酒生意。目前,百威集團在中國已建成三家碳中和工廠——百威武漢工廠、錦州工廠和佳木斯工廠。而他們在南寧的工廠,也實現了1.09升/1升的水耗,爲行業樹立了新標杆;台州工廠則實現無廢工廠……

百威錦州工廠及屋頂光伏板。

在啤酒產業鏈上,綠色的協同,正在不斷髮生。對於百威集團這樣的行業巨頭來說,在低碳賽道上早早“獨善其身”顯然還不夠,將目光投向整條價值鏈,乃至更廣闊的社會,既是責任,也是戰略。

目前,百威中國通過100+創新中心、設備供應商戰略聯盟(VSA)和供應商戰略聯盟(SSA)等平臺,不斷孵化創新解決方案,以綠色賦能產業鏈。比如,一個小小的易拉罐拉環,也會在整個產業掀起革新的風暴。百威亞太率先推出的“Can-to-Can”鋁罐閉環回收解決方案,一方面與鋁製易拉罐、鋁卷供應商攜手推動生產線廢罐再循環使用,至今已實現約6000噸廢鋁罐料的同級利用;另一方面,則與上游夥伴協作配合推出全供應鏈綠色減碳、清潔節能的“綠色罐”。

與此同時,百威亞太“淨零計劃”則爲供應商提供溫室氣體協議、碳中和新標準PAS2060等多方位培訓,2023年覆蓋整個價值鏈中約32%的碳排放足跡。2024年1月,百威亞太攜手供應商粵海永順泰(寶應)宣佈將於2024年正式成爲百威亞太供應商中首個“碳中和麥芽工廠”。

這只是整個啤酒工業的冰山一角——在技術的賦能下,“綠色”的時代浪潮,正在成爲中國啤酒工業的底色。

5

在中國,爲中國:啤酒與時代的同頻共振

啤酒,見證了近半個世紀裏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消費者眼中,啤酒正在成爲城市生活的文化標籤。

比如,2023年IBLAC(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期間,IBLAC攜手百威集團打造的首款定製化“上海啤酒”——玉蘭尋啤酒上海特釀款,別出心裁地以上海市花白玉蘭爲靈感,以啤酒承載對上海美好未來的致意與喝彩。

IBLAC攜手百威集團打造“上海啤酒”——玉蘭尋啤酒上海特釀款。

從釀造“好啤酒”到創造“美好生活”,啤酒製造商的角色,似乎正在變化。

比如在福建莆田,百威亞太正助力莆田打造世界啤酒之城,百威莆田精釀工廠與百威中國啤酒博物館工業旅遊形成互聯互動,用行動實踐二、三產創新融合。

上世紀40年代初的哈爾濱啤酒廠釀造車間。

在黑龍江哈爾濱,啤酒已成爲這座“冰城”的另一張名片——2023年7月,哈爾濱正式獲評“中國啤酒之都”!而這與哈爾濱啤酒密不可分。1900年,中國第一杯啤酒誕生於哈爾濱啤酒廠。近幾年,哈爾濱啤酒不僅通過先進技術賦能本地產業升級,更以啤酒工業帶動旅遊產業開拓“文旅+”新紀元。2014年,哈爾濱啤酒將城市百年進程和啤酒文化搬進哈爾濱啤酒博物館,打造中國規模最大的啤酒博物館、啤酒體驗館。哈爾濱則通過國際啤酒節,在縱橫的跨界聯合中,產生共振效應。“在哈爾濱,啤酒早已不止於餐桌,更成爲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百威中國東北事業部總裁俞亮說。

哈爾濱啤酒博物館。

一杯杯的啤酒,遠沒有看起來那麼“小”。“啤酒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巨大”,鄧明瀟提到,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2022年發佈的《啤酒全球經濟足跡》報告顯示,如果考慮到產業鏈因素,世界上每110個工作崗位中就有一個崗位直接或間接與啤酒業相關。

這或許也能解釋,爲何40年間,中國的啤酒,就如中國的經濟一樣狂飆突進。

“在中國、爲中國”,入華40年,百威集團受益於中國的飛速成長,也見證着時代的波瀾壯闊。百威亞太正在把古老的啤酒釀出更多中國味道。

時代釀造了啤酒,而啤酒,也將爲身處的時代,做出自己的註解。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