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五朝元老高允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郡蓨縣(河北衡水景縣)人,北魏名臣,五朝元老。

      名聞於上。

      431年,魏世祖拓跋燾,徵召賢才,連舉了七個名字,說他們“皆賢俊之胄,冠冕州邦”,其中一個名字便是“渤海高允”,這個時候,高允42歲。(《資治通鑑·宋紀四》)

      仁心仁術。

      436年,魏樂平王丕率軍至略陽(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征討楊難當,“難當懼,請奉詔”,未動刀兵,事情便解決。諸將認爲:“不誅殺他們的統帥,就撤走軍隊,他們還會聚在一起爲亂。另外,大軍遠出,不實施劫掠,怎麼充實軍用、獎賞將士。”高允作爲參軍,向魏樂平王丕諫:“如果按諸將的說法那麼做,就會傷了他們決定接受教化的心,大軍一走,會亂的更快。”言簡意賅,展現了仁心仁術,意見被魏樂平王丕採納。(《資治通鑑·宋紀五》)

      直臣,智臣。

450年,61歲的高允,在魏世祖拓跋燾對“刻碑《國史》”事件盛怒之時,不避生死,寧攬罪於己,也不推責給崔浩。即便太子拓跋餘爲他辯解,說:“我私下問過高允,他說這些事都是崔浩乾的,”高允也不買賬,堅持說:“我的罪過就算是滅族,也不敢說假話。太子因爲我做過他較長時間的侍講,同情我,想爲我乞求一條生路,實際太子私下並沒有問過我,我也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不敢迷惑天聽。”魏世祖拓跋燾大大讚美了高允:“直哉!”在生死關頭,還能不避生死講真話,難得,竟免了高允的罪。(《資治通鑑·宋紀七》)

      那麼,高允,究竟是“直臣”,還是“智臣”?

      一日,太子對高允說:“人應當知道變化的原由。我那麼說是想讓你擺脫死罪,你既然聽出了端緒,卻又偏不按我說的來,把主上激怒成這樣,每想起這件事,我都心驚肉跳。”高允說:“歷史就是記錄人主善惡的,以作爲將來者的勸誡,也讓人主有一些敬畏和顧忌,進而制定舉措時能夠慎重。崔浩辜負了聖恩,以私慾埋沒了他的廉潔,以愛憎遮蔽了他的公直,這是崔浩的責任。至於書寫朝廷起居,言國家得失,這是歷史內容的主要部分,沒有多少不妥。我跟崔浩做的是同樣的事,死生榮辱,道理上不該有什麼差別,感謝太子給我再生機會的仁慈之心,但違背良心而獲得免罪,不是我的願望。”太子聽了很動容,高允退出來,對別人說:“我不按太子的引導來做,是害怕步翟黑子的後塵。” (《資治通鑑·宋紀七》)

      這裏所說翟黑子又是何許人?

      當初,遼東公翟黑子深受魏世祖拓跋燾的寵信,奉命到幷州辦差,私受了千匹布,事情敗露了。翟黑子向高允請教應對之策,問:“主上問我這件事,我是實話實說好,還是隱瞞真相好呢?”高允說:“你是主上身邊的寵臣,有罪首要是做到誠實,或許還能免罪,不應再因爲欺瞞而加重罪責。”翟黑子不聽,又去問崔覽、公孫質,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不如諱之,”別說真話。結果被殺!(《資治通鑑·宋紀七》)

      由此可見,高允不僅是“直哉”之臣,而且更是智臣。

      經此一事,高允的直名更加彰顯,好“直”是北魏朝的一大文化特色,但高允的直也是有技巧的。北魏高宗拓跋濬曾盛讚高允:“高允真忠臣,朕有過失,沒有不當面指出的,”但是有些過失不便被大家都聽到,高允也會選擇在私室進行規諫。(《資治通鑑·宋紀十》)

      高允因其直而受到北魏統治者的重用,更因其長壽,而能輔佐五朝。直到北魏孝文帝時期,還在爲朝廷效力。

      479年,90歲高齡的高允還參與了律令制定,而且,雖然年老,但是志識一點沒有衰弱。(《資治通鑑·齊紀一》)

      除直外,高允還崇尚仁恕簡靜,雖然處在尊貴的位置,但是還是按着貧寒樸素的樣子生活,在遇到“流離飢寒”時,他還會“傾家賑施”。(《資治通鑑·齊紀二》)

      高允去世七年之後,494年,爲解決社會矛盾,孝文帝以南伐爲名,將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