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雄起


特朗普正投身於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豪賭,其規模與膽識堪稱美國曆史之最。他意圖推翻美國現行的政治架構,剝奪傳統權貴階層的既得利益,摧毀根深蒂固的官僚體系,重寫美國的政治遊戲規則,並著手進行一場深遠的政治洗牌。在這場孤注一擲的較量中,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便兩次險遭暗殺。及至他入主白宮,甚至佩洛西斷言他難以活過四年任期,原因正是他觸動了美國各大利益集團的敏感神經。


特朗普這場政治博弈的結局,或將引領“美國再次偉大”;亦或使其步上前總統肯尼迪的後塵,甚至可能撕裂國家,導致美國的衰落。特朗普已著手對美國內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任命馬斯克與拉馬斯瓦米這兩位非傳統政治精英,執掌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門。


他們既不代表傳統的政治俱樂部,也不屬於老舊的建制派,而是決心顛覆遊戲規則、推動政治重組的新興力量,旨在使美國政府擺脫利益集團的桎梏,迴歸為人民服務的本真。拉馬斯瓦米更是語出驚人,提議關閉部分聯邦機構,包括聯邦調查局、教育部和核管理委員會,並計劃裁撤數千名聯邦僱員。



在民眾最為關切的非法移民問題上,據《NBC新聞》報道,特朗普團隊已緊鑼密鼓地籌備收緊移民政策的計劃。初步估算,一旦該計劃付諸實施,數十萬移民將面臨遣返的命運。


更有消息人士透露,那些達到服兵役年齡且被視為非法居留的中國公民,將成為首批遣返對象,理由是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據美媒報道,非法移民至美國的中國籍人數已從2022年的2.7萬激增至2024年的7.8萬。特朗普政府還計劃,若非法移民無法遣返或遭拒絕接收,則將其轉移至第三方國家,如危地馬拉。


正如【兵國大事】此前所言,那些背棄故土之人,無論身處何方,終難逃悲慘下場。任何國家,包括歐美,都不會對叛徒和逃離者抱有善意。他們手握世界上最珍貴的國籍,卻仍不滿足,直至身在他鄉才恍然醒悟“美國夢”的破滅,而彼時,歸途已斷。至於那些潛藏在國內的“殖人”與“內鬼”,更是令人憤慨!



特朗普在組建下屆美國政府的關鍵職位上的任命,同樣震驚世界。他提名曾在《福克斯新聞》擔任主持人的皮特·黑格塞斯為國防部長人選,此人不僅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還對五角大樓的現行體制與策略深感不滿,一旦上任,必將親自操刀推動美軍進一步反華。


據《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特朗普政府中的國土安全部部長一職,或將由克里斯蒂·諾姆擔任。她曾任南達科他州州長,持有強烈的反華立場,甚至荒謬地聲稱“中國有一個長達2000年的摧毀美國的計劃”,以此鼓吹中國威脅論,卻遭到美國網友的質疑:“美國從建國至今,歷史又有多久?”


此外,特朗普於13日宣佈了三項重要人事提名: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為國務卿、共和黨眾議員蓋茨為司法部長、前民主黨人加巴德為國家情報總監。美國媒體對此反響強烈,美聯社稱:“這些提名延續了特朗普的用人風格,即重用他信任的人來執行他的議程,而非選拔各領域經驗豐富的官員。蓋茨的提名尤為令人震驚。”


彭博社則認為,這些提名錶明,特朗普更看重忠誠度而非專業經驗。而《有線電視新聞網》則指出,赫格塞思、加巴德和蓋茨三人的職業背景、道德品質和專業經驗均令人質疑。


值得中國高度關注的,還有兩位關鍵人物。一是特朗普提名的下任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沃爾茲,同樣是一位對華鷹派人物。他主張立即結束烏克蘭和中東的衝突,以便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中國。此職位雖無需參議院確認,但特朗普可直接任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二是盧比奧,若論“反華”之堅決,他在美國幾乎無人能及。儘管他仍在中國的制裁名單上,但特朗普仍決定重用他,這無疑將使未來中美關係面臨更大挑戰,中國的外部環境或將更加嚴峻。



14日,俄外長拉夫羅夫在接受採訪時稱,無論美國誰當總統,俄羅斯都是美國的“大敵”,但特朗普可能會優先遏制中國。此前有美媒稱,為了離間中俄,特朗普甚至考慮在解決俄烏問題後解除對俄製裁,拉攏俄羅斯。這足以說明,在特朗普的眼中,中國已被置於“首位”。


然而,中國尚未表現出過分的擔憂,反倒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洲競爭力討論會上向全體歐盟國家發出警告:“特朗普將利用關稅策略迫使歐洲和中國經濟全面脫鉤,歐洲未來可能因特朗普的經濟政策而分裂,並同時陷入中美雙重貿易戰的困境,這是相當危險的。”


雖然特朗普上臺必將掀起中美貿易戰,但對歐洲也不會手下留情。特朗普的上臺並未嚇倒中國,反倒是歐洲先一步感到了恐慌。歐洲部分國家高度依賴美國,而另一部分則依賴中國。法國作為歐盟對華電動車加稅的主導國家,如今卻害怕貿易戰的到來,這無疑是莫大的諷刺。


馬克龍的警告實際上是在暗示歐盟必須做出選擇,無法同時應對中美兩國的經濟衝擊。隨後,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在柏林鋼鐵行業遊說活動中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他提醒歐盟特別是馮德萊恩需要警惕特朗普的政策。其實擺在歐盟面前的只有一條路,中歐經貿往來密切,我國的市場體量,美國根本取代不了,根本不可能補償給歐盟。



儘管特朗普正雄心勃勃地籌備新一輪行動,但他試圖推進的反華陰謀終將化為泡影!中國雖不結盟,但中國的朋友圈遍佈天下!


當前中美博弈的態勢錯綜複雜,美國矢志不渝地推行其所謂的“國際反華聯盟”策略,企圖通過全方位的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而中國則採取了一種更為靈活多變的策略,猶如針線般精準地穿插於國際縫隙之中,以“橫強”之姿巧妙應對。


首先,中俄之間的合作堪稱“橫強”合作的典範,兩國之間的合作空間無限廣闊。這種合作摒棄了傳統的結盟模式,開闢了一條國與國之間新型緊密合作的道路。中俄兩國雖不會形成類似北約的軍事同盟,但兩國間的高度信任使得它們在面對外部戰略壓力時能夠攜手並進,共同應對。面對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步步緊逼的態勢,中俄兩國更是同仇敵愾,共同面對這一壓力體。


其次,只要東盟保持穩定,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部署將難以施展。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美國若想在西太平洋地區,尤其是中國周邊插足,必須找到一個有力的支點。南海作為中國走向遠洋的重要門戶,一直是美國印太戰略試圖突破的關鍵。


然而,東盟的主要成員國如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等,都在不同場合對美國的對華極端政策表示了反對和抨擊。中國與東盟成功推進了南海行為宣言等重要協議的談判和實施,使得美國在東盟國家中的影響力大打折扣。目前,僅有菲律賓仍甘願充當美國的馬前卒,但其掀起的波瀾畢竟有限,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再者,中東地區已成為國際角力的焦點,更是美國的痛點所在。過去,中國對中東地區的涉足相對較少,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東作為中國主要的石油供應區,其地位愈發重要。因此,中國必須加強與這一地區的合作。中俄與伊朗已多次舉行海上聯合演習,同時,中國與阿富汗、沙特等國的合作也在不斷推進中。


相比之下,美國當前的國家戰略則是試圖從中東泥潭中抽身,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大國競爭中。然而,以色列卻試圖將美軍再次拖入中東戰場,為此不惜多次與伊朗發生衝突,使得美國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此外,中國對歐洲的政策是盡力爭取合作。儘管美歐之間存在共同的價值觀,但歐洲更看重的是自身的獨立性。中歐關係近期雖出現一些小波折,如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高額關稅等,但這並不完全是美國拉攏和施壓的結果。


從整體上看,歐盟內部並未形成反華的統一戰線。法國和德國等歐盟主導力量都強調過歐洲需要獨立的對華政策。中國充分尊重歐洲的獨立性,而美國則試圖將歐洲捆綁在其戰車上。因此,當中國具備趕超美國的實力後,歐洲將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在此背景下,中國對歐洲採取了區別對待的策略。



最後,美國的“後院”拉美地區也開始覺醒。拉美地區一直是美國視為禁臠的戰略方向。然而,在2024年秘魯召開的APEC會議上,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齊聚一堂,共商大計。日前,中國和秘魯高層以線上視頻方式共同出席了秘魯錢凱港開港儀式。這一標誌著中國在美國後院首次擁有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巨型港口和商業中轉基地。


錢凱港總價值高達270億美元,由中方控股,年吞吐量將達到一百萬集裝箱。這對於拉美地區來說,是一個擺脫美國商業控制的絕佳機會。更為深遠的是,中國可以藉助錢凱港作為商業中轉站,打通與拉美諸多國家的貿易通道,形成中國——拉美經濟圈,從而徹底讓拉美國家擺脫美國的經濟控制。


縱觀中國的全球外交佈局和走勢,不難發現,中國正在走一條西方國家難以理解的“農村包圍城市”之路。這是中國人的智慧所在。中國秉持互利共贏的合作原則,以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新模式與各國開展合作。無論貧富貴賤,中國都一視同仁地給予幫助和支持。正是這種獨特的外交理念和策略,使得中國在全球各大洲都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朋友圈”。


即使特朗普試圖搭建一個看似龐大的反華“草臺班子”,中國也無需畏懼。在這個大變局中,如果美國非要把中國視為對手,那麼中國必將成為一個合格的對手!至於特朗普上臺後對美國是福是禍,尚難定論。說不定,他真的會成為“川建國”同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