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證終於辦下來了!沒想到籌備的過程,大M的“愛美”讓我陷入了沉思.….


週末前,我接到了一個好消息:英國簽證辦下來了!


算下來,約7個工作日,領館效率挺高的。順便也誇一下自己這個旅遊小達人,能力在線,以一己搞好出行6人資料,直接申報成功,省錢又省事。



目前看,想8月去國外逛逛,簽證機票等都來得及,感興趣的朋友不妨策劃一下。


最近爲了8月出行,我開始抓大M和小R一起規劃。比如:


喫飯時,全家一起看英國地理、歷史政治等介紹;有啥好喫?必去和小衆景點、交通優惠等視頻介紹;

讓娃們整理自己衣服、必帶物;

帶他們兌換外幣......


這背後滲透了一些小心思:


旅遊在我眼中,除了是放鬆和閒暇,真正讓我產生充盈收穫感的,是這一路的全體驗。


從想去某一個地方開始,那種期盼;到沿途打點準備,那種獨立探索感;再到目的地旅遊,那種深度沉浸感 ——這一路下來,我對目的地解鎖了多樣認知,有充分的參與感,這纔是我期待中的旅遊。


來到娃上,我也期待他們不要侷限自己是一個隨行人員,而是深度參與:


原來出行要做些什麼?

申請簽證體驗是怎樣?

出境過關規定?

各地風俗和學會尊重?.....


每一趟旅遊都是獨特的經歷,讓娃多參與和培養,能讓他們有獨立的處事能力,也更瞭解自己。


雖然倆娃小,能做的事不算多,但我都儘量讓他們力所能及地參與,帶着瞭解去踏入旅遊地。


說到這回旅遊,大M準備自己衣服,我瞄了一下她的裝備,發現這妞真的長大了!


她現在穿衣開始有自我風格,概括就是:颯、爽利、運動服。過去小女孩的粉紅粉紫都不愛了。



看着她挑夏裝,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大家對孩子的愛美,開放去到什麼程度呢?


最近很火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有兩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幕是方協文喊玫瑰不要穿裙子,換條褲子。還有一幕是姜總問玫瑰:你多久沒做指甲了?



它肯定不是真的在討論衣服和指甲,看過的姐妹都懂,它背後的隱喻是:母職的艱難、固化觀念、還有自我意識喚醒。


我覺得裏面很多場景都很真實。這在父輩母輩那一代,實在太常見了。哪怕我們這代,也不少見。


女性意識和處境的反思,是近十年纔開始興起的思潮。


別說女性意識,就說生活別的觀念,比如“金錢”,也是近一代才逐漸不戴有色眼光去看待。


過去很多人都羞於聊錢,彷彿這就意味勢利自私。


我剛畢業時看過不少金融理財書,其中有一本臺灣出的書《女生就是要有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很難和別人探討,因爲不少人都持迴避狀態。


一晃10多年,我越發覺得書中理念有道理。


普通人想從零開始,擁有比較不錯的生活,真的不容易。大部分都是奉獻多於獲得,屈服於各種評價體系。


早點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擁有一定經濟底氣,起碼敢於去做抉擇,也在面對職場PUA、羣體壓力時有一個判斷點。誰都沒有資格去指責。



現在00後整頓職場和生活,大衆對人生的態度都通透了很多。


10後還在我們手裏嗷嗷待哺,價值觀形成中,大家有想過給他們建立怎樣的觀念麼?


回到“娃愛美”這事,大家容忍度會多高呢?比如:


娃能打耳洞麼?能化妝麼?

娃該怎麼看待體重和減肥?

娃們穿衣搭配,能花多少?花多久?能接受奇裝異服麼?.....


這些問題,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思考過。反正娃逐步來到青春期,肯定有表現,甚至和父母有衝突。與其某天吵架後啞口無言,不如閒暇就多拷問內心呢~


大M越來越大,對於娃愛美這事,我是考慮過不少的。


之前在《太無奈了!竟然因爲我的外貌,遭遇職業生涯最難以解決的危機…》講過,我自己也愛美,它某種程度也是悅己的一種。


作爲過來人,我不認同掐斷娃的愛美需求。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是一生自信愉悅的心理基石。


我至今對前央視支持人董卿的一段分享印象很深:她在青春期受爸爸打壓,說土豆再美也是土豆!有照鏡子的功夫不如多學習!自卑感伴隨了她很久,小時候審美受到的創傷,花了一輩子去修復。


孩子自尊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四大維度的自我評價:外貌、社交、學業、體能,四項缺一不可。


忽略哪一塊,都很容易讓孩子在這個維度出現低自尊狀態。


更不談,一個人的外形特徵能判別性格傾向,這是感知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能帶來敏銳度。孩子審美的欠缺,就是會鈍感,最終會在社會上以更高代價學回來。


但是,過分愛美的確也容易迎合別人、甚至傷害身體。這個話題,我和大M有聊過,分享一下表達的態度:


美是愛慕自己,不是取悅他人


美和年齡無關,和腰圍無關,和妝容無關,和品牌無關。


美是獲得自信的來源,是熱愛生活的心態。美是一種珍視自己的信念,更是取悅自我的堅持。


不要因爲別人否定而放棄美,但也不要活在別人點贊中的美。



美是你的權利,我的包容度很高。


美有當下的時尚,也有恆久的審美。


我更喜歡後者,平日穿搭我都愛經典穿搭。


包括當初結婚,隊友送飾品,我也沒挑鑽戒或者金飾,反而挑了珍珠鏈。當時這屬於小衆審美,但我喜歡和覺得耐看。


過去非常多直播,相信大家都沒少看我的珍珠搭配。我的確很愛這種飾品。



這裏講個小故事:


我有一回在巴厘島旅遊,給自己買了一條很漂亮的珍珠項鍊,結果在公司老被人問:你今晚去喝喜酒麼?因爲我項鍊太亮眼了~


當時年輕,是有點羞澀不好意思,後來發現原來沒啥,性格也稍微成長了!


當然,這也是因爲過去珍珠項鍊款式單一,整串套脖子上是矚目了些,現在我家的配款都特別時尚精巧,和日常穿搭很容易融入,換句話講:我美商也提升了!


最近看《玫瑰的故事》,裏面有不少亮眼穿搭,我也會去做一些分析,找到更多適合自己風格的新搭配法。



這些經歷,我都有和大M分享,也做一下價值觀引導。


美是需要思考的,比如什麼階段,穿什麼美?誰可以定義?....這種“美商”可以從小就慢慢種下。


我也想傳達作爲父母的理解:他們追求什麼都行,我包容度很高,但也會有底線,後面會講講。


美,是一個綜合評價體。


年輕時,天然就很美了。隨着年紀增大,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美,就不只是五官,而是氣質、衣着、學識談吐、體型等的綜合體。


歲月是把殺豬刀,有些學生時代的校草,會變成油膩大叔。但也有五官不太漂亮的,在自律和風度加持下,中年煥發魅力。


所以,愛美,就不能只靠外表。它在不同階段,都有自己的內涵。想真正留住美,不是強行動臉裝嫩,而是增值自我、提升審美。


請珍惜你的身體和生命,一切不要過度。


我不妨礙娃們追求美,但要以不傷害健康和身體、理智追求爲原則。


比如,可以打耳洞,但不要隨便街頭處理,不講究衛生和規範。跑大醫院美容科處理,纔是合規。愛美也要講知識和科學,不要貪便宜,把無知當做酷。


還有給愛美騰挪多少費用?必須以自我能承受爲界限。


可以全花“愛美”上,我不干預,娃們覺得值得就好。但往往,愛美並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談不上絕對剛需。錢真全花光,就會有教訓和反思。


這種經歷很寶貴啊~自己領悟到的纔是自己的。


年輕時,用小代價去獲得人生一些大領悟,太值得了!


延伸出去:愛美要花多少時間?愛美和節儉怎麼平衡?.....我都會先表態,比如:


我認爲簡約整齊就好,天然就是美,不需要多修飾;

學化妝也可以啊,儘量專題化處理唄,每天花幾十分鐘多少是不行的;

多追求品質。好的品質持久經典,算下來每年沒花多少;

別全花,但千金難買心頭好,真的很喜歡是可以衝動幾下的.....


但是,他們想怎麼做,我都保持理解。好和不好,自己多體會。



娃大了,想法就多了。看着倆娃成長,我也在二次成長——


我回首梳理了自己這一路是怎麼成長的,想明白了很多事,彷彿又把自己養了一遍,哈哈。


我渴望給倆娃帶去心得和引導,但又保持了一種淡淡的距離:這是他們的人生,終歸有自己的決定和烙印。


大家對美又是怎麼看呢?歡迎分享哦!


週末愉快!


喜歡文章記得點贊、在看,不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