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死後他兒子下場

   李存勖死後,以其爲核心的權力體系分崩離析。劉皇后帶着李存勖的部分兒子和宦官們以及金幣跑了,還有的兒子躲在了鄉下,藏匿民間。

    此時,李嗣源命令去尋找散落各地的李存勖的兄弟兒子等親王。結果確實找到了,結果並沒有第一時間把找到的消息告訴李嗣源,而是告訴了李嗣源政權體系下的總智囊總參謀安重誨。

     安重誨跟李紹真商量:“現在殿下(李嗣源)已經督政國事,辦理先帝(李存勖)喪禮,李存勖的諸王應該早點清理,以便統一人心,但是殿下(李嗣源)爲人心慈手軟,不應該讓他知道我們的處理結果。”

      於是,安重誨就安排人直接去田舍殺了兩個親王。後來,過了一個多月,李嗣源瞭解到這個事情,責怪了安重海,自己也傷感了好久。

​評:①雖然說,李存勖權力體系下,其各位兄弟兒子們,也不見得都做了好事都是好人。但是,如果說按罪處罰,那也應該是按罪量刑。該什麼罪治什麼罪。當然,在君主專制體系下,皇族擁有特赦豁免權。這只是做個鋪墊前提,姑且不論。

     ②在李嗣源這個新的權力體系下,安重海身爲總參謀總智囊,自己有很好的角色帶入。在安重誨的思想體系裏,爲維護李嗣源的權力權威,爲確保李嗣源政權權力的唯一性、合法性,安重誨按照自己的邏輯和設計,對於前任皇帝李存勖的兄弟兒子們必須全部斬草除根。

​這做法,基本已經是一種專制權力的的遺產和慣性循環,此後延續不斷,愈演愈烈,在這種遺產下,爲了表達忠心,爲了表達擁護李嗣源們的皇帝專制地位,安重海們無所不用其極,即便是讓更多的人(包括平民百姓)捲入這樣維護專制權力權威的屠殺和高壓社會,也是在所不辭,其他人的性命和尊嚴在李嗣源面前微不足道的。

     再分析其這樣做的邏輯本質,安重誨把自身的政治利益和李嗣源做了深度綁定,認爲他安重誨做了這個忠心耿耿的事,李嗣源取得後唐帝國最高的權力,安重誨自然可以分一杯羹,位列後唐帝國的二號三號或者四號權力人物,實際上,如果李嗣源是個昏君,安重誨的做法基本上把國家把民衆的生命生存帶入了萬劫不復境地,處處殺戮,處處威壓統治。說到底,不過是爲了自身利益而已。

​      可能李嗣源是個好皇帝,李嗣源能開創一個治世、盛世,但是誰能保證下一個皇帝也是好的呢?遇到異己就是屠殺,對待民衆就是威壓。這種狀態不可持續,也必將導致整個後唐社會統治的不穩定和不可持續,然而在這種慣性下,這種做法產生的不穩定卻是週而復始的穩定出現。

​    ③李嗣源派人去調查,最後沒有第一時間給他彙報,這個事,其可信度幾何?不能立即否定,但也不敢直接肯定。

經歷過這樣的操作,李嗣源被架起來了抬起來了,必須要做皇帝,必須要偉光正,必須默認安重誨們的忠心耿耿。所做的事情必須都是對的。此後,安重誨們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對李嗣源歌功頌德,絕對的偉光正。李嗣源或許也欣然接受或者默默沉受,或許並非其本意也並非其所願,但是已經被架起來了,根本下不去,因爲下面的安重誨李紹真都需要更多的權力。或許李嗣源是好皇帝,但是有時候他也無能爲力。這就是後唐權力專制體系下,必然的結果,沒有其他可能性,只有必然。不僅是李嗣源要攀登權力巔峯,安重誨也想,李紹真也想,因爲絕對的權力太誘人了。這對每個人都是極大的誘惑,很難有人可以拒絕,這也是人性。但是這樣做往往產生不確定的結果,影響更多民衆的生命生存,可以不影響不反覆嗎?…


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