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那些滿族姓氏都改成啥了?

299元入手5瓶年代醬酒!

200年傳承,茅酒本源,醬香醇厚,

重拾半個世紀的老酒記憶!

近來熱度不斷的《歌手2024》讓“葉赫那拉英子”也變成了一個網絡熱梗,那英隨後在節目中作出回應,說自己可能和葉赫那拉氏沒有什麼關係。那麼問題來了,葉赫那拉氏變成了現在的什麼姓?那姓和葉赫那拉氏到底有沒有關係?要想了解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我們先要看一看滿族的姓氏體系有哪些特別之處。




“葉赫那拉”從哪來?到哪去?

滿族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滿族的姓氏有很多都是從滿族先世的舊姓繼承下來的。如《皇朝通志》記載說,滿族可見於文獻記載的姓氏中,與遼金先祖的姓氏相同的就佔了30%。比如,完顏氏在遼金時期就稱作完顏氏,富察氏就是遼金時期的蒲察氏。



進一步追蹤滿族姓氏的來源,會發現其實十分質樸有趣。


滿族姓氏中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滿族人自己居住地的名稱。比如,清初傑出的滿族學者、滿文的創制者達海,有人說他祖先曾居住在名爲覺爾察的地方,因此達海就姓覺爾察。


滿族人不僅可以用地名作爲姓氏,部落名也是他們姓氏的來源。比如,赫赫有名的清朝開國功臣費英東,姓瓜爾佳,瓜爾佳就是他先世所屬部落的名稱,此外,尼瑪察氏、烏蘇氏溫都氏、那拉氏、輝發氏等都屬於以所屬部落爲姓。


還有些滿族姓氏是由部落的圖騰而來的。比如,散處長白山、英額、琿春等地的鈕祜祿氏,“鈕祜祿”在滿語中的意思是“狼(ninhe)”,狼就是這個原始部落的圖騰,該部落的後人取其同音“郎”字爲氏。還有世居那木都魯、哈達、赫圖阿拉、寧古塔等地的薩克達氏,滿語“薩克達”的意思是“母野豬(sakda)”,他們就以野豬爲圖騰,進而演變爲該部人的姓氏。類似的還有世居遼陽的尼瑪哈氏,其意爲魚(nimaha);世居黑龍江的綽羅氏,其意爲桃子(toro)……



滿族人稱姓氏爲“哈拉(hala)”,女真人形成父系血緣組織,每個血緣組成一個大的哈拉,在哈拉內部,又會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劃分成多個小的內部血緣集團,稱爲“穆昆(mukun/mukvn)”。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時,曾遭到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四部的聯合抵抗,這四個部落都姓納喇(又譯那拉、納蘭,原來是蒙古語,表示“太陽”的意思),即同屬於納喇這一個哈拉中的四個穆昆。納喇就是這四部共同的“姓”,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分別爲四部的“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有記載,說明納喇(又譯那拉、納蘭)是滿洲大姓,其氏族散處於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及各地,雖然都同姓納喇,但是各自爲族。


這下,我們終於搞清楚了“葉赫那拉”中的“葉赫”是地名,也是部族名,而“那拉”則是共同的姓。其中,“葉赫”,滿文作yehe,指盔頂上的托子、梅針箭鐵挺、練麻,也作部落名、河名或城名。



不過也有人說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四部並不是出自同一個血緣氏族,輝發與葉赫兩部中的那拉氏,與哈達、烏拉兩部中的那拉氏先世,不屬於同一個宗族血緣關係。那拉氏在姓氏演變過程中,先後分別冠以葉、那、南、白、姚、張等漢姓,是冠用漢字姓較多的一個滿族氏族。那拉氏後人的分佈以遼寧省居多,北京次之,其餘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但數量就少了些。


根據史料記載和調查統計,瀋陽那拉氏部分改漢姓爲那、南、姚;本溪那拉氏取首音“那”爲姓;新賓那拉氏大多改漢姓爲葉、那、南、楊;伊通那拉氏改漢姓爲那、南、葉、白;青州北城那拉氏改漢姓爲那、郭、南、葉等;呼和浩特的那拉氏部分改漢姓爲南、赫、葉等;廣州一帶的那拉氏一部分人原來姓“那拉”,後來乾脆用“那”爲姓,後來又改漢姓爲羅、何、張、黃、陳。


所以,那英姓“那”雖然可能與“那拉”有關係,但就真不一定屬於“葉赫那拉”這一部族了。


滿族姓氏演變知多少


你熟悉的那些滿族姓氏,它們現在都變成什麼姓了呢?來個小測試,看看你能答對嗎?


愛新覺羅氏——清代宗室愛新覺羅氏是一個著名的滿族姓氏,但是在當代滿族人中,我們已經很少聽到有姓愛新覺羅的了,因爲它已經演變成了漢字姓。愛新覺羅氏中,居於北京等地者,改以“金”“羅”爲姓;居於遼寧新賓者,改以“肇”“羅”“依”爲姓;居於遼陽者大多姓“海”;居於瀋陽、撫順者,改爲“肇”“德”“洪”等漢字姓。


瓜爾佳氏——滿語“瓜爾佳”意思爲“館”“閣”,可以翻譯爲“住所”。瓜爾佳氏是清初遼東地區人口衆多,歷史地位十分顯赫的一個氏族,也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清代中期以後,瓜爾佳氏改用漢字姓關姓,一直沿用至今。



富察氏——滿語“富察”意思是“具有雄心壯志和才華橫溢的人”。清代道光末年,滿族富察氏仿效漢族文化習俗,取其滿族多音節姓氏中的第一個音節“富/傅”冠用爲漢字姓。現如今,遼東地區滿族中的富氏與傅氏,就大多是同一原始滿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後裔。


鈕祜祿氏——據鈕祜祿氏族譜記載,清代乾隆年間,鈕祜祿氏開始冠用漢字“郎”爲姓氏。鈕祜祿氏居住在長白山、英額等地方,他們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曾歷經三次大規模的遷徙而到達佛阿拉地區,其中長白山地區僅是他們氏族在南遷中的一處中間居住地。


佟佳氏——以地名佟佳爲姓氏。近代和現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諸多村堡名,都是他們生活過的地方。如今佟姓或童姓、仝姓,都是源自佟佳。



馬佳氏——滿族馬姓在遼東地區分爲漢軍旗人和滿洲旗人兩個不同的血緣集團。由於兩個不同的血緣集團冠漢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遼東地區,所以很容易產生源流上的混淆。漢軍旗人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歸、降俘或因其他原因加入滿族民族共同體的原漢族馬姓氏族。他們在編入漢軍八旗後,也和滿洲八旗各氏族一樣,撰修族譜,並在族譜撰修過程中,將其馬氏姓氏之中加一“佳”字,形成馬佳氏,使世人難以區別誰是女真人後裔,誰是中原漢族人的後裔。


綜上,我們可以簡單總結概括一下滿族姓氏演變漢化的規律。第一,隨名姓。所謂“隨名姓”,即以祖父或父親名字之一作爲本支子孫的姓氏。通常取其名字的第一個音節字爲漢字。這種命名方式使得後代在繼承姓氏的同時,也保留了對原始滿族姓氏的記憶和認同。現在滿族中的圖、萬、榮、德、英、成、海、恆、文等姓氏就是由此規律而來。


第二,新姓代替老姓。一種方式是“音轉”,即按照原有滿族姓氏的多音節姓,取其首音或近似的音,轉變爲相應漢字作爲它的姓,這樣的話,同一滿姓往往有不同的漢字姓(同音不同字,如上文提到的富/傅等);一種方式是“意轉”,即根據原來的多音節滿族姓的含義譯成漢語意思,而後轉變爲相應的漢字爲姓。還有一種轉化方式,兼有“音轉”和“意轉”兩個規律。比如如今改姓寧、劉的寧古塔氏,改姓爲“寧”,是音轉;改“劉”姓則來自它的意義,寧公、寧古在滿語中是數量詞“六”,特、臺、塔是“個”,寧古塔就是“六個”的意思,由此改成了“劉”姓。


第三,複用原漢姓。滿族入關後,成爲統治階級,滿族文化也隨之佔據主流,一些歸附於滿洲的漢人,多仿效滿族的多音節姓氏,在原姓後加“佳”或“爾佳”等字以求攀附。後來沒有了繼續追崇滿語姓氏的必要,便又紛紛恢復其原有姓氏。


從滿族姓氏演變看滿漢文化融合


隨着滿族社會的不斷發展,從明朝末年統一女真各部到成功入主中原,再到建立起全國範圍的統治,滿族的姓氏和名字逐漸與漢族的姓氏和名字產生了交流與融合,這背後其實是滿族與漢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滿族的姓氏和名字不僅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吸收了漢族文化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現象。



在滿族崛起與發展的過程中,滿族的社會地位和階級發生了改變,成爲統治階層。以前被納入旗中的部分漢軍,爲迎合當時統治者的心理和社會潮流進行了改姓。比如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本爲漢軍正藍旗,原姓佟,經過兩次抬旗升爲滿洲鑲黃旗,改爲佟佳氏。同時,滿人也在改用漢姓。


這種情況大抵在乾隆時期逐漸興起,因爲在中原地區生活的時間過久,許多年齡較大的滿族人逐漸去世,而在關內新成長起來的滿族子弟,其中有一部分已經忘記了滿族有“稱名不稱姓”的舊俗。或者因爲姓氏一直不被提起,就漸漸忘卻了自己家族的姓。比如,一些宗室子弟就用“趙”“黃”作爲自己的姓,原因是“趙”在百家姓中排在首位,“黃”是貴族顏色的代表等;甚至有的宗室子弟直接將自己名字的第一個字作爲姓來使用,而不再使用繁瑣的滿文。



滿族入關以後,滿族文化不斷受到中原文化的衝擊,雖然在這期間有過不少漢軍旗人從姓氏方面向滿族靠攏的現象,但這終歸不是主流,隨着時間的推移,滿族文化最終和中原漢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不少滿洲姓氏改爲漢族姓氏。一直存在着卻未被我們思考的姓氏淵源問題,背後牽引着的是真實的歷史與有趣的文化信息。


告別溼氣,無腫一身輕!這是什麼神仙糕點?N種藥食同源+天然穀物淬鍊而成,清香淡雅不甜膩!點擊下圖購買

甄選原料食養更健康0香精0色素0防腐劑,綠豆菓子150g/盒,喫了讓人感覺身體都通透了。



綠豆清爽可口,色彩自然純淨。咬一口,就像初戀的味道,讓你迷醉。點擊下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