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絕版40年的經典,比《我的阿勒泰》還好看,唯一中文版來了……


《我的阿勒泰》刷屏了,堪稱最近的流量爆劇。

波光粼粼的湖泊,鬱鬱蔥蔥的森林,成羣結隊的駿馬和羊羣……如詩如畫的大自然氣息撲面而來。

看過的人都說這就是“賽博吸氧劇”

如果你認爲《我的阿勒泰》已經算是自然療愈的天花板了,那阿信就不得不拿出自家剛剛出爐,還冒着熱氣兒的重磅新書了!

它,可以說是《我的阿勒泰》這類“吸氧劇”的思想之源——《親生命性》

《親生命性》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新書鑑賞第一步,一般敢用極簡大詞兒做書名的,作者往往不一般。

《親生命性》的作者,屬於中信出版羣星璀璨的作者陣營中,極爲閃耀的那幾顆之一——愛德華·威爾遜

2021年以92歲高齡辭世,他被認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不僅是美國科學院院士,還是“社會生物學之父”。

在科學大爆炸、衆神雲集的20世紀,他曾被評爲“影響全美的25人之一”“世紀人物”

愛德華·威爾遜

他身上的標籤,隨便拎出幾個,都絕對堪稱“殿堂級”。


他提出島嶼生物地理學,奠定現代物種保護的理論基礎;創建“社會生物學”,引發學界與民衆的大討論;倡導“生物多樣性”概念,使其成爲影響全球的重要理念。


他被認爲是從亞里士多德、老普林尼,到培根、林奈、康德、梭羅的西方博物學道統的繼承人,達爾文之後最偉大的博物學家,被全球生物學家公認爲“達爾文的繼承人”。


嚴謹的學術研究之外,威爾遜也熱衷於自然寫作,文辭極美,兩次獲得世界圖書界的頂級獎項,普利策獎。


可以說,威爾遜早已不是一個生物學家,而是一個以生物學視角觀察世界的思想家


數十年來,愛德華·威爾遜的作品幾乎都被中國出版人們翻譯引進,中信出版就是其作品的最大出版方之一,至今已有《博物學家》《知識大融通》等7種。


這本《親生命性》,無疑是愛德華·威爾遜思想寶庫中的遺珠,英文版於1984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後就從未再版,中文讀者中更是極少知道這本書的存在,要看,就不得不硬着頭皮啃英文原著。


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這本不到300頁薄薄的小書,是一本絕對無法忽視的經典“鉅著”,是40年來唯一一版中文版。


威爾遜老爺子用極爲優美、富有詩意的散文,提出了著名的“親生命假說”,認爲我們對生命的天然親近感纔是人心的本質,正是這種親近生命的傾向,支撐着我們的生活方式,編織着我們的精神世界。


他說,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有理由去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世界,這等同於對人類心靈和人類自身的保護。


極少能有人在一本書中,能打通哲學、文學、科學、心靈等諸多壁壘,但《親生命性》就能,翻開它,只需看上一行,就能讓你身處都市叢林,心懷曠野!


公園20分鐘,班味兒能消失嗎?

親生命性 (Biophilia) 的概念在希臘語中被定義爲“對生命的熱愛”,它反映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本能需求

在《親生命性》中,愛德華·威爾遜指出,人類天生喜歡與其他生物在一起:“人類對自然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愛,這是一種本能和自然的動力,銘刻在我們的DNA中。

這個理論有助於解釋爲什麼人們更喜歡綠色場景而非城市場景,爲什麼養寵物的人更加快樂健康,以及爲什麼我們癡迷於接近可愛的生物。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證實了威爾遜的觀點。

從嬰幼兒時期開始,我們就會被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邊的其他有機體深深地吸引,把它們當作快樂的源泉。我們學會了如何分辨生命體和非生命體,會對生命體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就好似被燈光吸引的飛蛾。

我們尤其喜歡新奇的生命形態,以及生命的多樣性。

只要身旁有人說出了“地外生物”這個詞,我們馬上就會做起白日夢,想象着那些人類尚未發現的生命形態,把那些曾經吸引我們的先輩前往遙遠的海島和茂密的叢林去尋找的奇珍異獸拋諸腦後。

與此同時,有關“自然與健康之間聯繫”的大量研究也證實了接觸自然與改善認知功能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關聯的科學證據。

2004年,歐伯林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們開發了一種被稱爲“與自然的聯繫度量表”(簡稱CNS)的工具,用於確定一個人的親生命性。

CNS測試中的一些陳述包括:

我經常感到與周圍的自然世界融爲一體。
我將自然界視爲一個我所屬的社羣。
當我思考生活時,我會想象自己是一個更大生命循環過程的一部分。
我感到我與地球的歸屬感相等,就像地球也屬於我一樣。
我覺得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無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都分享着共同的“生命力量”。

近年來,心理學家進行了許多研究,探究了CNS測試得分與衡量幸福和福祉的成熟實驗之間的相關性。

在2014年,加拿大公共衛生機構的心理學家科林·卡帕爾迪(Colin Capaldi)及其同事們合併了30項此類研究,涉及超過8500名參與者。

心理學家發現了自然聯繫度與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之間的顯著關聯。卡帕爾迪和他的團隊得出結論稱:“自然聯繫度較高的個體往往更具有責任心、外向性、和善和開放性……自然聯繫度還與情緒和心理福祉相關。”

此外,森林對心靈恢復尤其有效。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醫生和學者提出了“森林浴”這一設想,旨在幫助人們舒緩解壓,改善身心健康。

東京日本醫科大學醫學教授李卿指出,我們約有93%的時間在室內度過。長期不接觸自然,人們會對生活產生負面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通過對數百名健康志願者進行研究,使用標準的心理測試評估情緒和焦慮,並將在森林中度過一天的人羣與另一個遠離森林的對照組人羣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在森林中度過一天後,對抗情緒、抑鬱和壓力顯著減少。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情緒量表和焦慮量表等心理測試上,我們身體內測得的可量化的化學物質也表明焦慮和壓力水平下降。

森林中富含的氧氣和負氧離子,能對人的身體起到舒緩、降壓、鎮靜的作用。此外,一種植物天然油脂“芬多精”的存在,可以讓我們提高身體免疫力,促進愉悅、改善睡眠。

可以說,經過數百年的演化,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已經對大自然產生了深深的依賴。

平時壓力再大,只需要抽出一小會的功夫和自然“親密接觸”,感受綠意盎然、鳥語花香,剎那間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全都煙消雲散,突然就會覺得“生活明朗、萬物可愛”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親生命性:人類與生俱來的傾向

那麼,人類這種對生命的親近,究竟從何而來呢?
在《親生命性》中,愛德華·威爾遜將目光追溯至遠古時代,試圖從人類的進化史中尋找答案。
在過去 200 萬年的大部分時間內,人類先是生活在非洲的稀樹草原上,之後又遷徙到了亞歐大陸的稀樹草原上—— 此類生境是面積廣闊、零星分佈有小樹林和孤樹的草原,與現在的草原保護區十分相似。
從身體上來看,人類早已習慣了居住在沒有天花板的草原和平原中,與植物生靈相伴
但從心理的角度來看,情況同樣也是這樣的嗎?人類的心理是不是同樣也更加喜歡草原生活,以至於我們可以認爲人類之所以會欣賞草原之美,是因爲對草原的喜愛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基因中?
以現代進化理論爲基礎,幾位學者爲親生命假說提供了相當的論據。
現代進化理論認爲,人類祖先所處的環境擁有三大關鍵特徵。
第一,草原環境擁有大量動物和植物資源,一方面可以爲人類提供適宜的食物來源,另一方面可以提供開闊的視野,足以在距離很遠的地方發現獵物和對手。
第二,草原的地形特徵對人類來說非常有利。
第三,湖泊與河流意味着魚類和其他豐富的食物資源。此外,由於人類的天敵大都無法通過深水區,湖岸、河邊成了天然的防禦屏障,可以讓我們的祖先免遭天敵的襲擾。
綜合三個因素來看:只要我們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那似乎我們就都會選擇樹木稀疏、地勢較高、臨近水體的開闊地
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傾向已經不再是狩獵採集生活艱苦的生存條件的產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美學標準,會促使人類進行藝術創作、景觀設計。
那些最有能力選擇居住場所的人,那些富貴之人,幾乎全都聚集到可以俯瞰湖泊、河流的高地,以及緊貼着大海的懸崖峭壁。他們會在這些地方修建宮殿、別墅、廟宇、企業度假場所。

心理學家發現,剛剛抵達陌生地方的人都有前往高塔或其他雄偉壯觀、在天際線上十分顯眼的建築物的傾向。
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衡量人類的親生命性到底有多麼強大。
想象你眼前是一個美麗而平靜的世界,這裏景色優美,食物充足。在這裏,你能夠獲得人類所能想象到的最極致的視覺享受。只不過,這個世界有一個缺憾—— 完全沒有生命的跡象。這是一個死氣沉沉的世界。
花園裏的植被全都是人造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根草都是由大師級的工匠剪制上色的塑料工藝品。這裏幾乎萬籟俱寂,能夠打破寂靜的只有瀑布時斷時續的流水聲,以及偶爾有風吹過時塑料樹發出的沙沙聲。
哪怕這個世界再精緻、再輝煌,但沒有最關鍵的東西——生命,那麼對於人類來說,這裏無異於地獄。
隨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人類這種強烈的親生命性從對生境的選擇轉移到了城市建設,親生命性設計正是實踐之一。
親生命性設計不僅僅是擺上一些花盆綠植,或者使用低碳環保的建築技術,而是依據當地的環境特點進行選材,經過少量加工,這些材料可以反映出當地的地理環境以及生態系統,進而激發人們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
森林工廠、森林別墅等建築,都完美地踐行了“親生命”理念,將建築和其所在區域之間的界限模糊化,抑制了“人工”感,宣揚了開放自由的觀念,使建築和自然融爲了一體。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我們與自然共享同一片土地

我們對自然是如此依賴,但技術的車輪滾滾碾過,卻對生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隨着技術不斷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欲在不斷膨脹。
然而,爲人類像掠奪者那樣相互傷害、破壞環境的行爲方式辯護的理論雖然大行其道,實際上卻只是荒誕的誤解,不僅已經過時,還極不可靠,會造成巨大的破壞。
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在之後的 20 年間有可能會達到對我們後代的未來造成毀滅性危害的程度。遭受到滅絕威脅的除了鳥類、哺乳動物,還有那些個頭要小得多的物種,比如苔蘚、昆蟲、鰷魚。
愛德華·威爾遜估計,在他寫作時全球每年有1000個物種滅絕,而熱帶的森林及其他關鍵生境遭到破壞則是造成物種滅絕的最主要原因。
到了20世紀90年代,每年將有不少於1萬個物種滅絕(也就是每個小時都會有一個物種滅絕)。照這樣的推算,在此後的30年間,全球會有整整100萬個物種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
在我們存活的這短短幾十年間,人類將會遭受無可比擬的損失,這樣的破壞效果甚至比隕石撞擊地球更甚。
在《親生命性》中,愛德華·威爾遜針對我們面臨的問題發出了呼籲:我們要將其他物種和環境作爲一個整體,獲得同樣的保護
在意識到自然對我們的重要性之後,人類需要學會珍視和保護生命,這是現在刻不容緩的事情。
我們之所以是人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我們與其他有機體的特殊關係。其他有機體不僅提供了催生出人類心靈的基體,也永遠都是心靈的紮根之處,能夠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對挑戰和自由的追求。
我們越是把心靈本身當作關注的焦點去探索,越是把心靈當作維持生命的器官,就越是能從純理性的角度出發,讓自己變得更加敬畏生命。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
前往公園、與樹相擁,這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好似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裏,我們都有一種天然的想要與自然接觸的慾望。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中,我們很容易忽視與自然接觸的重要性。
當我們沉浸在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的寧靜與美好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內心會得到極大的放鬆和滿足。
因此,不妨時常出去走走,感受微風、陽光和綠意盎然、鳥語花香
中信出版
愛德華·威爾遜系列作品

2024年最新出版《親生命性》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愛德華·威爾遜親筆自傳
“生物多樣性”主題的重要參考讀物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威爾遜生前最後一部作品被稱爲“冠頂明珠”之作

認識螞蟻的領航之作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愛德華·威爾遜代表作品
《知識大融通》:21世紀知識革命奠基性鉅著
《繽紛的生命》: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壯麗續篇
《生命的未來》:我們時代的《瓦爾登湖》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20封書信的忠告

來自愛德華·威爾遜的成長故事

60年的治學育人的經驗

中國的年輕學子們應當聽取的前輩經驗之談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一幅關於進化的全新圖景
上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分叉之地
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文化與人性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阿信又要搞新事情啦
歡迎掃碼填寫問卷
pick 20位讀者送書

-End-
2024.6.6
編輯:楚旂 | 審覈:Yoyo
掃碼報名

「在看」,給阿信加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