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增加內心靈活性?太認真的人要學會糊弄

作者 | meiyayibu

來源 | meiya

ID | OneStepUp





如果有一對夫妻或者一個家庭來到諮詢室,他們分別描述同一件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諮詢師會發現,很可能家庭中的每一個人講的故事都是不同的。

經驗豐富的諮詢師還會注意到,他們講故事的方式也會不同。

描述事情時選擇的用詞,語氣、角度都是不同的。

專業的諮詢師不是像偵探一樣去查明真相,看哪一個人的故事版本纔是更接近真實的,也不是去站隊。

而是保持中立的前提下,尊重每一個人的故事,同時抱着一定的懷疑,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們——

爲什麼這個人會這樣講,這樣理解這些事情,他們彼此的差異和相同點在哪裏。

舉一個婚姻中常出現的矛盾:一個在上海/北京,月收入4萬的三口之家,

妻子花了一千五買了一條裙子,丈夫不高興,抱怨妻子浪費錢,妻子會覺得丈夫摳門,守財奴。

丈夫說:房子月供要一萬,孩子上學、培訓班每個月也要花幾千,還有水電燃氣費,七七八八的生活開銷。

這個家庭每個月至少要花近3萬,父母年紀大了,經濟形勢也不好,要多存一點錢爲未來做打算。

妻子說:我每天上班工作,下班帶孩子,輔導孩子作業,做家務,操心一家子亂七八糟的事情,累得很,

花錢買一條裙子讓自己快樂一下怎麼就不行?丈夫情緒價值沒有給自己一點,還不讓我花一點錢買情緒價值啊?再說了,錢花了再掙就是了。

你認真傾聽他們的講述,發現他們兩個人都是對的。

只是大家描述同一件事的視角不同,感受也不同,原因是每個人的故事背後有他個人歷史的支撐。

丈夫出生在城鄉結合的小鎮,從小家庭條件不好,他是從落後小鎮努力奮鬥到一線城市安生立命的理工男,思考問題更理性,對未來也有更多的經濟焦慮;

妻子也是小鎮女孩,但是家庭條件好,還是獨生女,熱愛文藝,情感豐富,對未來的預期比丈夫更樂觀。

因爲個人成長曆史的差異,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的理解不同。





大家肯定聽過這樣一句話: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看事情的角度。

心理諮詢的過程其實不是去評判對錯的過程,而是——

鬆動一個人內心的僵化,增加一個人的視角,
讓一個人可以變得更靈活,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比如,有個做事很認真,對自己要求比較高的二胎媽媽。

她每天早上6點不到就要起牀給兩個孩子做早餐,經常做得精緻又豐富。

但是有時孩子不愛喫,她自己感覺又累又煩又內耗。

但是好像又停不下來,因爲她想做一個好媽媽,認爲好媽媽就是要早起給孩子做早飯,讓孩子喫飽喫好去上學。

“做事認真,對自己要求高”,這個習慣和品質好不好?

很多人會說當然是好的,我們從小就被父母和老師教導要認真,要嚴格要求自己。

但是不同的情景下,認真,自律也可以是不好的,就像這個媽媽就把自己逼得很累。

“做一個好媽媽”,好不好?

很多人會說好啊,因爲我們很多人都渴望自己有一個好媽媽,整個社會也在鼓勵媽媽們做一個好媽媽。

但是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要做“good  enough”的媽媽,翻譯過來就是“差不多”媽媽——

“60分”媽媽,足夠好的媽媽,不是一個完美媽媽。

而上文的這個媽媽,她就需要學習不那麼認真,需要做一個會糊弄一下孩子早餐的“差不多”媽媽。

諮詢時,諮
詢師需要去探索來訪者那個“好媽媽就是要早起給孩子做豐盛早飯”的觀念從何而來,

去看到這個媽媽的個人歷史是如何支撐她的這個觀點。

去和她探討:


她認爲的好媽媽是什麼樣子的?

她小時候渴望的好媽媽是什麼樣的?

她和自己媽媽的關係如何?

不做早餐但是和孩子相處愉快,對孩子耐心、支持的媽媽是不是好媽媽?

讓她看到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媽媽,關於好媽媽的標準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不給孩子做早飯的媽媽,糊弄孩子早餐的媽媽也可以是好媽媽,甚至當一個女人選擇不做好媽媽或者不做媽媽也是可以的。

當她看見了自己的歷史,鬆動和豐富了自己的認知後,她就會看到各種各樣關於媽媽給孩子準備早飯的靈活選擇——

可以早起做精緻豐富的早餐,也可以不早起,牛奶麪包提前買好,孩子起來直接喫;

或者叫個早餐外賣,還可以直接給孩子錢,讓孩子上學路上自己買着喫……

認真有認真的好,糊弄也有糊弄的好。

一直以來太過認真的人,要學會時不時地糊弄一下。

那些一直糊弄從不認真的人,則要學習如何在需要認真的時候認真。

這是平衡,是成長,也是增加一個人內心的靈活性。





我們每個人看問題的視角,講故事的版本背後都有我們個人歷史作爲支撐。

成長不僅僅是看見自己的這些歷史,理解自己的視角和故事,也要打破自己,豐富自己,靈活自己的視角和故事。

以下分享3個有利於你突破自我,靈活自我的視角和故事的小練習:

1、變換角色法

我在諮詢中,有時會問來訪者:“如果這個問題是你的好朋友遇到了,ta會怎麼想,怎麼看,會如何解決?”

“如果有一個智慧老人告訴你可以怎麼辦,他會和你說一些什麼呢?”

“你有沒有自己喜歡或者崇拜的偶像,你的偶像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你覺得ta會怎麼想?怎麼辦?”

大家遇到問題時,可以問問自己這些問題,不單單從自己的視角去看,還可以變換其他人的視角去看,也許會很有收穫和啓發。

2、變換時空法

“五年後,你如果再來看這件事,你會怎麼想,有什麼感受?”

“你現在35歲,如果是18歲的你,會怎麼看待這件事?28歲的你會怎麼看?

假設你穿越到45歲,45歲的你又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一件事距離我們遠或者近,帶給我們的感受和想法會不同。

不同年齡的自己對同一件事的感受和認識也會不同。

通過變換時空,我們可以擴大視角,增加視角,形成更靈活的自我。

3、1.0、2.0、3.0版本的故事

“如果要你和別人講一個故事,你會怎麼講自己遇到的這件事(這段經歷/生命故事)?

如果有3個故事版本,這幾個版本是平行或者升級的關係,1.0、2.0、3.0版本的故事分別是什麼樣的?”

舉一個例子,有個來訪者對我說:“自己高考失利,沒有考上本科,在專科學校裏面,包括後來參加工作,我總感到很自卑。”

我說“這是故事的1.0版本,我看到一個2.0版本的故事,

‘因爲這種學歷上的自卑激發你這麼多年不斷努力,堅持自我提升,所以你現在的工作纔會幹得這麼好,

這就是阿德勒所說的自卑與超越,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會促使我們追求優秀。’”

如果要總結自己過去的5年/10年,你會怎麼講述自己生命中的這一段人生故事?

先講一個版本,然後思考一下,如果還有其他2.0、3.0版本的故事,你又會如何講述呢?

我們的大腦會選取不同的材料,講不同版本的人生故事,不同的故事,又會展現出不同的感受和意義。

進行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打破固化的自己,增加內心的靈活性,豐富和靈活自己的視角和故事。

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旅行的意義很多,其中一點就是豐富我們的視角,開闊我們的思維。

平常我們可以多看一些電影、圖書,尤其去看電影和書中的人是怎麼生活,怎麼思考,怎麼應對人生的難題。

還要多出去旅行,到處走一走,看不同地方的風景,接觸不同的人。

走出自己認知的舒適區,瞭解到人的多樣性,

瞭解人的成長和生活方式具有無比的豐富性,藉此豐富和靈活自己的視角。

由此,我們才能邁向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號:meiya(ID:OneStepUp)。作者簡介:meiya,暢銷書作者,心理諮詢師,五年心理諮詢經驗,已出版《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改變,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等多部作品。




認知事情的角度不同,對內心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怎麼看待事情


保持內心的鬆弛感,增加看事物的視角,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正在經歷個人成長的困擾,推薦你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由我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陪你一同探索自我,覺察成長,療愈自己



點擊下方小程序
添加諮詢顧問進行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