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一個成功接著一個成功,最後像鮑勃一樣定義了什麼是硅谷

《硅谷之父:微型芯片業的幕後巨人》 

萊斯利·伯林  

中國社科出版社,2008 年 2 月,39 元


許多人對他所知不多,但如果說摩爾定律發現者和那個著名的偏執狂安迪·格魯夫——都是他的下屬,這樣就比較容易理解他的身份和價值了。

羅伯特(鮑勃)·諾伊斯,集成電路的發明人——如果他活得足夠長(其實只要活到 72 歲就可以),他將會與德州儀器的傑克·基爾比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英特爾公司的創辦者,你甚至可以說他創建了硅谷,至少他是硅谷性格的定義者。

按照哈佛商學院理查德·泰德洛教授的說法,他的一生就是“一個成功接著另一個成功”。從他上學開始,他不僅在學習上成績優異,而且還是戴著光環的成績優異——他不是簡單地從高中畢了業,而是畢業典禮上的致詞者;他也不是從大學畢業就了事,而是獲得了美國優秀大學生的稱號;他不是隨便挑了一所學校做研究,而是一定要在麻省理工這樣排名第一的工學院裡搞到一個自然科學的博士學位。

我們還是說他憑什麼定義了硅谷的性格。

離職,單幹。他是被另一位因為發明了晶體管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威廉姆·肖克利召到加州灣區的。在不堪肖克利的詭異管理方式之後,他在阿瑟·洛克的幫助下成為仙童半導體公司的 8 個創辦者之一。繼而他又創辦了英特爾公司。

風險投資理念。他最初的合作伙伴就是阿瑟·洛克,洛克幫他找到了東海岸的仙童,後來又投資了英特爾,風險投資差不多就是在他們幾個人這裡開始的。

創業公司,只有創業公司才有價值,硅谷的所有公司都在想著自己如何讓自己更像一個創業公司,即使它已經成長為龐然大物,但它還是希望自己具備創業公司的活力。在幾年前,人們讚美蘋果公司的時候,並不會說它創造了多少銷量,而是說在很晚的時候它們的辦公樓還燈火通明,貴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還像是創業公司一樣。

傳承。硅谷的若干家聲名赫赫的大公司據稱都是最初的公司分裂的結果,一般會向上溯到英特爾和仙童(再往上,那就是肖克利一代和他的東海岸貝爾實驗室的背景)。可以作為佐證的則是拉里·佩奇曾經向喬布斯請教創業問題,而喬布斯當年也向諾伊斯請教,蘋果最早的風險投資也來自於阿瑟·洛克,而蘋果的第一任董事局主席麥克馬庫拉來自於英特爾同時也是諾伊斯的好朋友。

但可能更重要的一點是,羅伯特·諾伊斯對創新的定義。他直言創新來自於個人主義:創新不是由委員會的決定孕育的。個人主義而非合作才是美國的傳統,大多數(美國的半導體)公司都有⋯⋯自己的企業歷史文化,他們認為自己做任何事都比別人做的好。

他們遵循共同的一個理念:

知識劃分階層;任何想法都有可能實現;新鮮和興趣比守舊和穩妥有前途;除非全力以赴否則什麼都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