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一哥”!


以固收爲主的發展結構,是否能支撐公募基金繼續穩定資管“一哥”的地位?



30萬億!這是公募基金最新交出的成績單,又一次刷新了歷史新高。


根據中基協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底,國內公募基金資產淨值成功突破30萬億元,達到30.78萬億元,有史以來第一次站上30萬億元大關。


公募基金產品數量、總份額、總規模全部創新高。


其實在3月底,公募基金規模達到29.2萬億的時候,市場已有所預期,公募基金規模突破30萬億隻是時間的問題,但誰也沒想到在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就已經突破了。


不都在說市場不行了嘛?


結果,無論各種財富號多少基金經理的頁面被基民問候、無論發行市場怎麼喊着寒冬,事實就是2019年至2023年的五年時間裏,公募基金資產規模分別爲14.70萬億元、20.05萬億元、25.45萬億元、25.75萬億元以及27.27萬億元。


一路見漲,基金產品數量甚至一度接近12000只。



從增幅來看,4月份的單月份額增長4.84%,規模增長5.41%,相比年初這一數據更是達到10.51%和11.52%。


就說哪個行業能比?


即使銀行理財再牛,4月份產品存續規模爲28.42萬億元,環比增加2.34萬億元,增幅超過了8%,但一哥的寶座還是被公募基金穩穩地拿下。


往細了來看,這波無論是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都得益於監管。


4月8日,央行宣佈禁止“手工補息”。過去手工補息在銀行業普遍存在,通過各種形式爲一些客戶提供高息存款,一直到2023年,現金及存款始終都是銀行報表中增幅最明顯的產品類別。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佈的《2024年4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人民幣存款增加7.32萬億元,相較於第一季度的11.24萬億元,減少了3.92萬億元。


也就是說,4月單月存款減少近4萬億元,其中,居民存款大減1.85萬億元。


再加上權益市場今年來的機會始終不盡如人意,量化策略也接連遭遇整改,市場的資金最終還是流向了低風險的產品,銀行理財受益最多,當然公募基金的債基同樣分得不少好處。


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基金和QDII基金這五大類,規模分別達到3.18萬億元、3.72萬億元、6.14萬億元、13.43萬億元和0.48萬億元,相比較於3月底的數據來看,環比增長分別達到859億元、681億元、4649億元、9427億元、58億元。


尤其是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的規模,更是井噴式增長。


僅從份額上來看,貨幣基金4月單月份額增長7.7%,今年以來份額增長了近20%;債券型基金單月份額增長7.8%,今年以來份額增長了近14.36%,都創了歷史新高。


而權益類基金的規模,並沒有受到市場的影響,份額幾乎與3月底持平。


固收成爲公募突破30萬億的最大推手。


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了,以固收或者說低風險產品爲主的發展結構,是否能支撐公募基金繼續穩定一哥地位,或者說有持續增長的空間?


或許難度不小。


1、首先,從公司層面來看,固收型產品能提供的利潤遠低於權益類產品,尤其是監管再一次的降費之後,僅靠固收類產品是很難覆蓋公司的運營成本。


通過數據不難看到,權益類產品的增長態勢是有些乏力的,雖然4月份股票型基金單月份額增長達到了200億份,規模增長了800多億元,但基本都是由ETF產品構成,而混合型基金規模增長了680億,份額卻出現逾200億份的縮水。


這其實也代表了當下基金公司發展的現狀,兩條路就是固收和工具型ETF,權益產品的增長完全靠天,長期來看,公募基金甚至要變成第二個“銀行理財”。


但這並不是監管當年發放公募牌照的“初衷”,如果真的要以固收類產品來發展市場,當初的牌照就應該直接發給銀行!


2、雖然說這波固收類產品的爆發式增長得益於市場的“資產荒”,而且隨着目前三方財富接連爆雷、非標產品消退、私募行業嚴監管,底倉透明公開的公募產品無疑會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畢竟銀行存款的流失這纔開始,市場估計還有3-5萬億左右的額度將逐漸流入公募和理財產品。


另外,市場也都在傳監管要求保險資管停止向個人投資者銷售產品,這部分流出的資金恐怕會更多。


但要知道,固收類產品的核心客戶羣依然是機構,從公募基金的一季報不難看出,債券型基金近8成的投資者均爲機構,這點跟ETF也比較像,公募的工具化效應越來越明顯。


也正因爲如此,機構佔比高的產品也更容易大起大落。


舉幾個例子,5月24日國壽安保基金髮布公告稱,國壽安保安裕純債半年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5月23日發生大額贖回。


5月23日,摩根瑞欣利率債基金髮布公告稱,5月22日該基金髮生大額贖回。


此前,興銀基金、宏利基金、紅塔紅土基金、融通基金等超過20家機構,也發佈了類似提升債基淨值精度的公告。


而且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更加會關注季末、年末等關鍵性節點,我們不妨到6月底再來看公募基金的規模變化,屆時的結構變化恐怕會更有意思。


3、如果都變成固收領域的比拼,那麼基金經理的需求量將會大幅下降。


一個權益類基金經理管理的規模邊際是多少?在10年前可以說300億,這些年這一閾值逐漸被提到2000-3000億,但這仍是少數,大多數權益類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規模依然不大。


根據“券業星球”統計的數據顯示,整個行業有7000多位在任的公募基金經理,包括共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


其中,從事股票主動管理的有1000多位,而對比了2014年和2024年基金經理人均管理規模來看,無論是普通股票型基金還是混合型基金,基本都出現超過3成的縮水,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平衡混合型基金的人均管理規模甚至縮水47%和53%。


反而中長期純債基金、短債基金出現了超過5倍的增長。


也就是說,固收類產品的人均管理規模的邊際是會越來越大的。


所以公募基金未來按照這樣的發展態勢,還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基金經理嗎?

當然,並不是公募基金以固收爲發展重心是錯誤的,在目前這麼卷的市場下,能有任何一隻產品得到市場追捧都是不容易的。但不能忘記,主動管理能力始終是公募基金區別於銀行理財的最大關鍵。


現在權益類產品是很難做,市場不給力,不僅找不到α,連β都快消失了。但反過來想,如果能做出來的話,在固收類產品持續發力的同時,是否能有新的破局方式?


文:李滬生 | 智信研究公司基金研究主管







ziguanyun.com




資管雲  |  大金融 · 全業務 · 體系化

√ 獨創 市場-投行-資管-財富 知識樹

 金融實務課/考證/講座/金融數據庫

 累計服務20萬金融人/100+金融機構

🎁  限時福利

點擊領取,兌換任意免費課程




聯繫我們

Cathy-資管雲小祕書

產品諮詢 / 轉載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