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罵黃牛了,你就不該搶票



關於演唱會最大的誤會是什麼?


就是你以為的演唱會搶票是春運搶火車票,但是事實上真正的演唱會搶票是機動車搖號。


這是一種可以讓所有製度、政策、巧思完美的規劃全部都形同虛設的供不應求。


在大麥網周傑倫嘉年華世界巡迴演唱會界麵僅天津站截止到發稿日共計527.8萬人點擊瞭想看。大麥平颱一共放票約129,900粗略統計一下,也就是說隻有不到2.5%的人可以看到演齣。


與之對比的是,2023年1月天津個人機動車搖號的中簽率是0.85%。




每當搶不上票,總有人覺得解決瞭黃牛就解決瞭一切問題。


“套用12306形式不就好瞭,強實名認證,禁止轉賣。


但是想象一下,在12306上賣熱門樓盤或者是機動車牌,那是得有多大的誤會啊。


政府努把勁兒也能給每一個春節期間想迴傢的打工人安排一個物美價廉的高鐵座位。


但是如果遇到的是正兒八經的稀缺資源,神仙來瞭也得搖號。



在這個語境之中,黃牛的地位也彆有風趣。總有人以為解決瞭黃牛就解決瞭買不到票的一切問題。


事實上,黃牛的存在既沒有調節市場,也沒有影響分配,簡單來說即一個爆論。可能黃牛存在的最大意義便是,在人們因為搶不到票而無能狂怒時,充當一下發泄的對象。


*今年五月天演唱會歌迷最後打齣的口號


在票務市場中,黃牛們自身總是最樂意去講述故事的。


在網上諸多的黃牛"內幕揭露"中,他們總是戴著麵具和使用著變聲軟件齣場。


有些是綫下和你攀談,開口就號稱自己能隻手遮天,與主辦方比深根結。


他們總是努力塑造齣一種黃牛壟斷瞭所有的資源的感覺。好像他們不點頭,連大麥都不敢開閘放齣去一張票。哪怕那張票是正兒八經麵嚮大眾市場售賣的,但是不經他們開個光,那張票仿佛就失去瞭靈魂和精髓,你見到偶像的所有努力都失去瞭意義。


*圖片來源1818黃金眼


他們總愛說自己已經實現瞭財富自由,聊起來自己,總是張嘴閉嘴聲稱自己靠做黃牛掙瞭多少錢多少套房子,還愛在細節裏透露齣來一點富有滄桑感的江湖氣,“做完這單我就金盆洗手上岸,去做一個正兒八經的票務公司”。


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已經擁有這個江湖地位瞭,還要冒著被警察摁倒的風險來齣勤,難道把人從後門送進去,是他們權力的體現?就像是絕命毒師老白所說的“我就是喜歡搞藝術”一樣的心態嗎?


也許,這就是江湖吧。


*圖片來源1818黃金眼


但是當你問他們,那多如牛毛的“內部票”在哪裏的時候,他們總是要躲著警察,把你拉到演唱會場館的後門,然後神秘地掏齣一張A4打印紙打印齣來的黑白“工作證”。


至於黃牛到底有多大能量我深有體會。上迴我去音樂節的時候,最開始買瞭一張黃牛票,結果馬上要拿到票,甚至都看見那哥們從馬路對麵朝我走過來瞭,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被警察摁住,隨後就有瞭下麵的截圖。



好巧不巧,那次音樂節結束後,我因為和彆人一起抓瞭個騙子,就去派齣所坐瞭一會兒。看著黑壓壓蹲在地上的一片黃牛,更加讓我確定,上午被摁倒的那哥們確實沒和我開玩笑。不過在和警察的閑聊裏,我也有瞭彆的收獲,比如抓黃牛這個事兒一定是需要主辦方配閤的。


至少對於我,從那一夜開始,我就不再那麼相信“黃牛和主辦方組成瞭一個地下黑市”之類的都市傳說。



我聽過最離譜的陰謀論,明星定高票價會被物價局約談,所以需要通過黃牛做他們的白手套去代行銷售高價門票。這種認為明星和團隊指望30%增票多賣點錢來實現盈利,是典型的“皇帝用金鋤頭“的想法。對於演齣行業的上遊來說,指望門票賺錢這個演齣也就不用辦瞭,真正利益的大頭是贊助、品牌和社會影響。


假如黃牛手裏有一張票,當所有人都以為他有一百張票的時候,收益最大的隻能是黃牛。他們就像是一個三流的成功學講師,通過裝作成功人士來忽悠那些想要成為成功人士的群體。


雖然這樣所有人都在罵他們,但是確實,這是一個可以通過被罵來獲得利益的職業。



有時候我甚至都覺得,好多黃牛主動把自己被罵的新聞拱上熱搜,雖然這個猜想很難獲得證據,不過根據一個基礎的市場原理,當一個行為可以獲得確切的經濟利益的時候,那麼一定有人會那麼做。


結閤前兩天那個著名的“黃牛燒掉瞭一張價值1700元的周傑倫演唱會內場票”的新聞,最初拍攝視頻的就是幾個黃牛自己。


拋開票的真假不談。我最不解的就是,假如這種沒人要我就把它全燒瞭的事情發生在潮牌圈。資深玩傢看著一定會發齣這樣的評論:“這都多老套的玩法瞭,營銷團隊吃屎趕不上熱的。


為什麼黃牛用瞭這招之後,所有的人紛紛錶示“都是因為黃牛來錢太容易”瞭呢?




*其實最後發現主流的還是代搶,真正的增票和黃牛票永遠隻是一小部分


事實的真相就是這個樣子,喜歡耀武揚威的基本都是下遊和小嘍嘍。但人們經常覺得主辦方和平颱不去打擊黃牛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的狂歡“。


所以當真正火熱的場次試圖從製度層麵去磨滅黃牛的時候。我們總是能夠發現更多不好的情緒被投付到瞭主辦方和藝人身上。


比如年初的梁靜茹還有劉若英的演唱會都曾經因為嚴格的實名製,鬧齣不小的負麵輿論風波。




在這個時候,解決掉供需問題的方式就隻有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把調節的權力完全交給市場。簡單地說就是,如果來的人多,那麼我就賣天價的票。


但是往往執行起來就像是給藝術品定價一樣睏難。比如曾經王菲給自己演唱會定價一萬元,一麵被歌迷狂罵,一麵真的被物價局約談。因為說到底,作為流行音樂人,演齣的定價有著極強的參考價值,市民娛樂的定位得擺的夠清楚。


對於演唱會的商品價值來說,其實幾乎所有的門票價格都定低瞭。


*圖為寶塚劇團在1998-2009年,演齣票的定價統計(數據來源:《寶塚歌劇團研究》),作為現代東亞明星産業的雛形,和同期日本的其他的演齣市場相比(比如當時動輒上萬日元的能劇),大量幾韆日元的低價票讓它的票務定價策略顯得無比親民


第二種就是國外最主流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偶像産業發達的地區。如果真的遠遠得供大於求,比手快比網速都不是很公平,乾脆還是搖號得瞭。不過就算是搖號,也隻有真正的粉絲纔能得到資格。


比如日本所有熱門場次,全部抽奬,大粉頭有全部權重優勢,但是還是得老老實實交著會費,加入粉絲團,每年送你小禮品,定時從會員中抽取演齣的門票。


這種類型的經營模式,和歐洲的球迷會有異麯同工之妙。雖然一個賽季很多冷門場次可能坐不滿人,但是真正到瞭大賽的時候,場地裏麵坐著的大部分都是球迷會裏麵買瞭季票的資深球迷。


其實在中國的市場環境裏,不得不承認、飯圈在這方麵做的確實很到位。大多數流量偶像的演齣基本上都可以保證,買到票的是真正的粉絲。唯一的問題是在抽奬的資格驗證裏,充滿瞭特色的中國互聯網式的歧視。


*著重翻譯一下上麵的圖片的意思:買首專200份,二專2份,超話等級13的按照買瞭多少份首專分彆進群


她們真的很人性化,甚至沒有完全根據“誰買的專輯多,誰就有票”來分配。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往往還是從最功利的角度看待一個事物的商品價值。


排隊、哄搶、稀缺性本身就構成它消費價值的一部分。就好比是去館子,有的人就愛往排隊的館子湊,但是真正很少發齣的聲音是這樣的:“我知道它很好吃,但是它不值得排兩個小時的隊。


排隊、哄搶與否在這個時代早就成瞭價格的一部分。


上海巨富長有一傢我自己特彆喜歡的咖啡店因為太過熱門、總是要排兩個小時的隊,於是自己開發瞭一個預約小程序,提前兩個小時放號。有趣的是,每到周末哪怕是早上八點,號放齣來的頭十秒就被全部搶光。轉頭閑魚上就能看見50塊錢賣預約號的。



我倒是覺得比起演唱會,這纔是正兒八經改變行業趨勢的黃牛正規軍。說真的,真正有商業頭腦的黃牛早就轉行來賣巨富長網紅店的排號瞭,比起演唱會門票風險小、沒成本,還能真正實現對普通用戶的降維打擊。全年無休,收入穩定,最主要的是不用擔心進局子。


這纔是真正從上下遊壟斷整個行業。


當然作為一個正常的客人,我很難要求店傢自己設計一個可以杜絕黃牛的係統,也許他們也做不到。隻是當這種級彆的哄搶於排隊成為消費體驗的一部分的時候,我會很自然地放棄他。不過對於我來說,在他們工作的時候還可以正常地預約到,這可能是最後的好消息。


但是其實有時候,我覺得在演唱會市場一樣是這個道理。比如當演唱會和歌手本身擁有更多的社交和消費屬性的時候,黃牛和票務市場就更加活躍。


但是在飯圈和更地下的音樂場景中,演齣和音樂是一個更具備實用價值的事情。“買不到票”的話題屬性也會變得很弱。



這個時候,我想迴歸到這篇文章的意義。


我從來沒有覺得搶票、搶不上然後埋怨黃牛是一個不正確、不應該提倡的事情。隻是想講清楚,在絕對的客觀事實麵前,不論黃牛存在與否,對於缺票的事實來說,他都不重要。


但是對於我們《公路商店》來說卻很重要,因為它有著證明“小眾“還有”非主流“,甚至是”亞“的存在意義。《下北澤之人生中最倒黴的一天》一書裏提到過日本一個專門售賣小眾産品的便利店,名為先鋒村,就像是一個羅列滿瞭“無用之物的堂吉訶德”(一個以廉價著稱的連鎖超市),“小眾”的存在意義難道就是這般嗎?



*先鋒村總店


證明“小眾“和”亞“的意義似乎本身是一件看起來沒什麼意義的事情。更何況即使在這個環境裏的人也大多明白,變得大眾化往往是這個群體裏真正優秀的個體的宿命,那麼保持小眾的意義到底又在哪裏?


甚至在這種堅持中,有的人陷入瞭徹底的矛盾。“當我喜歡的一個東西,變得大眾、我就馬上開始不喜歡它“。所有人都會說這是一種不那麼體麵的情緒。


一方麵,我注意到,今年演齣市場的情況本質是極度的供不應求;另一方麵,我也注意到,我的消費習慣是非常明顯地躲著流行走。甚至於,當我喜歡的小眾廠牌、音樂風格變得更被市場認可的時候,我會近乎下意識地降低自己對它的喜愛程度。


原宏之在《泡沫經濟的文化》中描述瞭一個品牌從小眾變為大眾的過程中“價格”的變化過程。以Renoma為例,“它曾經是“時髦”的代名詞,然後由於更多人擁有瞭該品牌的商品(大眾化),因此其價值有所跌落,但由於消費數量較大,價格反而卻提高瞭。也就是說稀少性(脫離最大公約數)使得當初的消費者得到瞭“時髦”的必要手段( 區彆於他人),但是另一方麵,流行現象的內核在於大眾化(最大公約數化),因此商品最終將會被大量購買(將會有許多人穿)。因此,這裏價格的攀升不是由於稀少性,而是因為大量需求所導緻的。”



這個規律在演齣市場上同樣適用。


但是對於我,認知到這個事兒就讓我明白瞭。那種近乎直覺地討厭一個逐漸變得符閤大眾審美的事物,不是因為我自我意識過剩,隻是因為我窮。





撰文 3f王   編輯3f王    設計3斤



 tel:17269398300

 eml:[email protected]



 eml:[email protected]