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記憶還沒有消散

       年輕的時候,總是喜歡往前看,因爲,前面有着無窮的想象發揮,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喜歡往後看,因爲,前面已經沒有了多少想象空間,更多的,是回顧曾經走過的路了。

       最近這些年,趁着記憶還沒有消散,我開始寫一些時評和回憶小作文,一開始,記憶是順暢的,有時寫到某一年某一事的時候,就會突然卡殼,倒不是忌諱什麼,因爲是寫給自己看,或是給圈裏朋友看的,沒想要擴大散播,但就是會覺得差了一點東西。

       那個時候的記憶還有,甚至一些片段仍很清晰,畢竟人的一生,有機會親歷的大事件不多,但是,這些記憶都是碎片的。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連前後順序都很混亂,那個時候年輕衝動,不會有想法記下每一天發生了什麼。只是後來,有了網絡和智能手機,有了微信微博朋友圈等,這也是後來我把它們,當作自己記錄生活一部分的原因之一。

       然而,散碎混亂甚至情緒化的記錄這些經歷似乎不妥,總想要找到一些資料幫助喚起回憶,卻發現找不到,只能止筆。現在,通過碎片化的回憶,留待以後,再把它串起來吧。

        最近,在喜瑪拉雅聽書,《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雖然其中難免有所節選和側重,但是,抗日戰爭發展的脈絡還是清晰的,也幫助我解答了很多疑問,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前前後後、大大小小有什麼可歌可泣的故事,爲什麼這樣,爲什麼那樣,很多曾經模糊以及被抗日神劇誤導的事情開始清晰起來,很多想不太明白的事情都有了線索。可以說,即便自己經歷過一件事,如果不能跳出來看,其實也不清楚具體發生了什麼。

       隨着時間的推移,歷史漸漸變成了文字,文字漸漸變成了概念,但概念也漸漸模糊了,歷史就是這樣被人們遺忘的。每個人也是這樣,都會有一段不該被自己遺忘的歷史,只有記錄下來,當你再次想起的時候,你或許就釋然了。

       雖然這樣,還是有很多空白,很多疑惑,還是無法下筆,或許只能等到更久的將來,才真正能夠寫一點什麼。

       歷史,是記憶,是存在,無論如何,既然曾經發生,那就永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