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科普進校園,卻被吐槽沒底線?到底冤不冤?

關注「電動車公社」

和我們一起重新思考汽車


今年“六一兒童節”前一天,網絡上曝出了一組頗有爭議的照片。
這是一場有別於“語數英”的思政實踐課,學生們戴着紅領巾身穿校服,正在正襟危坐、聚精會神的聽講。從講師播放的PPT可以看出,當時正在講汽車發展史。
明晃晃的紅幅白字中可知,這堂課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的“樹人文博小學”,而“賽力斯”“全景智慧問界M9”這幾個詞,似乎代表着這堂課的主角。
不出意外,當天樹人文博小學校園裏出現了問界M9的身影。
這組照片在網絡上曝光後,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吐槽。
他們感嘆,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太過激烈了,已經不惜把戰火燒到了校園裏:
有些網友則表達得更直白一些,這是要讓小朋友回家催父母換車的節奏啊!
這波操作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廣告嫌疑較重,可能主要還是因爲這堂課黑板上方的大橫幅上,將“小先鋒、大篷車”定爲了主題——
似乎,小先鋒,指的是學生們;而大篷車,指的是“全景智慧”的問界M9?
不過,我後來細查了一下發現,很多網友都對這件事有些誤解。
實際上,這次活動是沙坪壩主管部門牽頭主辦的“移動思政大課堂活動”系列活動,名字叫“思政課大篷車”。裏面包括了師生宣講、唱紅歌、走進鄉村、走訪實踐等各式各樣的活動,目的是爲了給學生們啓蒙教育增添色彩,同時弘揚民族振興。
參與活動的學校不止有樹人博文小學,受邀企業也不止有賽力斯一家。所謂“大篷車”,其實指的是學校一個班級(年級)的老師、學生以及家長代表在統一規劃下,組成的一支車隊。
這次賽力斯進校園活動,除了邀請到專業人士到課堂裏授課以外,還邀請了同學們親自參觀賽力斯的生產基地,感受高度自動化智能製造的魅力。
賽力斯集團總部就坐落於沙坪壩區,距離樹人博文小學僅7.5公里的距離,路程上還是相當便捷的。
實際上除了賽力斯以外,最近幾年“車企進校園”的科普公益活動並不在少數。
比如今年5月31日,理想汽車就攜手順義區教委、順義公安分局交通支隊,在順義區倉上小學搞了場“科技進校園活動。
活動不僅有交警叔叔現場講解交通安全知識,理想的工作人員還跟同學們介紹了BEV大模型、Occupancy網絡算法等等,用車機演示車是怎樣在真實場景下識別障礙物的,還利用智駕感知系統,實際演示了道路盲區的危險性。
這樣生動形象的演示,特別有利於提升學生們假期出行的安全意識。
對於感興趣的同學,理想還邀請他們去中汽研近距離觀看了理想L6的碰撞測試。在碰撞完畢後,理想工作人員還引導現場小朋友觀察安全細節,比如前排遠端安全氣囊有沒有保護好假人頭部,側面氣囊有沒有保護好假人胸部等等。
小鵬這次“六一”也沒閒着,在廣州大本營搞了一場面向小學生的小鵬友的AI課”
課上不僅有小鵬技術專家的AI知識科普,還邀請同學們實際進行了簡單的AI編程,體驗AI拍照等等。
何小鵬本人也親臨現場,與同學們打成一片,樂在其中。
蔚來在今年4月份也搞了個挺有意思的活動,先是帶着合肥市興華苑第二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參觀了蔚來工廠的車身、焊裝車間,讓同學們瞭解整車自動化製造的全流程。
參觀完成後,蔚來工廠的工作人員跟同學們詳細介紹了汽車的構造,並讓同學們分組協力,一起拼裝木質電動卡丁車,讓同學們化身“小小汽車工程師”。
組裝完成之後,還讓同學們開一開自己造的車,更有成就感了。
除了新勢力以外,包括大衆、上汽、廣汽、北汽等傳統車企,都在近幾年搞過類似的活動。
看完了這些,如果還認爲車企與學校組織的活動,之是單純爲了“賣車打廣告,連娃娃都不放過”的話,就有點目光狹隘了。
相比印在書本中相對抽象的知識概念,這種看得見摸得着,貼近實際生活的實踐課,更容易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激發孩子們的潛在興趣。而興趣恰恰是最好的老師。
進一步來說,隨着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崛起,車企們越來越重視對於未來汽車人才的培養,這是在爲中國汽車的未來埋下寶貴的種子。
人才,對於一個正在冉冉升起的新興行業來說,就像人的造血幹細胞一樣重要。
工信部等三部委印發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指出,到202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人才總量預計達到120萬人,但人才缺口預計可達103萬人。
之所以短時間內會出現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主要是因爲汽車產業正在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變革的風口之上。
就拿最近兩個月來說,新能源滲透率已經無限逼近50%。新能源車越賣越多,逐漸成爲主流,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比如臨近眼前的典型問題就是,新能源維修保養後市場,人才供的上來嗎?
前不久,浙江日報記者走訪了湖州一家傳統汽車修理店,店主葛師傅從事汽修已經有20多年的經驗了。看到最近幾年路面上越來越多的綠牌車,他的心裏五味雜陳,愈發焦慮:
“以前經常修燃油車,現在門店不少老客戶都‘棄油轉電’了,我和店裏的師傅完全修不了,收入越來越少了。”
新能源車來到他們店裏,他們只能做一些輪胎更換、油漆修補和鈑金維修等基礎服務,涉及到三電、車機、智駕系統之類的故障,他們只能把客戶往4S店推,頂多當個“中間商”賺個差價。
傳統汽修廠“油轉電”困難,這種情況並非個例。
傳統燃油車的電子電氣架構通常爲12V,直接上手幹不會有任何安全風險。而現在市面上的純電動車通常都是400-800V高壓平臺,危險性很高。如果問題涉及“三電”系統故障,傳統汽修店往往不會修也不敢修。
所以從事新能源汽修的技師,除了要懂車該怎麼修以外,還必須持有電工證纔有資格作業,光是這一道坎就已經卡了不少傳統汽修店的脖子了。
再有就是,以往傳統汽修店培養人才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靠大師傅手把手帶,經驗全靠車越修越多積累上去的。
但現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電子電氣架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上越來越強調集成化,電池包和底盤集成到了一起,電驅動系統基本上都是“三合一”“五合一”往上,這同樣給維修排查故障增添了難度。
這就需要修車師傅懂計算機、電子、通訊等方面的新知識,要熟練應用各種專業設備才能檢測出來。僅憑聽聽聲音,摸摸部件就能修燃油車的方法,在新能源這完全不適用。
況且,現在市面上新能源汽車架構仍然在持續變化,各家甚至同品牌的車都會存在巨大差異,同時各家技術專利並不完全開放,種種原因大幅增加了新能源修車師傅的學習成本。
再加上現在很多新能源車的質保政策,都規定車主必須在4S店進行維修保養,否則將失去質保,這種強綁政策下,新能源車遇到故障需要修車,找官方售後幾乎是唯一途徑。
但,由於修車門檻的提高,新能源4S店同樣面臨着人手不夠的問題。
今年3月份,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在百人會論壇上公開了幾個數據:
我國新能源汽車維修企業不到2萬家,從事新能源汽車維修的技能人員不足10萬人,短缺工種主要是電池檢測及維護、充電樁故障維修、大數據分析、輔助和自動駕駛。”
“據調研結果,現有維修技能人員中僅24.2%取得了電工證書,有24.7%的技能人員能夠勝任電池檢測和維修工作,這其中主要是電池的檢測與維護。而能夠對電池、電機及電控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的從業者寥寥無幾。只有不到5%的技能人員對輔助和自動駕駛有所瞭解,但談不上維護。
反映到車主端,就是修車、保養一等再等。
去年5月,網絡上就曝出了一位比亞迪宋PLUS車主和比亞迪事故主管的一則微信對話。
事故主管表示,店裏面一共排了70多輛車,輪到車主修完需要等8-9天,同時主管還抱怨道“定損都定不完”。
更有甚者在知乎上吐槽,自己家的15款唐DM出現EV受限故障,前前後後花了2個月才修好。
同樣,有不少特斯拉車主也抱怨過修車等待週期長的問題。
不過好在,面對新能源汽修人才短缺的現狀,很多理工科院校的新能源、車輛工程、自動化專業,近幾年也有擴招跡象。
同時,很多新能源品牌已經加大了技師油轉電的培訓力度,通過與職業院校牽手,爲學生提供實車用於拆解,以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構造和原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能源汽車售後人才短缺問題會得到相應改善。
除了售後人才以外,從更長期來看,智能駕駛、底盤調校、高精機牀等一線高端研發人員的需求量同樣巨大。
何小鵬在520 AI Day上稱,今年智駕團隊要擴招4000人,同時還喊話“請友商們挖人高抬貴手”。而雷軍卻管不了這麼多兒女情長,最近幾次直播中公開喊話招人,“是否有智駕大牛願意加入小米?”
車企間一幕幕腥風血雨的“搶人大戰”,恰恰預示着未來中國汽車發展道路上對人才的渴望。
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基本完成了借電動化的東風彎道超車,從追趕者轉變爲領跑者。想要頂着風接着向前走,必然要付出比跟跑更多的人力和資源。



 寫在最後



回憶起自己上小學的時候,恰好《四驅兄弟》在電視上熱播,當時班裏有好多同學都特別癡迷於攢四驅車,當然也包括我。
爲了讓四驅車跑得更快、過彎更流暢,我們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去商場裏尋配件。轉速更高、動力更強的馬達換了一批又一批,輪胎、轉向部件堆滿了一箱子來回嘗試。
現在想想,四驅車本質上不就是手掌大小的電動汽車嗎?同學們爲了性能去比拼,和現在新能源車企乾的事不是一樣的嗎?
四驅車,正是我小時候與電動汽車首次結下的緣,而長大成人的我,成爲了一名新能源汽車從業者,何其榮幸。
相比之下,現在的孩子們有了更多與真車接觸的機會,這種連接與生活更加貼近。
孩子們和我們一樣,同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大變強的見證者。
而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將從我們的手中接過接力棒,繼續向前奔跑。
薪薪之火,得以相傳。


點擊一下👇不錯過更多深度內容



未來,需要下一代人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