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往事| “蘭秀山”、“秀山”島名由來的猜想

秀山島,古稱蘭秀山,位於舟山羣島中部,龜山航道激流奔瀉,北望蓬萊仙境岱山島。青山灌門怒湍若沸,南眺海中瀛洲舟山島。東瀕煙波微茫山島竦峙的黃大洋,高鰲山、東劍山、吽唬山、佛頂山、黃揚尖、雷火地峯巒環繞;西臨懸山圍海宛如仙湖,大貓洋,長白、舟山、官山、大峧山、馬鞍山、峙中山首尾相銜。島形恰似一顆活力強勁的心臟,座綴搏跳於千荷星羅山海奇觀的舟山羣島地理座標中心。


秀山島及周邊,共有35個大小島組成秀山鄉,陸地面積23平方公里。秀山全島海岸線長40公里,多礁石、沙灘、泥塗,其中沙灘面積747畝。


秀山島從東北至南端曲折迤邐的岸線上,從小喉門、南沙頭到張網沙頭、小九子、桃子竹跳、九子、三礁,再綿延到吽唬、後沙洋最後達宮前,有名無名的沙灘共計十五餘處。盛夏時節,碧波金沙,雪浪鑲白,真有幾分“黃似金屑軟踏苔”的詩情畫意。而在秀山的東北石弄堂始,至海岙至北沿的大歡喜、小歡喜,特別是西邊的雙鸞、大潺頭至涼帽山、龍頭岙,再到莊山咀、小偷牛、小蘭山、大蘭山,折向西南箬跳,直至秀山極南畚斗岙一線,地處龜山航道及大貓洋、蘭山港沿岸,潮漲潮落間遍佈着大小海塗十幾處,可謂“鍾靈毓秀,泥沙雙絕!


秀山島歷史悠久,人文鼎盛。傳說,秀山是海上三仙山“瀛洲、蓬萊、方丈”三仙山之方丈島所在。《海洲十內》中記:“方丈在東海中心,……仙家數十萬,耕田種芝草,課記頃田,如種稻狀”。



秀山島人類居住史,大概可以前推到四、五千年前,可能與譽爲“海上河姆渡”的舟山馬岙史前文化同期。日月轉回,歲月更替,秀山兒郎素以聰明睿智博學多才勇於開拓銳意進取以聞名於舟嵊諸島東南沿海,流傳下諸如:“千古蘭秀總風流”、“長白女子秀山郎”、“滃洲十船九蘭秀”等享譽千古的美好傳說與佳話,令人肅然起敬心生嚮往!


據歷史記載,唐開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舟山始設翁山縣,岱山設蓬萊鄉,蘭秀即秀山島屬蓬萊鄉管轄 。


一說秀山島上的長壽禪院始建於後漢乾佑2年(公元949年)?


“後漢古剎”典出於元大德《昌國州圖志·敘祠·寺院》:“保安寺,在州東北金塘鄉之蘭山,漢乾佑二年建。


綜合州東北、蘭山等信息,雖然蘭秀山元時屬金塘鄉,並不能得出保安寺在秀山的結論。秀山或蘭秀山歷史上也沒有以“蘭山”爲名見於歷代各朝文獻史志。而且,據考證,元朝時的“蘭山”並非指秀山的蘭山,而極有可能是指岱山縣大長塗山。相對於在舟山本島北面的秀山,大長塗山似乎更合乎州東北的地理指向。


宋乾道《四明圖經.昌國》、宋寶慶《四明圖經.昌國縣誌》、元延祐《四明志》、明天啓《舟山志》、明《全浙兵制》均有過“秀山”、“蘭山”(疑爲大長塗山)記載。


宋元以前,未大規模圍築海塘時,爲秀山、小蘭山、大蘭山、大鸞子、小鸞子、洞口山、箬帽山等獨立海島。當然,這些島嶼古代叫什麼名,就難以考證了,也許與現名有出入。


明《兩浙海防類考續編》、明《全浙兵制》有“蘭秀山”記載 。


明末清初,大蘭山、小蘭山與秀山島連爲一體,名蘭秀山。如果康熙年間蘭秀山圖繪製基本正確的話,則大、小蘭山、箬帽山(現涼帽山)等已經與秀山連島成一體,名蘭秀山,簡稱或俗名秀山。


清康熙《定海縣誌》卷二:“蘭秀山……殆瀛洲海中孤秀獨絕者歟。”《八省沿海全圖》也有“蘭秀山”記載。


(圖爲清·康熙版《定海縣誌》中的古蘭秀山圖)


清宣統二年(1910)設蘭秀鄉。


民國《定海縣誌》有“秀山”記載。


1981年《中國海洋島嶼簡況》記載爲“秀山”。


有文獻或作者記敘:“秀山島最初由秀山和蘭山兩座島嶼組成,兩者之間被海水隔開。在清光緒年間,通過圍海造田工程,兩山相連,因此得名蘭秀山。隨後,隨着鳳凰山、洞口山、箬帽山等島嶼的納入,秀山島的名稱逐漸統一,成爲今天的秀山島。”


在下竊以爲可信度不高。或是作者根本未到秀山島實地勘察考證,屬人云亦云,乃反覆引用所致。蘭山分大蘭山、小蘭山。大蘭山,清初、中期肯定已與秀山連塘。鳳凰山,在秀山北部,該山本就是秀峯梅崗山巒祖脈的分脈,與島上衆山相連,何來納入一說?既然康熙年間蘭秀山圖中小蘭山已被築塘與秀山連爲一體,何來光緒年間納入秀山的一說?退一步講,假設光緒年間蘭山才與秀山相連,那也只能是小蘭山。


(圖爲清·光緒版《定海廳志》中所附蘭秀山圖)

另外,文獻顯示,乾隆三十年即公元1765年,在今小蘭山碼頭邊建“斯美亭”。如果小蘭山是光緒年間始連秀山,南北長百餘米,東西寬近百米之懸水小嶼,如果惟有零星漁人居棲,建設一座頗具規模帶有宗教信仰祭祀功能又兼帶客運作用的航渡埠頭,於情於理皆不能自圓其說,有悖常理。


上段所述,唐、宋、元時,已有關於“秀山”島的明確記錄,元末至明朝時亦有蘭秀山的稱謂。在康熙版、光緒版官府正規志書中均以“蘭秀山圖”來標示,至晚康熙年間就有蘭秀山稱謂,秀山島之名似乎早於蘭秀山。筆者揣測,蘭秀山或是秀山的一種藝術手法上變異的雅稱。或本名就是“蘭秀山”,溯其源實與秀山島盛產蘭花有關,因蘭而得名,有花方稱秀。


再從蘭山與秀山的島域面積對比,大、小蘭山,大蘭山縱橫均不過千米,小蘭山更小,約百餘米,根本不足與秀山島相提並論。


本人私下認爲,蘭秀山極有可能即爲秀山原名!這裏的“蘭”理所當然指秀山盛產的蘭花。而“秀”,並非指秀山,也不是指山清水秀,風光秀美。查閱百度,“秀”的本義一般認爲是穀類作物抽穗開花,由此引申指事物的精華。由“精華”又引申爲“靈秀”等。後多用爲引申義,指美麗、茂盛的事物。


故而“秀”應與“茂”意思相近,是指植物的生長狀態,當然,蘭秀的“秀”,專指蘭花,即開花,花繁茂之意。


明代袁宏道《入東林寺記》:“殿前藕池,耘爲稻畦,數年前忽秀白蓮一枝。”這裏的秀字指開花。


草木開花結籽意味着成長、成熟了。《後漢書·章帝八王傳贊》:“振振子孫,或秀或苗。”是說子孫中,有的只是一棵苗,沒有開花結果,就夭折了;有的已經開花結果,成長成熟了。


秀與花相關,而花在中國人的眼裏總是美好的事物。秀字就含有俊美、秀麗的意思。唐代韓愈在《送李願歸盤谷序》中說:“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這是稱讚李願外貌秀麗而又資質聰慧。秀字的這一含義也可用於物。《徐霞客遊記·遊天台山日記》說天台山“木秀石奇”。


穀類抽穗開花生在谷杆的頂部,由此又引申出“優異出衆”的意義。《管子·小匡》:“農之子常爲農,樸野而不匿。其秀才之能爲士者,則足賴也。”“秀才”指出類拔萃的人。後來“秀才”泛指讀書的人。


古人將“梅、蘭、竹、菊”喻爲花中四君子,是高潔、典雅、美德的象徵。蘭花風姿素雅,幽香清遠。其技葉飄逸俊芳綽約多姿;其花香高潔淡雅,沁人肺腑,自古倍受國人所推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養蘭、識蘭、賞蘭、繪蘭、寫蘭、賦蘭、喻蘭一直是文人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是知識份子風骨的的體現,是高雅文化的載體。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拙見。如果“蘭秀山”的地名出現晚於秀山,那麼秀山的“秀”又典出何處?那麼還是隻能這麼迎合理解:秀山島中北部中心位置,有秀峯,其高度僅次於最高峯梅峯。筆者認爲,古代,秀峯是包括梅峯、寺嶺(現名炮臺崗)、秀峯等秀山島中心位置諸山脈發之祖的總稱,梅峯、寺嶺等是以後才細分的,如梅峯因山間多產成片梅林得名。秀峯高峻清秀,傲視諸山,其周邊有桃灣、梅灣、柳灣、太陽灣、南浦裏岙、三招裏灣等深谷坑壑環繞依偎,溪水潺潺,澗流淙淙,秀山自古又多產蘭花,馨香飄溢,取“ 蘭谷幽香,秀水清漣”或取“蘭有秀兮菊有芳”之意,而得名“蘭秀”。大、小蘭山,只是名字上的巧合罷了。


而廣爲流傳的蘇東坡《送馮判官之昌國》一詩:
斬蛟將軍飛上天,十年海水生紅煙。
驚濤怒浪盡壁立,樓櫓萬艘屯戰船。
蘭山搖動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
……


“蘭山搖動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一句,廣爲流傳常被引用,經後人考證,其作者亦非宋代蘇軾,實爲元人張憲所作,其中“蘭山”指現岱山縣大長塗山。


而詩中“秀山”亦存疑,並不是說元代時秀山島還未得名,而有學者考證(也許僅是我個人意見)詩中“秀山”極有可能爲舟山本島東北近海螺門、北蟬海邊的梁橫山,而非實指秀山島,而是指一座作者在海中所望見的一座秀氣蘊藏風景優美拔海突兀而起的山島。結合大長塗山與秀山的位置,兩島雖能互見但角度過偏,幾乎接應於東西方向,並不能窺其全貌。而大長塗山在東北,梁橫山在西南,南北遙對。作者乘風破浪,揚帆馭舟於巨浪滔天,樓櫓萬艘的黃大洋之波濤洶湧間,萬傾翻卷,山島沉浮,北眺大長塗島浮滄臥際綿延悠長,南望梁橫山嵐雲藏峯重色濃墨,“搖動”、“舞”的詩意躍然,呼之欲出。(注:梁橫山面積1.74平方公里,四周岸崖陡峭,西南火銑頭崗最高,海拔185.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