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成績出爐,700分+上百人,卻被罵成篩子……



前幾天高考放榜,分數陸續出來了。

看完北京高考的高分以及考生分數分佈,我羨慕之餘,還有點震驚:


700分以上117人

690分以上354人

680分以上764人

650分以上3176人

600分以上達10787人


要知道,2024年北京全市高考考生總共才6.7萬


600分以上的人數,高達16%


很多網友在覺得“更卷”了的同時,我還看到了一些讓人不那麼舒服的聲音:


“北京試卷簡單多了,北京試卷減少50分,就是全國卷難度。”


“考分這麼虛。”



另外網傳今年的高考狀元是一位來自清華附的男生,裸分743,語文145,數學148,其他滿分。


這個分數,我真是做夢都不敢想暖暖可以考到。


很多網友也同我一樣,對此很是羨慕。


但部分網友的留言,讓人看得挺不是滋味:


“北京的743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來xx省考,可能達不到本科線。”



平心而論,北京這6.7萬考生,做的都是同一張卷子,能做到語文只扣5分,數學只扣2分的孩子,能有幾個呢?


“北京試卷太簡單”,“北京考生考400分清北隨便上”這樣的論調年年都有。



誠然,比起起其他省市的地獄模式,北京相對來說好點。


但說實話,作爲一個北京準初中生的媽媽,對暖暖6年後即將要面臨的高考,也並沒有大家所說的可以“躺贏”那麼輕鬆。



北京考生人數的確少,本科上線率高,“山河四省”等高考大省的孩子相比,確實是幸運的。

但在走到高考前,同樣要經過嚴苛的中考分流,同樣有小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學。

而未來要想考個好的211或985,恐怕也會越來越難。

這些年,塔尖的學生越來越多。


2023年,北京高考696分以上考生累計104人,690分以上累計221人,650分以上累計2754人,600分以上考生是10348人。

對比來看,2024年各高分段的人數都是多於2023年的。


想考到好的名次進入好的學校,未來恐怕只會更卷。


北京今年照舊採取了“高分盲盒”形式,高考成績前20名的學生名單不公佈。


在網傳的盲盒名單裏,海淀區佔了14名,遙遙領先,一騎絕塵。


海淀能夠一直保持領先的態勢,我想,除了學校、師資強大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裏聚集了來自全國頂尖的學霸、人才。


海淀家長很多都是清北、北師大這些頂尖名校出身,大部分都經歷了通過艱苦奮鬥去獲取成功的過程。


他們一路奮鬥積累的經驗與學識,既滋養了孩子,也成了北京“捲上層樓”的原因之一。


作爲一個北京媽媽,想到暖暖要面對的對手是如此的強勁,說壓力不大是假的。


作爲家長,誰不是這山望着那山高呢?能夠着本科線,誰不想夠一下重本線?能夠着重本線,誰不想衝一下211?


大家目標各不相同,但壓力卻都是實實在在的。



回到高考卷上。

北京考覈的知識點和難度,確實不如某些高考大省。


但作爲家長,仍然不敢掉以輕心。


因爲它考得很靈活,涉及知識面廣,且越來越趨向於考察知識點和實際生活的結合


以今年的高考英語卷爲例,它讓孩子介紹新中國成立75週年的發展成就。



難嗎?好像不難,把發展的成就羅列出來,能自圓其說就好了。


但再想想,真的不難嗎?


“新中國成立”怎麼寫?多的不說,就說要介紹高鐵的發展,“和諧號”“復興號”怎麼翻譯?


如果孩子平時沒有一定量的相關知識儲備,根本搞不懂、答不出。


這樣的試卷設計,其實就是新課標、教育改革的要求,更看重孩子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側重培養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和其他省市相比,北京對新課標的執行和實踐更早更迅速些。


再比如剛剛考完的中考,語文作文題其一便是選擇北京一處熟悉的地方寫一篇遊記:



英語的作文題其一也是介紹北京某個景點及參觀理由:



它們都帶着濃郁的中國元素,是新課標對文化意識培養要求的體現。


近年來北京中高考的考覈方向都是如此,



題目不再流於形式,而是有具體的輸出需求,這需要孩子平時花點功夫積累才能做好。


純理論的學習,對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幫助並不那麼大,但是當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就落到了實地。


“全國教育看北京”,未來,其他地區的教育改革應該也會跟上北京。


我覺得大家與其爭論北京卷的難易,更重要的是看到北京這些年在教育改革上做出的調整,並從中找到培養孩子的方法與方向。


埋頭苦學仍然是很多省市孩子唯一的路但在學習之外,如何拓寬孩子對生命的體驗,這也同樣重要



再說句掏心窩子的話,北京家長對孩子的培養,其實已經不僅僅是看成績了。

前幾天帶暖暖出門,車裏放着音樂《未名湖是個海洋》。

未名湖是個海洋

詩人都藏在水底

靈魂們都是一條魚

也會從水面躍起

未名湖是個海洋

鳥兒飛來這個地方

這裏是我的胸膛

這裏跳着我的心臟

......


聽完後暖暖問我:“還挺好聽的,這是什麼歌?”


我說:“這是你舅舅的同學許秋漢寫的。”


我哥哥是胡續冬,他曾在北大求學,生前亦在北大任教。


暖暖有點意外,“他們還搞這些呀?”


許秋漢是《博物雜誌》的總主編,“狐主任”張辰亮的老闆。


我告訴暖暖,這些人不管是在校時,還是畢業各自奔赴不同領域後,每年的未名詩歌節他們都會抽時間寫寫詩,寫寫歌,甚至有自己的樂隊。


只是“隨便”搞一下而已,卻搞出了專業的水平。


很多人會覺得好學生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但當我真正進入北師大、北大校園,每天跟他們朝夕相處以後,才明白學習好只是他們進入北大門檻的一個共性而已。


我告訴暖暖,這些人是我最羨慕的那種人。他們不僅學得好,還特別會玩,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才藝,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前段時間我帶暖暖去了人大附中訪校


人大附位列北京六小強,被雞娃圈稱爲“宇宙中心牛校”。


裏裏外外參觀了一圈後,我被震驚了: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人大附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一應俱全,還有專業的賽艇教室。



社團活動特別豐富,人大附甚至還有自己的社團文化節,他們的金帆藝術團交響樂表演,可以媲美專業表演。


不知道這是不是也顛覆了你對名校的認知?


北京很多名校,已經將學生的部分時間和精力遷移到了綜合能力培養上,學習可能只佔個人成績的2/3,其他的佔1/3。


這個理念其實已經很接軌國際了,G5、藤校等頂尖名校比例甚至更高,學習佔50%,其他的也佔50%。


但同時,很多傳統學校對孩子的培養理念仍然是,“除了把學習搞好,別的事情都不用管”。


我很爲這些依舊在傳統模式下培養起來的孩子感到惋惜。學會“玩”很重要,它可以讓孩子觸達更豐盈的人生,享受更多高級的樂趣。


這應該也是很多北京家長多元培養孩子,以及北京重視美育的原因,去年更是直接將體育納入了中考。



也因此,在看到北京高考高分新聞下都是對北京孩子的質疑時,我覺得很意外很遺憾。


當別人取得成就時,我們應該看到別人的優秀,努力學習別人身上的長處。


而不是看到別人的優秀,先去找他身上有沒有可以攻擊的缺點。


唯有如此,自身才能取得進步呀。


———— / END / ————
 你的在看,就是對我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