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丨這份書單請查收!

04.23

開啓智慧之門

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

大傢最近有沒有讀書呢?


讀書是一個讓人變得遼闊的過程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

得到智慧啓迪

滋養浩然之氣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新的世界


以下是一份書單

快來看看有沒有喜歡的書吧~







《認識生態(第6版)》



本書是生態學的經典標杆之作,凝聚瞭作者20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引用瞭海量數據和文獻,將生態學的各個分支整閤在一起,全麵涵蓋瞭當代生態學的內容,形成係統的綜閤體係。共23章,分為六篇,從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係統到生物圈,逐層介紹各個生態學分支。








《守山》



這本書講述瞭作者肖林將自己的35年時光奉獻給白馬雪山的經曆。肖林是藏族人,肖林這個漢族名字是從“小李”這個簡單的稱呼演化來的,至於為什麼是小李,隻是因為他的父親在文革時給自己起瞭李新民的中文名,作者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為小李。







《增長的極限》



這本最初寫於1972年的經典之作,曾因論點“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引起激烈爭議。但是幾十年過去瞭,本書一版再版,人們也逐漸認識到其價值,低碳經濟、生態足跡正在走入人們的生活。
 在曆經三次改版後,本書更大的價值也正為人們所接受,即增長應被視為廣泛的,並不局限於地球和經濟,我們自身的心智、所從事的各類活動,如投資等,無不有此追求。而這些行為模式也有其可能的極限和過衝。至此,本書再次成為挑戰現有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的必讀之書,是係統思考方麵的典範之作。
 所有對未來、人類行為、思維方式保持開放心態的讀者,都不可錯過這本經典佳作。








《碳中和經濟學》



百年不遇的疫情引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氣候變化問題愈加受到重視。中國政府宣布在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這不僅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門協力,也需要國傢間加強閤作。那麼,中國實現碳達峰的峰值目標在什麼水平?實現碳中和將麵臨哪些睏難和挑戰?又會帶來哪些投資和發展機遇?政府、企業、個人如何做纔能實現雙碳目標?
為瞭迴答上述問題,本書從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麵,就中國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有效路徑、具體措施和影響進行瞭係統性分析。首先,總量方麵,2030年碳排放峰值在什麼水平?本書研究認為,峰值目標設定不宜過於剛性,而更適宜設定為一個區間,2030年中國淨碳排放峰值水平為99億~108億噸。其次,結構方麵,如何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本書在“綠色溢價”框架下,以八大高排放行業(能源、製造、交通運輸等)為重點分析對象,提齣瞭“碳中和之路=碳定價+技術進步+社會治理”的思路,以兼顧經濟增長與碳中和的目標。最後,路徑方麵,本書對綠色技術、綠色能源、綠色製造、綠色交通、綠色生活、綠色城市等領域的碳中和之路進行瞭有針對性的探討。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



本書是哈佛大學教授大衛•丹穆若什的80堂文學課,藉助80部世界文學經典來完成一趟環球旅行。讀者隨之探訪全球各地,與經典和現代文學對話,也與當地的風土、人物、城市和鄉野對話。《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為人類記憶建造瞭一座紙上宮殿,以危機時刻燃燈前行的人文力量,將讀者帶嚮更廣闊的世界。







《黑鐵時代》



本書是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J.M.庫切作品。“我想象,就像我現在所做的那樣,庫切坐在種族隔離的南非的床上,試圖想象一個白人可以做什麼,真正可以做什麼,以幫助結束白人至上主義暴力政權。我認為他所想到的所有睏難、矛盾和常常無力的想法都融入到瞭這本書中。太多的話無法寫下,太多的場景無法講述。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衰敗與反抗、罪惡與救贖的時代。”








《苦難輝煌》



20世紀在世界東方,最激動人心與震撼人心的,莫過於中華民族從百年沉淪到百年復興這一曆史命運的大落大起。在這一命運形成過程中,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産黨、聯共(布)與共産國際、日本昭和軍閥集團這四大力量,以中國大地為舞颱,發生瞭猛烈碰撞。震撼世界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韆裏長徵,正是這四股力量在中國大地思想衝突與實力較量的結果。隻有深入瞭解中國共産黨人走過的曆程,纔能深刻理解勝利的必然性。








《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這一概念的提齣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既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有助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能夠為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嚮。“以新質生産力開闢發展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人類邁嚮更加美好社會的製勝之道。







《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



《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共六章,依次為“有關紙的發明”“紙以前的書寫材料”“木簡和竹簡”“簡牘述說的書寫世界”“樓蘭齣土的文字資料——木和紙的並用”“由漢到晉——由簡牘到紙”。全書視角新奇獨特,從“書寫材料”的嬗變角度入手,圍繞漢晉前後書寫材料變遷的主綫,探究書寫材料及其所蘊涵的文書行政製度的發展變化,又以文書行政體係變化進而引申齣政治製度的演進。這種看似囿於簡牘又超越簡牘的探究方法,給讀者一種全新感受,使我們在瞭解書寫材料變遷的同時能夠清晰地觀察到漢晉前後中國行政體係的演進,這種探究方法,無疑為相關學者提供瞭具有啓迪意義的研究範式。


關於讀書

大傢有什麼想說的

趕緊在留言區暢所欲言吧~


來源:邵武融媒綜閤豆瓣讀書

編輯:李麗君

審核:繆順春 李婷

終審:陳一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