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的神奇一幕,天才構思到現在還為世人採用

                  扁舟聽雨秦漢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繼大統(二十九)

(文帝前五年)夏四月,除盜鑄錢令。更造四銖錢。

漢文帝前五年即公元前176年的4月,朝廷開啟了一輪大手筆貨幣改革。

這輪改革分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廢除盜鑄錢的禁令,允許民間自行鑄錢。

第二個部分是改革官府發行銅錢的形制,增重八倍。

從呂太后末年的五分漲到四銖(見鏈接:《決定性失利》)。


對於漢文帝這一輪貨幣改制,賈山、賈誼等眾多朝廷官員提出反對意見。

尤其是賈誼,對銅錢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深入思考。

我們在上節對賈誼的上疏進行了詳細介紹(見鏈接《繼往開來》)。

賈誼在進行了一系列推導後,得出了一個獨特的結論:

官府必須要壟斷銅的生產與流通,才能避免鑄錢帶來的弊端。


賈誼寫得確實很全很透,我們可以發現他對貨幣的看法和此前重農抑商的思路(見鏈接:《論積貯疏》)一脈相承。

賈誼始終強調通過朝廷行政命令的方式壟斷和調節民眾的生產生活。

在賈誼的認識裡,最好的辦法就是朝廷從源頭控制一切。

朝廷要壟斷銅的流通,把鑄幣權完全抓到自己手裡。

只要這樣就可以一本萬利的產生財富,控制財富,調節財富。


可是,壟斷銅的流通的成本是多少呢?需要多少人呢?

銅的鑄造、運輸、監管、暴力抓捕違法者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呢?

銅錢的定價到多少才是有利潤的,多少又是虧本的呢?


賈誼畢竟是文人,沒有仔細瞭解過市場,更沒算過賬。

他不清楚銅錢在實際運用中會自行貶值。

他更不清楚隨著人口增加,生產力發展,銅錢的需求量會急劇增加。

他更不會去計算,朝廷壟斷銅錢從鑄造到發行的所有環節,可能造成的浪費、挪用與侵吞會有多少。


此前和此後的歷史告訴我們,帝國從來沒能通過銅錢壟斷錢的發行。

帝國的銅錢鑄造往往淪為持續失血的虧本工程。

賈誼、賈山所在的時代,商品經濟才剛剛發展,大家對於貨幣的認識還很淺。

此時的學者官員很少有人像後世的劉晏一樣,能清楚的認識到貨幣的本質是信用。


賈誼報答漢文帝知遇之恩的拳拳之心毋庸置疑。

可他並沒有認識到漢文帝此次貨幣政策調整的根本背景。

此時正是文帝腹背受敵的困難時刻:

對外很可能已發生吳太子被殺事件,和諸侯王關係驟然緊張(見鏈接:《吳太子事件》);

對內則面臨軍功元老的劇烈反彈,御史大夫“圍”正遭受猛烈圍攻(見鏈接:《周勃入獄》)。


漢文帝面臨一系列激烈鬥爭,而要鬥爭就必須要有錢。

貨幣政策調整就是為了解決錢的問題。

因此我們有必要知道,文帝上臺這幾年,在錢的方面到底面臨什麼問題。


孝文五年,為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

是時,吳以諸侯即山鑄錢,富埒天子,後卒叛逆。

《史記》和《漢書》都在提到了當時朝廷在銅錢領域面臨的兩個問題。


首先是銅錢越來越多,越來越輕,這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

按道理銅錢只有朝廷才能合法鑄造,朝廷完全可以控制貨幣發行量。

可問題是,錢越輕造假的就越多,而且假錢和真錢就越來越難以區分。


不同於紙幣等純名義貨幣,金屬貨幣的價值往往和其商品價值屬性密不可分。

銅錢越輕,銅錢用於錢使用時的名義價值就很容易大大高於銅本身作為商品的貨物價值。

這個時候鑄造假錢的利潤空間就會變得很大,民間就會出現大量偽造貨幣的人。

直到市面上銅錢氾濫、物價飛漲,銅錢的交易價值和本身的商品價值差距縮小,鑄錢利潤降到很薄為止。

這也是為什麼賈誼一方面痛陳漢文帝允許民間鑄錢會如何引發民間犯罪狂潮。


一方面又說,即便文帝禁止民間鑄錢,還是會引發民間造假狂潮。

實際上是因為自從呂太后貨幣改革失敗以後,民間造假錢的違法行為一直非常猖獗。

朝廷對此的對策就是制定極其嚴厲的律令,嚴格打擊鑄造假錢的行為。

可古往今來的歷史都告訴人們,造假錢這種事,無論多麼嚴酷的刑法。

都難以阻止民眾的前赴後繼,悍不畏死。


我們此前也反覆介紹過,要想解決上述問題,最好的辦法是發行好錢。

簡單來說,只要朝廷把銅錢的重量加重,定價合理,情況就會緩解。

到時候,鑄假錢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利潤也大大降低,動力就會大大減小。

呂太后當初就是這麼做的,可實踐結果告訴人們,朝廷根本沒能力造大錢。

現在銅錢之所以這麼輕,就是因為當初呂太后造大錢慘敗導致的。


除了假錢氾濫的問題外,另一個大問題是擁有合法鑄幣權的諸侯越來越富。

這其中尤以擁有優質銅礦的吳國最為典型。

吳國擁有完整方便的採銅、冶銅和鑄錢的產業鏈,造錢成本低。

所以吳國造出來的錢遍佈天下,也讓吳王富甲天下。這也成為後來吳王造反的根本倚仗。


要解決假錢問題最直觀的方法就是造大錢、好錢。

可前車之鑑告訴漢文帝,朝廷沒能力造大錢、好錢。

要解決諸侯王壟斷造錢業的問題,最直觀辦法就是禁止諸侯王鑄錢。

可問題是漢帝國眼下顯然還沒有這個能力。


那是不是就沒有解決方案了呢?其實也不見得。

這不,當年的劉邦不就提供了一個現成的方案嘛。

不過劉邦時期,主要敵人項羽在拼命地造大錢。

所以劉邦要把錢變輕,要讓大家都能造的起錢。


現在的局勢不一樣了,多年發行榆莢小錢,眼下的問題是錢太輕了。

所以漢文帝的措施實際上就是結合了呂太后和劉邦的政策。

一方面把錢加重,避免民間製造假錢太容易。

另一方面,和父親劉邦一樣,放開民間鑄錢,規避朝廷鑄錢成本過高的風險。


漢文帝的貨幣改革,帶來的第一個收益就是有效打破了諸侯鑄錢的壟斷:

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故吳、鄧錢布天下。

於是(文帝)賜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

漢文帝讓鄧通“承包”了巴蜀的銅山,自行鑄錢。

於是鄧通家鑄造的銅錢很快就遍佈天下,成為吳國銅錢的有力競爭對手。


可以看到,賈誼等人畢竟不搞懂市場的運行規律,不明白什麼是馬太效應。

劉邦為什麼能靠允許私人鑄錢打敗項羽?

就是因為劉邦明白一個基本道理:術業有專攻。


私人鑄錢一定會帶來短期的混亂。

可是長期之下一定會形成比楚、漢兩國朝廷強大得多的鑄錢集團。

到時候這個鑄錢集團必然和允許私人鑄錢的劉邦親近,與禁止私人鑄錢的項羽為敵。

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反直覺的貨幣政策能把看上去很有道理的項羽打得大敗。


回到漢文帝時的實際情況,當時天下的銅錢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

吳國憑藉其銅山和煮鹽兩大支柱產業。

早已富甲天下,佔據了鑄幣市場極大的市場份額。

而且吳國朝廷屬於朝廷一部分,其鑄錢是公開合法的。


那麼漢帝國拿什麼去和吳王國競爭?靠朝廷開的官營鑄幣機構嗎?

漢文帝是個喜歡定量、喜歡追根刨底問細節、在基層幹了很多年的領導。

他對此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

吳國擁有優質銅礦和優質錫礦,這樣得天獨厚的成本優勢朝廷不具備。


另一方面,朝廷官員們的專業是行政,是管理,他們絕無能力與吳廷競爭!

而唯一的解決方案只有開放民間機構。

民間機構自負盈虧的專業、高效運作,才可能克服劣勢,與吳廷競爭!


當然,私營機構此時還非常弱小,必須仰仗朝廷扶植。

於是漢文帝非常巧妙的扶持了寵臣鄧通。

蜀地也有足以與吳國媲美的銅山,只是此前朝廷壟斷,無力高效運營。

於是文帝將蜀國銅山承包給了寵臣鄧通,利用鄧通的運營才華迅速把鑄錢事業發展了起來。


從此以後,鄧通集團鑄造的錢打破了吳廷鑄錢的壟斷,足以與其分庭抗禮!

而鄧通的錢,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漢文帝的儲備用錢,意義重大!

漢文帝貨幣政策的大獲成功,支撐了之後漢帝國的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詳的經濟財政政策!


當然,我們很容易覺得朝廷嚴厲禁止民間鑄錢,尚且防不住民間的假錢氾濫。

現在隨便民間鑄錢,豈不是讓假錢的鑄造成本大幅降低,更無法保障銅錢質量了?

而且錢都是民間鑄造了,朝廷豈不是也失去了通過鑄錢調節國家財富的機會?

我們不妨看看漢文帝放開民間鑄錢的實踐結果到底如何呢?

是不是真的導致了假錢橫行,錢幣質量大降,物價飛漲、國庫空虛呢?


是以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

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

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漢文帝放任民間鑄錢的政策執行了大約有30年。

這是後世公認的太平盛世,民眾基本上能做到安居樂業。

而國庫不但沒有空虛,反而積累了鉅額的財富。

國庫裡的存錢是如此之多,以至於用來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銅錢散落一地。

太倉裡的糧食是如此之多,以至於都堆到倉庫外面來,大部分米都已經腐爛沒法吃了。


(文帝時)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谷至石數十錢,上下饒羨。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物價一點都不高,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低。

根據《史記·律書》的記載,漢文帝時期的粟米,一石最低時只要十多錢。

根據《太平御覽》引用東漢學者恆譚的記載,文景時期谷價一石只要幾十錢。


我們前面介紹過,秦帝國時期,官方指定糧價是粟米一石30錢,谷價通常比粟價貴些,大約要50錢左右。

要知道,秦帝國時期官方發行半兩錢,重12銖,漢文帝時錢重只有秦時三分之一。

按照道理,平算下來文帝時粟米一石要90錢,谷價應該超過100。

可實際結果卻是漢文帝時的糧食價格不但沒有秦時的3倍那麼多,甚至有可能還低於秦時價格。


大家肯定很奇怪,放開民間鑄錢,為什麼反而物價下跌了呢?

其實原理很簡單:不要把老百姓想成傻子。

民間假錢氾濫的根源是什麼?是朝廷沒有能力控制鑄錢成本啊!


朝廷造不了足額足值的好錢,因為越造越虧本。

於是只好不斷把錢的含銅量降低。

於是造假錢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民間有越來越多的人鋌而走險造假錢。

於是朝廷派出越來越多的執法者去抓捕造假錢的人。


朝廷花在抓人上的錢越多,造錢的成本就越高,就只能越來越減少錢的含銅量。

說來說去,不是老百姓蠢,老百姓不知道用真錢,用假錢。

實在是朝廷自己帶頭造假,老百姓想用真錢朝廷還不讓用呢(見鏈接:《誰才是真正統一貨幣的人》)。


一旦市場上能穩定的大量投放含銅量高的好錢,傻子才會去選擇殘次品。

那些假冒偽劣的銅錢自然而然地被逐出了帝國的貨幣市場。

漢文帝放開民間鑄錢,結果物價穩定,貨幣質量也很穩定。

後來的皇帝收緊政策,最後只允許中央朝廷鑄錢,結果呢?

物價反而立馬瘋漲乃至失控,而朝廷發行的官方貨幣也越來越千奇百怪,以至於成為笑話!


當然,我們並不認為放開民間鑄幣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後面我們會繼續介紹為什麼後來的皇帝又會收回鑄幣權。


回到漢文帝的貨幣改革,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文帝絕非後世部分文人墨客所誤讀的黃老一系不管事的務虛皇帝。

文帝在與吳廷競爭銅錢時使用的“手套”模式,在近現代仍然在許多地方非常流行。

這不得不讓人感嘆,文帝確實是一個講究實踐指導理論,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