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佩戴“銀手鐲”,能吸出體內的毒素?銀手鐲為什麼會變黑?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吧

長期佩戴“銀手鐲”,能吸出體內的毒素?銀手鐲爲什麼會變黑?

李阿姨最近可真有點煩,她手上那隻銀手鐲,原本閃閃發亮,可這段時間卻漸漸變得黯淡無光,甚至出現了黑色的斑點

這手鐲可是她女兒特意爲她挑選的,她一直都很喜歡,每天都戴着,連洗澡都不願意摘下來。

現在手鐲變黑了,李阿姨心裏特別糾結,開始胡思亂想:“難道是我身體裏的毒素太多了,被手鐲給吸出來了?





一想到這,她心裏就犯嘀咕,甚至有點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

銀手鐲作爲傳統的保健飾品,在中老年人中頗受歡迎。

然而,銀手鐲變黑真的是體內毒素被排出了嗎?這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科學原理?



關注重慶焦點   關愛健康生活





















01

銀飾變黑,是吸取了身體的毒素嗎?

銀飾變黑在許多人中是一個常見現象,它並不是一個單一原因可以解釋的結果。

銀是一種活躍的金屬,容易與外界元素髮生反應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銀與空氣中的硫化物反應,形成氧化銀,導致表面出現黑色。





這種化學反應是自然且普遍的,特別是在空氣污染較嚴重的環境中,銀飾變黑的速度會加快

其次,人體的汗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硫,當銀飾長時間與皮膚接觸,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或進行體力勞動時,汗液中的硫與銀反應,也會使銀飾變黑。

此外,許多日常使用的護膚品、化妝品或是洗浴產品中含有硫的成分,這些產品的殘留物如果接觸到銀飾,同樣可以引起變色。

還有可能是銀手鐲本身存在質量問題,市場上存在一些非純銀的產品,這些產品可能外表看起來與真銀沒什麼差別。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表面的銀層可能會磨損,暴露出下層的其他材料,這些材料可能會因爲氧化或其他化學反應而變黑。

02

爲什麼有些人的銀飾不會變黑?

銀飾是否變黑,除了外部環境和化學反應外,還與個人的使用習慣和生理特點有關。

一些銀飾廠商爲了減少顧客的抱怨,會在銀飾表面添加一層保護劑

這種保護劑可以有效阻擋銀與空氣中的硫化物接觸,延緩銀飾變黑的速度





這種保護層的持久性通常取決於銀飾的佩戴頻率及保護劑的質量,通常情況下可以維持幾年不變色。

此外,個人的汗液成分也會影響銀飾變色的程度,汗水中硫的含量因人而異,有些人汗液中硫含量較高,這類人羣的銀飾更容易變黑。

同樣,佩戴習慣也是一個因素,頻繁佩戴並在沒有適當清潔的情況下參與體力活動的人,銀飾可能更容易變黑。

03

銀手鐲變黑的處理方法

對於銀飾變黑,有幾種簡單的家庭清潔方法可以嘗試,幫助恢復其光澤。


1、鋁箔/錫箔還原法

這是一種化學反應的過程,可以將銀飾表面的硫化銀還原爲銀,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在一個小碗中放入熱水,加入一大勺鹽和幾片鋁箔或錫箔。

2.將變黑的銀飾浸入其中,確保銀飾接觸到鋁箔。

3.稍等幾分鐘,你會看到銀飾的黑色逐漸減淡,恢復光澤。

4.取出銀飾後用清水沖洗乾淨,用軟布擦乾即可。






2、使用碳酸飲料
碳酸飲料中的酸性成分可以幫助溶解銀飾表面的硫化銀
將銀飾放入一碗可樂中,大約30分鐘後取出,然後用軟毛刷輕輕刷洗,最後用清水沖洗並擦乾。

3、物理拋光法

塗上少量牙膏,用軟布或軟毛刷輕輕在銀飾上摩擦,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這種方法適合於處理銀飾表面的輕微變色,但需要注意的是,牙膏中不應該含有磨砂顆粒,避免刮傷銀飾表面





04

5種首飾真的要小心,戴多了可能傷身



1、能量石

市場上經常宣傳能量石具有治療和淨化作用,但這些說法大多缺乏科學依據

部分能量石可能來源不明,沒有經過嚴格檢測,甚至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質,長期接觸可能對健康不利。






2、仿真飾品

這些仿真飾品通常由銅合金、鉛合金等材料製成,價格便宜。

爲了提高外觀的亮度和吸引力,一些仿真飾品可能會在表面塗有大量的鉛、鎳、鎘等有害重金屬,這些元素長期積累在體內可能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


3、雞母珠

儘管完整的雞母珠本身無毒,但在加工成飾品的過程中,如果破損,可能會釋放出內含的雞母珠毒蛋白

這是一種具有劇毒的物質,可能引起呼吸困難、發燒、噁心等症狀。






4、染色瑪瑙

市場上常見的色澤鮮豔的瑪瑙大多是通過人工染色處理的。

這一過程可能使用含重金屬的染料,長期接觸可能對人體造成重金屬污染,影響肝腎功能和中樞神經系統


5、硃砂

硃砂是含硫化汞的礦物,汞是一種有毒重金屬,可以通過皮膚吸收。

長期接觸硃砂可能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肝腎功能受損,甚至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瞭解了銀手鐲變黑的真正原因後,李阿姨終於明白了這並不是體內毒素被排出的表現,她按照推薦的方法處理了手鐲,很快就恢復了其光澤。

這次經歷讓李阿姨對養生有了更科學的認識,也讓她更加珍惜這份來自女兒的禮物。

大家在選擇和佩戴首飾時一定要謹慎,用科學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傳言和誤解。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珍愛自己的身體,從每一個小細節做起。

注:圖片經視覺中國授權!

分享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別忘了點贊和分享給你的朋友!

感謝各位的閱讀,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請給個贊,也歡迎關注我們的公衆號,

獲取更多科學養生知識。

重慶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