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宦官權勢很大,實際不過是北魏的後輩,但北魏宦官為何不出名

點擊藍字關注

並星標我們

南北朝太監


宮崎市定在《九品官人法研究》中說,唐朝宦官之禍實際來自北魏。但是一般人讀歷史書,卻看不到宦官在北魏政治舞臺的活躍。實際上,在北魏歷次大事中都活躍着宦官的身影。但他們的活躍,是受制於北魏宗室和外戚的。這種任用官宦的方式,被後世給繼承下來。


一、北魏皇帝對官僚的排斥


宦官是皇權的附屬品,北魏是少數民族政權,當他逐鹿中原後,部落酋長突然權力暴漲。但南北朝背景下,正是士族的勃發期,北方漢族士族壟斷地方,逼得中央只能與士族合作,共分權力。所以北魏建立初期,政權是由鮮卑部落出身的代北武人貴族和中原漢地士族共同瓜分。但如宮崎市定所說:“對天子而言,最希望出現的是官僚制度。官僚則僅僅作爲天子手足運作 ……漢人貴族(士族)則希望實行貴族制(門閥制度)”。


鮮卑貴族


在皇權獨裁的誘惑下,開國的道武帝拓跋珪鎮壓了在北魏建立中厥功至偉的宗室、部落貴族,引誘漢族士大夫出仕。他孫子太武帝則借國史之獄又鎮壓了以清河崔氏爲首的大批士族。於是乎,在內外皆空的情況下,宦官崛起了。


二、宦官的公開登場和氾濫


目前所見最早公開亮相的宦官,是北魏三代皇帝太武帝時期的仇洛齊,他擔任的官職叫“內都大官”,這是北魏獨有的司法官,類似大理寺。此官職自北魏二代皇帝明元帝開始設立,至孝文帝改革廢止,共出現了23人。仇洛齊是太武帝晚期最後一位內都大官,此時間正是太武帝處決崔浩等漢族士族之後。可見任用宦官就是在填補政治真空甚至進一步打壓漢族士族。


北魏太監


宦官公開崛起,真正開始於孝文帝時期。孝文帝前期,一直是祖母馮太后攝政,馮太后在史學家的評價中其實和慈禧一樣,只不過馮太后沒有賣國。憑藉馮太后的權勢,太后身邊的宦官雞犬升天。馮太后即利用宦官操縱朝政,但對宦官她也十分警惕“性嚴明,假有寵待,亦無所縱”。


三、孝文帝的改革


至孝文帝改革,明確給諸宦官官階,使得宦官如同朝臣一樣可以登堂入室。孝文帝改革一共進行了三次,但第二次的改革細則遺失,已經不可考,第三次改革是孝文帝晚年改革,實際運行於孝文帝之子宣武帝元恪時期。按照宮崎市定的說法,第一次改革被稱爲太和前令,第三次改革稱爲太和後令。前令中,官職分九品,九品再分正、從,正從之中還分上、中、下三等,共九品五十四階。


新華社模擬孝文帝改革


宦官的最高官職爲正二品上的中侍中,侍中在南北朝時期已經爲門下省長官,由於是宦官獨佔,所以侍中前還加上了“中”字,顯示官階爲宦官形式。其下有正三品上中常侍、中尹;從三品中中給事中;正四品中中黃門令;正五品上中謁者僕射、中黃門冗從僕射;正五品中中黃門;從五品中小黃門;從五品下中謁者;從六品上寺人。


在上門無寒門的南北朝,北朝亦以南朝爲樣板,建立了北朝的門閥品階。其中九品以上爲流內,九品之外的官員也有品階,稱爲蘊位、勳位,稱爲流外。這些流外諸官就是後世衙門小吏的前身。在前令中,正四品以上爲高階官,原本只有清流士大夫才能擔任的,而現在宦官也可擔任,可見北魏宦官權力之大。


南北朝士族


四、向地方滲透


除了佔據中央高位,北魏宦官在排擠地方土豪地主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魏以閹人爲外吏》中對此事有很精彩的論述,證明北魏確實以閹人爲封疆。


幽州,傳統漢人城市,自魏晉九品中正制以來,幽州中正官長期爲范陽盧氏、北平陽氏、范陽祖氏把持。直到北魏,地方大族壟斷選舉的情況纔出現了鬆動,宦官平季擔任幽州大中正,併兼攝燕、安、平、營諸州中正。除了中正官,宦官還能擔任地方刺史。後代學者經過考證,至少在並、定、冀、幽、濟、涇、華、瀛、懷等州,都有過宦官刺史的記載。尤其是作爲北魏統治核心的並、定、冀三州,更是宦官多次任職地。以冀州爲例,北魏自道武帝至孝武帝,刺史共45人,宦官有5人,這5人中又有4人是在孝文帝時期出任刺史的。


南北朝貴族


雖然是宦官,但這些人在歷史上的評價居然很高。如《魏書·閹宦傳》評價孝文帝時的宦官抱嶷,“職當機近,諸所奏議,必致抗直”,恪盡職守。宦官趙黑擔任定州刺史,“克己清儉”,有人行賄,他嚴詞痛斥,其後升爲選部尚書,掌握人事,趙黑“能自謹厲,當官任舉,頗能得人”。


五、政變中的宦官


雖然存在好宦官,但隨着北魏政局的腐化,宦官集團亦墮落下去。北魏以胡太后攝政爲界點,此後便衰敗下去。當時的地方封疆宦官,如白水太守楊範、瀛洲刺史王溫都無值得稱讚之處,因此趙翼斷言“朝政弛,則士大夫亦多貪縱,況此輩乎”。


南北朝皇帝和太監


北魏末年發生了一起轉折性事件——元叉政變,其與六鎮之亂互爲表裏,共同推動了北魏的滅亡。520年7月,宦官劉騰、宗室元叉與宗室元懌的矛盾,最終演變成政變。劉騰、元叉囚禁了胡太后。劉騰被提拔爲司空,和元叉分別執掌內廷、外朝,共計5年之久。二人執政加劇了中央腐化和政治敗壞,最終引起了523年破六韓拔陵領導的地方叛亂,此後演化爲六鎮之亂。元叉因平叛不利逐漸失勢。雖然破六韓拔陵和六鎮之亂最終都被平定,但中央反元叉派趁機剝奪了元叉權力,並將之誅殺。胡太后趁機再度攝政,並對已死去的劉騰施加奪爵、除官、開棺戮屍的懲罰。


文史君說


六鎮之亂被平定後,爾朱榮做大,又發動了河陰之變。他將胡太后、三歲幼帝及公卿大臣兩千餘人皆溺死於河陰,這些公卿中不乏胡太后的親信宦官,至此北魏宦官勢力遭到嚴重打擊,北魏進入到了權臣執政時代。隨後就是北魏分裂爲東魏、西魏,繼續由權臣執政。當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宦官勢力再度復興。其代表就是樊叔略。他本是北齊人,被施加腐刑,送入內廷,因氣度不凡被皇帝忌憚,壯志難酬,遂投奔北周。樊叔略在北周武帝滅齊過程中出了大力氣,“叔略部率精銳,每戰身先士卒”。滅亡北齊後,樊叔略負責治理北齊首都鄴城,作爲昔日敵人大本營,治理難度極大,但在樊叔略手中,“政爲當時第一”。北周營造洛陽時期,洛陽宮殿亦由樊叔略規劃設計。所以《隋書》將此人列在《循吏傳》中。樊叔略乃一宦官,不論是上戰場,還是經略地方、負責營造,皆有其身影,如此可見,北齊、北周的宦官勢力也是不容小覷。此後風雲變幻,北朝宦官制度和勢力基本上爲隋唐繼承下來,這也就是安史之亂後唐朝大肆提拔宦官的遠因。


參考文獻


姚立偉:《北魏宦官與皇權之關係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歡迎關注浩然文史的視頻號哦↓↓↓↓↓↓


長按二維碼讚賞支持(公衆號專用)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