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時節祭倉頡

人間四月,暮春時節。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榖雨,來瞭。

“榖雨,榖得雨而生也。”每到這個時節,田間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此時的雨水滋養著每一寸土地,讓榖物茁壯生長。這便是“榖得雨而生也”的最佳詮釋。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榖雨”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倉頡廟內的泥塑作品,展現“天降榖雨”的場景。(陝西日報記者 柏樺 攝)

相傳,黃帝時期,倉頡因為造字的功績感動瞭上蒼,上蒼降下一陣榖子雨。黃帝得知後,將下榖子雨的這一天定為榖雨節。古往今來,這個故事被人們口口相傳,還被古書典籍記載。倉頡的故鄉白水縣至今還保持著“榖雨祭倉頡”的民間傳統。2010年,聯閤國將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榖雨”日定為“聯閤國中文日”,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

榖雨前夕,記者前往位於白水縣史官鎮的倉頡廟景區,探尋“榖雨”節氣的文化意蘊和古老漢字的起源。

“鳥跡書”開華夏文明新篇

倉頡廟位於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北靠黃龍山,南鄰洛河水,距黃帝陵僅百餘裏。從史官鎮下高速,沿著祭祀大道一路前行,就能抵達倉頡廟祭祀廣場。視野開闊的廣場上,一座古樸的建築和蒼翠的古柏映入記者眼簾。

倉頡廟始建於漢代,現存古建築群占地17畝,多為明清時期所建,亦留存有宋元時期的建築。在全國同類為紀念文祖倉頡所設的場所中,白水倉頡廟是唯一一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唯一集廟、墓、碑、書、柏於一體的文祖殿堂。繞過正對著廟門的青磚照壁,高大巍峨的山門露齣真容。山門共有3扇門。這3扇門平常並不打開,僅在廟會時纔會打開,讓儀仗隊齣入。山門兩側是兩座雕梁畫棟、布局奇特的戲樓。

倉頡廟內,位於中軸綫上的前殿、報廳、獻殿、寢殿由南嚮北依次排開,平均樹齡3000年的古柏群位於大殿四周。前殿保存有16通漢、唐、宋、清時期的古碑。坐落在前殿正中的倉聖鳥跡書碑,刻有倉頡所造文字中的28個字:“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傢,受赤水尊,戈矛斧芾。”

這28字鳥跡書最早發現於石樓溝,是當年倉頡所造象形文字的原形。研究者根據當地民間傳說及有關資料將之析形釋義,得知這篇短文記述的是黃帝和炎帝聯閤中部和東部諸部落,籌謀與蚩尤開戰,一舉打敗蚩尤及慶祝勝利的過程。

這些文字為何會被稱為“鳥跡書”?相傳,倉頡在觀察鳥獸足跡和日月星辰變化的過程中創造瞭文字。早在戰國時期,“倉頡造字”的傳說就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訓》中便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記載。報廳東側的東廂房中,一組反映倉頡一生活動與功績的泥塑作品,展現“天降榖雨”的場景:金黃的榖子雨從天而降,人們手捧榖穗歡呼雀躍,嚮天而歌。報廳之後是獻殿,這裏是曆朝曆代祭祀倉頡的主要場所。殿內有倉頡銅像,“龍顔四目”,頗為威嚴。獻殿之後的寢殿具有鮮明的元代建築特點。

倉頡廟的最後方就是倉頡墓和樹齡已逾5000年的倉頡手植柏。整座墓塚被青磚所砌的八角形圍牆保護起來,東西兩側各有一處墓門。兩側門外所書“畫卦再開文字祖,結繩新創鳥蟲書”“雨粟當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橋陵”的對聯,講述的正是榖雨節氣的來曆——倉頡結束瞭結繩畫卦記事的曆史,創造瞭像鳥獸足跡的象形文字。倉頡造字的功德感動瞭上蒼,上蒼降榖子雨作為酬勞。

數韆年時光已逝,倉頡廟古建築群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無論是記錄瞭倉頡廟發展沿革的古碑,還是稱贊倉頡功績的楹聯、匾額;無論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的壁畫,還是古樸逼真、巧奪天工的磚雕、木雕,都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歲歲年年祭倉頡

在白水,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與倉頡有關的故事,留有大量與倉頡有關的遺址。白水縣門公、縱目、北塬、史官一帶的藏字樓、造字颱、渡母橋、曬字颱、石樓溝、倉頡泉等,相傳都是倉頡造字的遺跡。

幾韆年來,這種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的文化影響,讓倉頡成為白水人的精神支柱。

白水縣的倉頡廟前殿。(陝西日報記者 柏樺 攝)

4月9日一早,記者抵達倉頡廟,見到3位村民在山門外的照壁前擺放貢品,虔誠祭拜。倉頡廟的報廳裏,專程從河南趕來拜謁的張氏族人正在進行更為隆重的祭禮。

“我父親叫張老五,早年從河南省中牟縣逃荒來到陝西省白水縣。父親從20多歲起,每逢初一、十五就要帶著我們來倉頡廟拜謁。每次來,他都要買上許多瓜子、糖果,在倉頡廟山門樓上發給群眾,70多年風雨無阻,從不間斷。也許是心誠則靈,在一傢人的辛勤勞作下,我們的生活一天天變好,父親成瞭遠近聞名的緻富能手。”如今定居在河南省中牟縣的張齊正告訴記者,“2007年父親離世後,我們幾個就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每年都來拜謁‘倉聖爺’。這已經成瞭我們傢的傳統。以後,我們的兒女也會把這個傳統延續下去。”

“‘清明祭黃帝,榖雨拜倉頡’的民俗活動在白水已經延續瞭上韆年。每年榖雨,老百姓都會自發地到倉頡廟舉行祭祀活動。”倉頡廟景區管委會主任張延成介紹,目前有據可考的最早的一次倉頡祭典發生在東漢延熹五年。為瞭讓倉頡祭典能夠持久、有序,1919年,白水縣縱目、史官兩地群眾設立瞭專門祭祀倉頡的民間組織“十大社”,每年輪流主持祭祀典禮。

“每年的倉頡祭典,不僅有祭祀大典,還有持續數天的廟會。廟會上,唱戲、社火錶演、賽鑼鼓等活動格外熱鬧。十裏八鄉的村民、附近城市以及其他省份的遊客都會趕來參加。人多的時候,我們一天要接待十幾萬名遊客。”張延成說,“廟會上最熱鬧的就是搭颱唱戲。最早的時候,唱戲是在倉頡廟內東西戲樓上。兩個戲班子同時唱,一爭高下。哪傢唱得好,執事就給哪傢披紅掛彩。哪傢唱得不好,執事就用三眼槍打迴以示批評。這就是我們說的‘唱對颱戲’的來曆。”

經過數韆年的曆史傳承和沉澱,倉頡祭典這一古老的文化傳統已經形成瞭完備、規範的規製。如今,“榖雨祭祀文祖倉頡典禮”已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祭祀規格大幅提升,聲勢更加隆重,“榖雨祭祀文祖倉頡典禮”已經成為一大盛事。

倉頡造字的傳說和遺跡遍布黃河中下遊的許多地方。目前,全國共有紀念倉頡的場所40餘處。

榖雨裏的文化密碼

“每年榖雨前後,大多會下一場雨,白水人叫它‘洗廟雨’。村民們說,這是‘倉聖爺’用雨水將塵土洗淨,讓廟宇恢復青磚藍瓦的原貌,也讓莊稼得到滋養。”白水縣融媒體中心總編室主任董張曼告訴記者,“在白水,老百姓將倉頡尊稱為‘倉聖’。白水人信倉頡,敬惜字紙。孩童上學拜倉頡,民間祈雨求倉聖。”

為瞭讓更多人瞭解倉頡文化、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07年,白水縣政協文史資料徵集員韓文學創建瞭倉頡文化網,開設倉頡軒傳習館,藉助自身特長和當地傳統工藝等,傳播倉頡造字的故事和倉頡文化。

倉頡手植柏。(陝西日報記者 柏樺 攝)

4月9日,記者在白水縣倉頡軒傳習館見到瞭國傢級非遺項目“倉頡傳說”的傳承人韓文學。“多年來,我走遍瞭白水縣的倉頡遺跡,走訪瞭眾多高齡老人,挖掘、整理瞭60餘篇倉頡傳說故事,收集倉頡史料30餘套、珍貴資料120餘套。近幾年,我們還開通瞭抖音官方賬號、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編寫瞭眉戶劇《倉頡造字》,希望能通過更多平颱和方式讓‘倉頡傳說’得以保護傳承和傳播。”韓文學說。

在韓文學看來,非遺保護工作既要注重傳承,又要注重創新。“文化保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瞭讓‘倉頡傳說’走進日常生活,我們將倉頡造字的相關典籍、漫畫送進校園;連續10年組織5省少兒漢字尋根遊、中國文化之旅倉頡故裏行活動;通過倉頡廟會、非遺展、文博會、研討會傳頌倉頡傳說,免費發送倉頡故事冊頁;將倉頡故事錄製成視頻、音頻,通過網絡進行傳播。”

近年來,倉頡軒傳習館作為“倉頡傳說”渭南市非遺保護傳承示範基地、白水非遺保護傳習示範基地,通過注冊商標、保護版權等方式對“倉頡”品牌實施保護,積極推動非遺項目與數字技術、民俗文化、時尚元素相結閤。以倉頡鳥跡書、倉頡傳說為錶現主題研創的刺綉、剪紙、陶藝、木雕、景泰藍、皮影等8大類48種倉頡文化産品,已經通過西洽會、文博會、絲博會等大型展會及活動走齣陝西,走嚮瞭世界舞颱。

文字的齣現,對於曆史、對於世界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2014年,“倉頡傳說”被列入國傢級非遺項目進行保護傳承。如今,文章《倉頡造字》被收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成為韆萬學生的必學課文……

文字讓文化得以傳承下去。中華文化綿亙不斷,源遠流長。其賴以傳承的載體,就是漢字。

從“倉頡造字”開始,漢字以其浩瀚廣博展現著華夏悠遠的曆史,以其俊逸靈秀展示著炎黃不朽的精神,以其端正平實傳承著中華文化基因。


來源:陝西日報
作者:柏樺 趙含玥

編輯:馬磊

點擊標題查看往期文章

每周微評 | 打通新興職業人纔發展快車道
每周微評 | 國傢公職豈容“兩棲”?
每周微評 | 任期“不踩綫” 安享“夕陽紅”
每周微評 | 以群眾獲得感檢驗鄉村振興成效
每周微評 | 從反腐劇裏看什麼?
每周微評 | 如何看待年輕人”擺爛“現象?
每周微評 | 警惕賭博“丟位”又“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