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基金公司股東深度介入管理,基金經理成了最尷尬的存在。


一場由股東方發起的“奪權大戰”,正在公募行業蔓延開來。


去年以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業績壓力陡增,多家基金公司內部矛盾不斷激化,股東對公司管理的深度介入,使得基金公司內部的權力天平開始劇烈搖晃。


管理層之間的明爭暗鬥,已從個別案例演變為行業共性問題,由股東方主導的管理權爭奪戰正在多家頭部機構上演。


圖片

新老“交鋒”


近期,一家頭部基金公司的人事變動,撕開了行業內鬥的冰山一角。


新任董事長從同業挖來一位“明星級”權益投資負責人,此人履歷亮眼,曾在多家機構擔任要職。


這場看似常規的人才引進,實則暗藏玄機——新負責人的到來,直接將公司內部劃分為兩大陣營:一邊是新任董事長及其“嫡系部隊”,另一邊則是原董事長時期留下的核心投研團隊。


為了穩固話語權,新董事長將投研大權交到新負責人手中,試圖以此“鎮住”原有團隊。


原管理層也並非坐以待斃,總經理此前主導的一款基金產品成功發行,募集過程中動用多方資源,正是其捍衛地位的有力回擊。


這場權力博弈之下,投研條線的核心成員人人自危,未來的人員變動,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無獨有偶,新老“交鋒”的一幕也曾在某銀行系基金公司上演過,只不過博弈的戰場從權益投資轉向了固收領域。


彼時,該基金公司新任總經理祭出“賽馬機制”,將原有固收團隊與全新招募的“固收+”、貨幣、短債團隊置於同場競技的擂臺。表面是擴充實力,實則是借團隊內卷完成管理層意志的滲透。


在ETF賽道被寡頭壟斷、權益市場持續震盪的當下,與其在紅海中搏殺,不如將固收長板鍛造為“破局重器”。通過組建平行團隊刺激內部競爭,既能規避直接撼動原有利益格局的風險,又能以“鯰魚效應”倒逼組織活性,悄然完成對資源分配權的重構。


兩家機構的權力更迭恰似行業轉型期的兩面鏡子:前者試圖以“嫡系部隊”顛覆舊秩序,後者借業務擴張之名行人員洗牌之實。


投研團隊則在頻繁的架構調整中,或主動或被動地捲入派系漩渦,最終難逃“鐵打的牌照,流水的將帥”這一行業鐵律。


圖片

不再“甩手掌櫃”


基金公司內鬥頻發,歸根結底是業績壓力下的利益重構。


近年來,行業競爭加劇,基金公司利潤因費率下降等因素持續承壓,股東們的“錢袋子”也隨之縮水。


以某證券公司為例,作為多家基金公司的重要股東,自身盈利受市場環境影響嚴重,對基金公司的業績要求自然水漲船高。


在這種背景下,股東們不再滿足於“甩手掌櫃”的角色,開始深度介入公司管理。


過去,股東對基金公司的管理大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今卻頻頻插手人事安排、業務決策。


這種轉變,在多家基金公司都有體現。


以某頭部基金公司為例,自去年審計駐場檢查查出不少問題後,公司股東開始加強對公司的“管控”。具體表現為,他們提拔了時任國際業務部的某基金經理擔任部門負責人。該負責人上任後,迅速將公司內與港股和海外投資相關的被動團隊整編至麾下,導致公司罕見地出現了“一家基金公司同時擁有兩個ETF團隊”的局面。


通常情況下,基金公司為避免資源內耗,會集中力量打造單一ETF團隊。然而,在這家公司,股東方通過“扶植嫡系”切割業務管轄權,實際上是將國際業務部轉化為制衡管理層的“獨立王國”。


該基金經理的火箭晉升,與其說是能力認可,不如視為股東意志的提線木偶;而管理層為守住話語權,不得不默許組織架構的畸形分裂。這種罕見的內部分裂,暴露了股東與管理層博弈的激烈程度。


正如某業內人士所言:“當一家公司旗下出現兩個ETF團隊時,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派系割據的遮羞布。”


事實上,股東深度介入公司管理的現象,不僅體現在業務團隊的調整上,還反映在公司高層權力架構的重塑中。例如某基金公司股東試圖通過直接委派新董事長,以打破總經理“一言堂”的局面。


需要客觀承認的是,作為一名投研出身的總經理,在公司成長階段確實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主動權益火爆的那些年,其憑藉對消費、醫藥等行業趨勢的前瞻把握,成功構建了具有市場影響力的產品矩陣,推動公司管理規模實現高速增長,在行業排名中穩居第一梯隊。


然而隨著市場環境的結構性轉變,其管理理念的侷限性逐漸顯現。


首先,過度強調投資風格統一性壓制了多元投資能力的培育,致使不同市場週期中缺乏風格互補的業績支撐點。


其次,面對近年宏觀環境的劇烈波動,管理層未能及時調整戰略方向,不僅陷入持續業績滑坡的困境,更戰略性錯過指數基金髮展的黃金窗口期,導致行業排名滑落。


在業內看來,這位總經理更像是個理想主義者,他以價值為核心的投資理念沒問題,但作為管理者追求風格的統一,對公司不一定是好事,不太能接受其他的投資理念,也讓公司在近年來的逆風局中付出代價。


為扭轉公司被動局面,股東方委派了一位在固收和衍生品領域深耕多年、投研經驗豐富的董事長。


這一人事安排對以權益類產品見長的這家公募基金公司具有雙重戰略意義:一方面,其專業背景將有效補強公司投研體系,推動業務與產品線多元化發展;更為關鍵的是,此舉旨在破解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深層矛盾——通過制衡原有管理層權力格局,改變總經理長期壟斷經營決策形成的“一言堂”局面。


圖片

基金經理:夾縫中的“犧牲品”?


在這場權力遊戲中,基金經理成了最尷尬的存在。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基金公司總經理等核心高管的變動,往往會對公司的投研方向和體系建設產生深遠影響。這些高管通常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其管理理念甚至會直接滲透到基金經理的具體操作層面。


這一點在某中型基金公司的案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該公司高管出於對客戶反饋的重視,對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進行頻繁干預——一旦基金出現較大回撤,高管便會要求基金經理“及時止損”、“調整方向”。


這種過度干預,不僅打亂了基金經理的投資節奏,也讓其倍感壓力。


最終,該基金經理選擇離開,公司其他基金經理也對此頗有怨言。


事實上,類似情況在基金行業屢見不鮮。前些年,甚至出現過基金公司管理層直接關閉基金經理交易權限的極端案例。


除了對基金經理投資層面產生影響外,基金公司總經理等核心高管的變動對於基金經理個人的發展影響更大。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的總經理或高管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管理思路和團隊建設需求,對公司的人事佈局進行調整。這可能涉及到基金經理的崗位調動、團隊成員的重新組合等。這種人事變動會打破原有的團隊合作模式和工作節奏,基金經理需要重新適應新的團隊環境和工作夥伴,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狀態和投資表現。


更為重要的是,新領導往往重用“自己人”,而“舊部”往往會受到排擠,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早些年,曾坐擁多名長期績優基金經理的基金公司,正是因為一次總經理的變動,繼任者開始追求規模效應,導致早期投研核心團隊成員相繼離開。


時至今日,這家基金公司再也沒能復現昔日的輝煌。


圖片

“宮鬥劇”背後


內鬥加劇、股東干預,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人才流失加劇。


去年,普通基金經理離職現象頻發,而今年,明星基金經理的離職潮似乎已初現端倪。


對於基金公司來說,明星基金經理的離去,不僅意味著投研實力的削弱,更可能引發客戶的信任危機。


與此同時,股東的深度介入也迫使基金公司加速轉型。


一家以主動權益見長的基金公司,因規模持續收縮,股東果斷更換管理層,並引入固收背景的高管,試圖通過業務轉型打開新局面。


但轉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如何平衡不同業務板塊的發展,如何在變革中留住核心人才,都是擺在基金公司面前的難題。


基金江湖的這場“宮鬥劇”,折射出行業在轉型期的陣痛與迷茫。


當股東的“指揮棒”與管理層的“決策權”激烈碰撞,當業績壓力與人才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基金公司能否在這場亂局中找到破局之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