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淑女步,素~”謎團揭曉:《慶餘年》都沒講的真相!

最近,“先秦淑女步”成了熱梗,引起不少廣大網友紛紛跟風二創。造出了各種惡搞玩梗視頻,“先秦淑女步”到底是什麼樣的?古人有哪些行走禮儀和規定呢?




PART . 01


“先秦淑女步”,什麼梗?



“先秦淑女步,素,步步有態度,素……"是一名搞笑幽默博主造出來的網絡梗。據說來源於熱播劇《慶餘年》第二季。劇裏,李承澤一出場就憑藉獨特的步伐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他在一衆手下的拱衛下,以昂首闊步但上半身基本保持不動的姿態走進了抱月樓。網友形容他走步的姿勢如同T臺走秀,並戲稱爲“先秦淑女步”。


相關話題一度衝上熱搜,劉端端本人也發微博重現了這種走路姿勢,並配文“二皇子先慶皇子步”,甚至還邀請廣大網友一同加入模仿大軍。就連《慶餘年》官方賬號都下場專門發了個走路片段合集做宣傳。


這不是先秦淑女步第一次出現了,在2011年播出的《甄嬛傳》中,就已經出現了先秦淑女步,富察貴人爲了討好皇上,特地學了這種“先秦淑女步”,安陵容還在旁專門解釋了這種步伐的特點,“行走時可以如弱柳扶風,十分婀娜”




PART . 02


古代真的有“先秦淑女步”?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古人早在秦漢以前就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行走禮儀”。
不過,對於“先秦淑女步”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據傳,這種步伐散發着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與輕盈,兼具輕、靈、巧的迷人魅力。結合先秦時期的服飾及史書的記載,我們得以窺見其中的韻味。在那個時代,深衣盛行,款式多樣,既有曲裾的婉約之美,又有直裾的簡潔大方。這些服飾元素不僅體現了先秦文化的獨特魅力,也爲現今的步伐演繹提供了豐富的靈感。

《莊子·田子方》有“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的說法,成語“亦步亦趨”就是由此衍生而來的。

依據古代典籍《禮記》的細膩描繪,我們可窺見宗廟之中行走禮儀的嚴謹與等級分明。地位尊崇的國君,其步履需沉穩而緩慢,每一步的足跡與前後步幾乎重疊一半,這被優雅地稱爲“接武”,象徵着其尊貴與威嚴。


而身份稍次的“大夫”,其行走速度則稍顯輕快,兩步之間足跡恰好相接,這種步伐被稱爲“繼武”,既不失莊重,又透露出一種從容。至於“士”,他們的步伐則更加迅疾,兩步之間可以留下一足的間隔,這樣的行走方式被稱作“中武”,彰顯着他們敏捷而果敢的精神風貌。每一步,都是對身份的尊重與展示,彰顯着古人對禮儀的嚴謹追求。


總結下來就是,地位越高的人,走路所邁的步子會更小,走得也越慢。先秦時期,“淑女”通常指的是身份貴重、德行出衆的女性。因此,她們大概率也需要保持小而輕的步伐,再配合服飾,就有輕盈的動感。


隨着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女性逐漸被裹上了一種束縛——纏足。長時間的束縛使得女性的雙腳變得纖細而窄小,這不僅讓她們行走時步履蹣跚,搖搖晃晃,更迫使她們只能以小碎步輕盈移動。


然而,從身體力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束縛的纏足卻造成了女性一種情形。在行走時,她們不得不挺胸翹臀,以維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姿態在視覺上展現出了比不纏足的女性更爲妖嬈的身體曲線。這是對女性身體的一種展現,是對女性堅韌與柔韌並存的不良體現。


因此,古人認爲這種走路形態更能凸顯女子的嬌弱、嫵媚。纏足後的腳被稱爲“金蓮”、“凌波微步”、“步步生蓮”等詞語都是對當時的女子走路姿態的描述。


近代學者辜鴻銘曾大肆頌揚過小足與性感之間的關係:“中國女子裹足之妙,正與洋婦高跟鞋一樣作用。女子纏足後,足部涼,下身弱,故立則亭亭,行則窈窕,體內血流至‘三寸’即倒流往上,故覺臀部肥滿,大增美觀。”


除了關注女子的步伐,讓我們再來看看男子的步伐是怎麼樣的。在很多關於古裝劇的討論中,我們也常常會聽到這個詞,會不會走四方步,已經成了衡量古裝劇演員儀態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


“四方步”其實是來源於戲劇的步法,在古代只存在於舞臺表演中。傳統四方步要求腰板挺直,抬腿亮靴,步伐適度,利落穩健;還會隨着角色的年齡變化,老年要慢抬快落,青年要快抬慢落,更符合人物特點。


老一輩古裝劇演員也是從戲曲中汲取靈感,覺得它很有氣勢,符合現代人對古代官員的想象。



古代禮儀中確實也對“官步”有明確要求。行走時,需要保持上半身的穩定,無論步速快慢,都能保持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


快速行走時顯得威嚴莊重,慢速行走時則顯得悠然自得。行走的稱法按快慢排序,大致是:步<行<趨<走<奔。


“步”是徐行,“行”是走路,“趨”是小步快走,“走”是咱們現在的跑,“奔”就是快跑 。


在古代,男子們爲了彰顯其步伐的穩重與從容,常常在腰間兩側精心佩帶玉佩。這些玉佩不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步伐的矯正器。當步伐不夠穩重時,玉佩便會隨之晃動,發出清脆的玉鳴,彷彿在提醒主人調整步伐。只有當步伐穩健,腿動身隨,玉佩纔會安靜地懸掛在腰間,彰顯出主人從容不迫、快慢合拍的君子風度。

正如賈誼在《新書·容經》中所言:“古者聖王居有法則,動有文章,位執戒輔,鳴玉以行。”這句話不僅描繪了古代聖王行走時的儀態,也揭示了玉佩在矯正步伐、彰顯身份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佩帶玉佩不僅是古代男子的一種時尚,更是他們追求君子風度、彰顯身份地位的一種方式。



爲了展現女子優雅的行爲舉止和嚴格的禮儀規範,她們會佩戴精美的步搖和玉禁步。如今,步搖已成爲古裝劇中衡量演員儀態的重要標杆。這種飾品因其獨特的垂珠設計,使得佩戴者每走一步,步搖便輕盈搖曳,彷彿爲女性的身姿增添了幾分婀娜與柔美,完美地展現了古代女子的風韻和氣質。


但如果晃動幅度太大、甚至是亂甩,就毫無美感可言了。玉禁步最初源於先秦時期的玉組佩,只有身份高貴的人才能配戴,它可以壓住裙邊,防止在行走的時候裙子散開。


明定陵出土的和田玉禁步


除了對體態和步伐要求外,古代在多人同行、在路上走哪一邊等方面也有明確的規定。




PART . 03


古代男女同行是犯罪?



在古代,共行的禮儀同樣嚴謹且講究。先秦時期,男女在行走上有着明確的界限,男子須靠右行走,而女子則需靠左,車輛則自道路中央穿梭而過。這種規矩在漢魏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違反者將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例如,王莽時期便明文規定:男女異路之制,違者將受象刑之罰。這一規定不僅體現了古代社會對男女有別、尊卑有序的嚴格要求,也展現了當時對於禮儀規範的重視和維護。


至於何爲“象刑”,學界目前說法不一。比較主流的說法認爲:“象刑”就是讓受刑者使用帶有某種特別象徵的“圖象”的衣物、器具,以此代替肉身刑罰,相對溫和,又能達到懲罰犯罪者和儆戒其他人的作用。


直到唐朝,這一規定才被打破。唐朝的“交通規則”是“來左去右”,不分男女,進城的走左邊,出城的走右邊。“左迎右送”的禮俗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到了宋代,《儀制令》成爲通行全國的交通規則。如果是在路上遇見了同性,要求也不少。《禮記》裏寫得明明白白:碰到和父親差不多年紀的,要跟在後頭,先請長輩上車、下車、進門、出門;遇到和兄長年紀相仿的,要走在旁邊稍後的位置;跟朋友走時要互相讓行;遇見老師,要快走上前,立正拱手......



PART . 04


到底在"素"什麼?



網友活學活用“先秦淑女步”,是一種網絡模仿行爲,既代表了古代中國淑女應有的優雅步伐,也被現代網友用來形容一種充滿態度和不內耗的生活方式。由於文字押韻,音樂魔性且節奏感強,網友紛紛跟風二創。

“先秦淑女步,素~步步有態度,素~寧可食無肉,素~不可居無竹,素……”博主“氧氣在巴厘島”在視頻裏邁着自信的步伐,用節奏魔性的BGM喊出“先秦淑女步,素~步步有態度,素~”,洗腦萬千網友,掀起模仿熱潮。


“氧氣在巴厘島”徹底帶火“先秦淑女步”,本人本科畢業於985高校電子科技大學,曾先後在華爲、阿里等企業工作過,精通英語和西班牙語,被派到海外工作10年,包括南美、非洲、中東、印度、東南亞等地區,也曾前往歐洲遊學,有人認爲,可能就是因爲本人跟尷尬魔性的“先秦淑女步”形成反差。


魔性傳播之下,多刷到幾次竟然聽上了癮,還能跟着節奏喊出來。“氧氣在巴厘島”還用“先秦淑女步,素~”的節奏來推廣帶貨。最近黃軒柳巖新片宣傳,就請來他宣傳。看看黃軒努力跟上步伐,努力的樣子,莫名有點好笑。但萬物皆可“素”背後,熱梗的破圈套路幾乎大都相似。



瞭解了先秦淑女步、四方步

你還知道古代有什麼步伐?

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綜選自:印客美學、方治江蘇等

“剛回家是寶貝,回家一週是累贅?”

144小時過境免籤,中國旅遊China travel 在國外火了!

放榜日:分數線背後的故事都有啥?
監製 | 徐娜 孔康康 主編 | 戶明方 

編輯丨李鈺庭 張茹潔(實習)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